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破窗 当代中国新摄影</p><p class="ql-block">策展人 Curator |西蒙·贝克 Simon Baker</p> <p class="ql-block">展览共分五个单元,这一篇章是第一单元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山河无尽"探索类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共鸣。它不仅呈现未受侵扰的自然之美,更涵盖了经人类改造的环境图景、动植物影像记录,以及我们与周遭世界在存在意义上的深刻联结﹣﹣这种联结既包含对生态系统的依存,更指向精神层面对生命本源的永恒叩问。</p> <p class="ql-block">部分艺术家采用冥想的方式,从传统中国山水画中汲取灵感。阿斗的黑白摄影将场景简化为书法般的笔触,唤起静谧的神秘主义</p> <p class="ql-block">01 草叶集NO.46</p><p class="ql-block">阿斗 2014年</p> <p class="ql-block">03 草叶集NO.2014</p><p class="ql-block">阿斗 2014年</p> <p class="ql-block">03 无相之镜(以上四幅)</p><p class="ql-block">叶子青 2025年</p> <p class="ql-block">04 太室山 </p><p class="ql-block">塔可 2014-2016</p> <p class="ql-block">05 故土 NO1</p><p class="ql-block">黎明 2010年</p> <p class="ql-block">06 我记得II-02</p><p class="ql-block">刘晓芳 2012年</p> <p class="ql-block">07我记得II-01</p><p class="ql-block">刘晓芳 2012年</p> <p class="ql-block">刘晓芳雾气氤氲的画面模糊了现实与想象的边界。</p> <p class="ql-block">08 仿宋代桃花</p><p class="ql-block">洪磊 1998-1999年</p> <p class="ql-block">09 新山水I:行春古渡图</p><p class="ql-block">姚璐 2011年</p> <p class="ql-block">10新山水VI:松溪载酒图</p><p class="ql-block">姚璐 2018年</p> <p class="ql-block">姚璐的大尺幅作品模仿山水画,但揭示了山是用绿色网罩伪装的垃圾填埋场。</p> <p class="ql-block">11 仿宋吴炳《出水芙蓉》</p><p class="ql-block">洪磊 1998年</p> <p class="ql-block">其他艺术家则颠覆了传统的风景意象,批判城市化的破坏性所带来的影响。洪磊将古典图案,盛开的树枝、纤细的小鸟,融入其中,使它们变得矫揉造作、毫无生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 春</p><p class="ql-block">杨泳梁 2017年</p> <p class="ql-block">杨泳梁的数字作品让人联想到宋代的风景,却把树木变成了电线,把山变成了摩天大楼和建筑起重机。</p> <p class="ql-block">13 城市迷彩 97号黄河</p><p class="ql-block">刘勃麟 2014-2016年</p> <p class="ql-block">刘勃麟在行为作品中将自己淹没在被污染的黄河水中,他童年时代曾经纯净的河水如今已经有毒,无法饮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4 石头的记忆:拖着石头的婴孩儿 NO.1</p><p class="ql-block">卢彦鹏 2009年</p> <p class="ql-block">卢彦鹏在《石头的记忆》中将中国山岳的照片与妻子绘制的漂浮人像速写叠加,营造出过去与当下交织的缥缈意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5 冰器 </p><p class="ql-block">张晋 2012年</p> <p class="ql-block">16 臆念之景 NO.8</p><p class="ql-block">袁顺 2003年</p> <p class="ql-block">袁顺想象了一个人类痕迹被掩埋在层层尘土之下的未来,阴森恐怖的未世寂静笼罩着大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7 电线的影子</p><p class="ql-block">付羽 2014年</p> <p class="ql-block">18 灿烂的腐朽</p><p class="ql-block">付羽 2014年</p> <p class="ql-block">19 天堂猪</p><p class="ql-block">付羽 2013年</p> <p class="ql-block">20 冰冻番茄</p><p class="ql-block">付羽 2014年</p> <p class="ql-block">付羽的作品中,缠绕在电线上的动物尸体、腐烂或冰冻的植物,都提醒人们工业化对环境造成的破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1 吠盲:无毛狗</p><p class="ql-block">邬树楠 2013-2014年</p> <p class="ql-block">22 吠盲:野马 </p><p class="ql-block">邬树楠 2013-2014年 </p> <p class="ql-block">23 时间的阴影系列 </p><p class="ql-block">沈凌昊 2018年 </p> <p class="ql-block">24 迷幻竹07 </p><p class="ql-block">封岩 2011年</p> <p class="ql-block">25 未曾到来的期遇</p><p class="ql-block">宁雨晰 2011年</p> <p class="ql-block">26 悲歌.