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多年前,我在西黄城根住过一段时间,那里隔着什刹海不远,时常吃过晚饭,一家人到什刹海遛弯消食。那时候什刹海没有现在这么气派规范,房子七高八矮,路面高低不平,三轮车夫扎堆抢客,实在说不上高雅,不过烟火气十分浓厚,饮食买卖火爆,烤串啤酒毛豆花生,茶吧歌吧声震云霄,夏天游泳,冬天滑冰,各色人等汇集,时尚美女与膀爷大妈混杂,沿湖铺面土洋结合,偷卖光盘拉客旅游也混迹其中杂七杂八倒也热闹。</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由前海、后海和西海三片水域组成,总面积约34万平方米。前海靠近地安门,商业气息浓厚,有荷花市场、酒吧街等;后海则相对安静,以胡同文化和四合院为主,分布着宋庆龄故居、郭沫若纪念馆等名人故居。西海又称积水潭,湖身呈西北——东南向伸展,有镇水观音庵和汇通祠等景点。据说明朝的时候这里散布着十座寺庙,所以称十刹海。这些庙宇如今多已湮没,代之而起的是几座清朝王府,倒也气势恢宏。这些年这里经过重新规划整改,旅游和文化有机结合,业态和环境焕然一新,成为京城的一个文化地标。京内外年轻人向往的著名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从西黄城根搬到东二环后,隔得远来的也就少了。不过我上班的地方在南河沿的东黄城根,时不常的也会到后海便餐会客 顺带着游览溜溜弯。再后来退休了,兼职的单位在南三环,几年来不了一次。闲聊天时年轻同事们说起什刹海的夜景如何美,如何热闹,不觉有些动心,想去看看久违的今日什刹海的盛景。</p> <p class="ql-block">周六的徬晚,天气凉爽了许多,我跟老伴商量去什刹海看看,老伴慨然允诺,说走就走,遂叫了一个车直奔什刹海而来。</p><p class="ql-block">什刹海开凿于元朝,人们引城西高粱河水入后海一带的自然洼地,形成一片开阔的海子,成为大运河北段的终点码头。当年这里舟楫穿梭,樯帆云集,蔚为壮观,北京城就是靠这条大运河运来的建材建成。当年如果走水路从通州沿着潮白河一路西来,进护城河走东便门水关沿着南河沿北河沿一路就到什刹海。民国后二环内的河道逐渐消亡,填平改成街道,留下许多地名如小水关胡同,南河沿大街,北河沿大街,骑河楼等等,依稀记得当年的模样。如今这一带是京城最核心的地区 繁华似锦也拥挤不堪。不过人们似乎就是喜欢这股子热闹劲,越挤人越多,摩肩接踵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p> <p class="ql-block">到达什刹海已是华灯初上,夜色阑珊中的什刹海恍如仙境, 荷花沿湖而生,在水中静静的绽放,游船划破夜幕在光翼瑟瑟水波滟涟的水面上荡漾,熙熙攘攘的人群像川流不息的河水,自由的流淌,歌厅的音乐声在水面上激越。也有人安静的坐在水榭的茶吧里,自在的品茗聊天,人在画中游,一幅夏日的市井画图,令人目不暇接。我和老伴从荷花市场进入什刹海,沿着湖边悠闲的踱步,确切的说是被人群裹挟着往前走,不时地掏出手机拍照,把美景收入画框中,感叹这人间美好。</p> <p class="ql-block">湖边消夏的人们三五成群,有的是小情侣,有的是好闺蜜,有的是一家人,牵手搭肩,笑逐颜开,前呼后拥,在光影的河流里逶迤前行。商家叫卖声,歌厅的音乐声,人们的笑语声混成一首夏日的生活乐章,声声入耳好不惬意。环顾四周,老伴说我俩在这个人群中有点不搭,我说为啥,她说咱们有点太老了!我哈哈大笑起来,赶上这个好年代,人越活越年轻。咱们也装一回嫩吧!</p><p class="ql-block">夜有些深了,消夏的人群逐渐散去,我和老伴也有些累了,在湖边的长廊里坐了一会 ,吃了一个冰激凌,好甜好甜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的感觉。孩子打来电话,接我们的车子到了。回家啦,十年一游,意犹未尽,回首望去什刹海的水面在夜色里闪烁着点点波光,杨柳依依,荷花吐蕊,一派宁静深邃祥和的景象,远处宋庆龄故居隐约可见,其他的建筑都隐入夜色里了,多么美好的什刹海仲夏之夜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