<p class="ql-block"> 蒋介石御用文人,是指为蒋介石提供文化、宣传、政治等方面支持的一批知识分子和文人。主要有戴季陶、陈布雷、陈立夫、陈果夫、张群、吴铁城、朱家骅和孙科等八大文胆。主要包括国民党官方媒体和宣传机构的负责人和编辑,如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等。这些人负责为蒋介石政府提供舆论支持,宣传政府的政策、方针和意识形态。国民党官方文化机构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如教育部、中央研究院等。这些人负责为蒋介石政府提供文化支持,推动国民党的文化事业,培养符合国民党意识形态的人才,国民党官方政治机构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如立法院、行政院等。这些人负责为蒋介石政府提供政治支持,制定和实施政府的政策、法规和计划。</p> <p class="ql-block"> 戴季陶,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1891年1月6日出生于四川广汉,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一位理论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曾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大学法科。回国后,戴季陶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之一。他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考试院院长等职务。戴季陶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妥协投降。他的代表作有《孙文主义哲学的基础》、《青年之路》等。1949年2月11日,戴季陶在台北自尽,享年58岁。</p> <p class="ql-block"> 陈布雷,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1890年11月15日出生于浙江慈溪,是中国近代政治家、评论家、编辑和翻译家。他曾就读于浙江高等学堂,后赴上海担任《天铎报》记者,并以“布雷”笔名写作评论。陈布雷在1927年加入国民党,历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时事新报》主编、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他兼任复旦大学中国国文科新闻组(新闻系前身)教授,主讲《社论作法》。陈布雷在1935年后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他支持亲属奔赴抗日前线,设法掩护民主人士。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布雷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申报》顾问兼常务董事,著有《畏垒评论集》《陈布雷回忆录》《陈布雷文集》。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在南京自杀,享年58岁。</p> <p class="ql-block"> 张群,1889年5月9日生于四川省华阳今双流县,是国民党第三至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他幼年曾在家乡念私塾,学的是一些儒家典籍。后其父升官,全家迁至成都,张群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新知识、新思想,阅读了一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刊物。1908年赴日本,就读振武学堂,与蒋介石为同学,其后曾参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1927年起先后任国民政府兵工署长,上海市长,湖北省主席,国民政府外交部长(1935.12-1937.3);之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行政院副院长(1938.1-1939.12),四川省政府主席等职。抗战胜利后作为国民党方面三个代表之一参与国共谈判。1947年4月到1948年5月任行政院长,后任西南绥靖公署主任,行政院政务委员,1990年12月14日病逝台北。</p> <p class="ql-block"> 陈立夫1900年8月21日-2001年2月8日,出生于浙江湖州市,名祖燕,毕业于美国匹兹堡大学,中国国民党政治家。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尤其作为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长,在战乱期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陈立夫成立了中统。他曾提出“中国文化统一论”,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成立中统,与厉麟似等人共同创立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组织—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纂发行了中国第一部电影百科辞典——《中国电影年鉴1934》。</p> <p class="ql-block"> 陈果夫,原名陈祖焘,字果夫,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人,为辛亥革命领袖陈其美之侄。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长期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同为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代表之一,合称四大家族。1924年黄埔军校创办后,在上海为军校招募新生兼采购物资。1926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监察委员,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部长,掌管国民党党务,排斥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1927年春积极参与蒋介石“清党”反共。他曾几度出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是第三、四、五、六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长期掌管国民党党务。1951年8月25日因病在台北逝世,终年59岁。</p> <p class="ql-block"> 孙科字连生,号哲生。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人,孙中山长子。曾任中华民国考试院、行政院、立法院三院院长。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7年在广州担任大元帅府秘书。1918年到1920年担任非常国会参议院秘书兼广州时报编辑。1921年任广州市长兼治河督办,后任广州市首任市长。1923年、1926年两次再任广州市长,1931年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1932年任立法院长,前期主张反对联共,抗日战争开始后主张速行宪政、联共抗日,194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副主席,948年与李宗仁竞选副总统落选,后再度出任行政院长。1949年辞职,后长期旅居香港、法国、美国等地,1965年任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高级咨议、考试院长,1973年9月1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2岁。</p> <p class="ql-block"> 朱家骅(1893年5月30日-1963年1月3日),字骝先,浙江省湖州府吴兴县(今湖州市吴兴区)人,中国近代教育家、科学家,政治家,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中国国民党内亲德国派人士。朱家骅曾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代理院长,还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及考试院副院长、教育部部长、交通部部长、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务。他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中德合作中的重要人物。他还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1963年1月3日于台北病逝。</p> <p class="ql-block"> 吴铁城(1888年-1953年),字子增,祖籍广东香山,出生于江西九江。1909年经林森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后,任九江军政府总参议官,负责办理与军事有关的工作,后被推举为江西省代表出席南京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组织临时政府,制定宪法。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后随孙中山先生赴日本,入明治法政大学攻读法律。1924年9月随孙中山北伐,任大本营参军长;10月回师广东参加平定商团叛乱,兼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1953年在台湾病逝,享年65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