花2 </p><p class="ql-block">蒋志 2010年</p> <p class="ql-block">27 蝴蝶.鱼.豆荚 </p><p class="ql-block">李志国 2012-2013年</p> <p class="ql-block">28 鸭子.野果 </p><p class="ql-block">李志国 2012-2013年</p> <p class="ql-block">29 剪影.花.飞蛾 </p><p class="ql-block">李志国 2012-2013年</p> <p class="ql-block">李志国实验性的多重曝光将鸟类和昆虫放大到巨大的比例,似乎在强调它们在这个经常被忽视的世界中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0 春﹣﹣人间景: 无与伦比的风景 </p><p class="ql-block">黄晓亮 2011年</p> <p class="ql-block">31春﹣﹣人间景:无与伦比的风景</p><p class="ql-block">黄晓亮 2011年</p> <p class="ql-block">黄晓亮的《风景这边好》利用光影将夏日垂钓的场景转化为梦幻般的怀旧景象,将记忆与魔幻现实主义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2 一个新的期待 或者新的奇迹 </p><p class="ql-block">黄晓亮 2011年</p> <p class="ql-block">33 2014 </p><p class="ql-block">任航 2014年</p> <p class="ql-block">34 2014 </p><p class="ql-block">任航 2014年</p> <p class="ql-block">任航则通过自然环境中的裸体来挑战性禁忌。</p> <p class="ql-block">35 2014 </p><p class="ql-block">任航 2014年</p> <p class="ql-block">36 攀登者 </p><p class="ql-block">陈荣辉 2023年</p> <p class="ql-block">37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p><p class="ql-block">苍鑫 1992年</p> <p class="ql-block">在苍鑫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中,苍鑫、张洹及其他来自北京东村的艺术家通过堆叠裸体与土地融为一体,仿佛在对抗试图主宰自然的进步意识形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8 新生 </p><p class="ql-block">林志鹏(编号223) 2023年</p> <p class="ql-block">林志鹏(编号223)似乎捕捉到了一个特写镜头,稍纵即逝的青春亢奋和忧郁的瞬间,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他以不加修饰的影像真实记录了一代人夹在自由与迷惘之间的生存状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敬请期待第2单元’《都市生存》。</p> <p class="ql-block">摄影在中国的历史,与摄影媒介本身的历史一样悠长。但如果真的只是从1980年代未期开始,才有可能谈论“中国摄影”呢?这种设问看似挑衅,实则指向一个本质问题:在全球化浪潮将中国推至变革核心的当下,原本地理与时间维度上的简单界定已不足取信。但过去四五十年来的“中国摄影”是另一种历史、另一种叙述,是由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熟的新潮艺术家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的媒介。</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社会和中国摄影都经历了深刻的转变。随着政治与社会面貌的转变,摄影已成为艺术家记录、审问与重新想像现实的有力工具。因此,摄影独一无二地捕捉了这个处于变化中的国家—它变化中的城市、有争议的历史,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p><p class="ql-block">展览标题“破窗”的灵感来自荣荣,他可能是中国摄影界最重要的思想者和形象大使—无论在他那一代,还是后来者。1996年他与刘铮共同主编《新摄影》创刊号时曾撰文指出:“当封闭多年的房间里突然打开一扇窗,我们呼吸变得顺畅,新摄影的意义由此确立。”</p><p class="ql-block">要探讨当代中国摄影之“新”,存在多重阐释维度,每个视角都带有自身的复杂性和细微差异。从1979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自然·社会·人”影展,经过1980年代的“新潮美术”,到1990年代之后的实验转向,历史的演进脉络渐次清晰。但本展刻意回避历史和主题叙事,邀请观者透过艺术家开启的“窗口”,在主题单元的互文关系中重构认知。以任何顺序来看,这些相互关联的作品单元共同构成一个关于新摄影的命题—既是根本性的,又极具中国的特殊性。</p><p class="ql-block">展览由西蒙·贝克(馆长)与劳里·赫维茨(高级策展人)在巴黎欧洲摄影之家策划。欧洲摄影之家团队特别感靳宏伟先生与馆长Angela陆女士,以及Emma女士对本项目的重要支持,翻译工作由郝青松博士协助完成。</p> <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从宥爱美术馆的收藏中精选69位艺术家的150余件作品,打破线性时序桎梏,以五个主题单元构筑多重对话可能。这种策展思路呼应西方艺术史中的"沙龙悬置"传统,在主题边界的流动性中激发开放式探索。在展厅中央特别营造出教堂般的沉思空间,与环绕四壁的巨幅摄影"湿壁画"形成张力场域。这种尺幅与视角的交响,将摄影从静态记录提升为承载时间,记忆与凝视行为的生命载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现实与幻象的边界消融,摄影作为认知世界的通道,展现出超越性的精神维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