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四日(2025.6.12-15)(1)

孙金儒

<p class="ql-block">吉祥航空有点不靠谱,5月27日晚上从日本飞上海航班取消,6月12日下午5点吉祥航空航班飞大同(说天气原因)又取消了,半个月遇到二次航班取消机率太高了。</p> <p class="ql-block">这次去山西是闵欣环保公司的老板们按排的一次管理团队的团建活动,原计划是6月12日傍晚飞大同,后续从大同一路到太原再返回上海。</p> <p class="ql-block">由于航班取消,当天飞大同的其它航班又没有,但一路行程巳经定好,只能当机立断,改飞太原,再从太原乘高铁到大同。</p> <p class="ql-block">太原机场离太原南站只有几公里路程,离高铁发车时间有2小时间隔,难得有这么一段空闲时间,抓住娱乐一下。</p> <p class="ql-block">高铁从太原南站到大同南站也需要将近2小时,傍晚时分入住大同市的韩都国际酒店。这是一家离大同古城最近的4星级酒店。</p> <p class="ql-block">当晚在酒店用的晚餐,由于我们的团队里的李总来自大同,因此点餐的任务责无旁贷落在了他的肩上。</p> <p class="ql-block">由于平时工作繁忙,难得有这样一次放松心情的机会,大家在推杯换盏间,也不忘记交流一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当然敬一敬老板这是必须的。</p> <p class="ql-block">大同的美食助推了晚上的好心情</p> <p class="ql-block">大同滴溜是山西省大同市和应县的特色小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滴溜的名称听起来俏皮,制作方法也相当有趣。它主要由玉米面浆在冷水中快速成型,形成小颗粒状,看起来晶莹透亮,吃起来爽滑筋道‌。</p> <p class="ql-block">莜面窝窝:莜面窝窝的制作工艺讲究,成形美观。它通常与羊肉臊子汤搭配,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有助于降低“三高”‌。此外,莜面窝窝在大同不仅是一道家常美食,还具有“牢靠”、“和睦”等美好寓意,常用于犒劳亲朋贵宾‌。莜面窝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末唐初,相传李渊在太原时曾食用过这种面食,后来这种面食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北方山区的家常美食‌。</p> <p class="ql-block">晚餐后,天上下着雨,漫步古城仍是我们团队中的一个选项,尽管已是人到中年,但心中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晨,一轮阳光照进了大同古城。漫步今日大同古城,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古城虽历经沧桑,城内仍大致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棋盘式街道格局。</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作为代国南都的大同,开始了浩浩荡荡的修筑长城大计。北魏时期,大同为都城,大规模都城建设进行得轰轰烈烈,平城即是都城,又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持续近一个世纪,留下了“诸胡咸服,西域复平”的历史传说。</p> <p class="ql-block">以四牌楼为中心的十字街,依稀可见当年的规制。探访大同,就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在龙壁的辉光与古刹的梵音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是一部镌刻在黄土高原上的立体史书。从战国烽烟中的军事堡垒,到北魏盛世的国际都会;从辽金佛教艺术的璀璨殿堂,到明代九边之首的钢铁雄关,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为其增添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p> <p class="ql-block">明朝建立后,面对强大的蒙古势力,大同作为抵御北元南下的最前沿,其军事地位空前提升,成为著名的“九边重镇”之首。</p> <p class="ql-block">明初大将徐达在汉魏唐辽金旧土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增筑加固,形成了今日所见大同古城墙的规模和基础。城墙周长7.24公里,高大厚重,防御设施完善(瓮城、月城、望楼、角楼等一应俱全),体现了极高的军事筑城水平。其包砖之坚固、规制之严谨,在明代边城中首屈一指,被誉为“北方锁钥”。</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见证了民族融合的波澜壮阔,承载了佛教东传的艺术巅峰,诠释了边塞重镇的铁血豪情。历经千年风雨,尤其是近年来的保护性修复,这座“凤凰城”正洗去尘埃,重现其独特的历史风貌与文化神韵,向世人展示着“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永恒魅力</p> <p class="ql-block">作为军事重镇的同时,大同也是蒙汉互市的重要口岸,边贸一度繁荣。长期的戍边生活,也塑造了大同人尚武、豪爽、坚韧的性格和独特的边塞民俗风情。</p> <p class="ql-block">代王府的兴衰: 明朝在大同封藩,建立了规模宏大的代王府(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府邸)。其建筑仿照南京故宫,有“小故宫”之称。可惜大部分毁于明末战火,仅存一座被誉为“九龙壁”的琉璃照壁。这座九龙壁是中国现存三座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色彩绚丽,龙姿矫健,是大同明代皇家气派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和印度的阿旃陀石窟、阿富汗的巴米杨石窟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石窟。同时它又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山麦积山石窟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绝大部分都是北魏中后期雕造的。参照考古学家宿白的研究,依据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云冈石窟可分三期。第一期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年);第二期约自文成帝以后以迄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以前的孝文帝时期(465-494年);第三期魏孝文帝太和19年~北魏正光五年(494-524年)。</p> <p class="ql-block">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文成帝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无数。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p> <p class="ql-block">在昙曜负责开凿云冈石窟期间,他重点"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p> <p class="ql-block">昙曜是北魏文成帝时期的沙门统(佛教领袖),因文成帝复兴佛法而被重用。他主持开凿的“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云冈石窟的精华,以宏伟的佛像和皇家气派著称</p> <p class="ql-block">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石窟寺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构窟檐的通乐、灵岩、鲸崇、镇国、护国、天宫、崇福、童子、华严、兜率十座大寺,并对一千余尊佛像进行了整修。</p> <p class="ql-block">元朝时期,武州山石窟寺庙院尚存。明朝初年,大同云冈再度荒废。明嘉靖年间,始称云冈。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路经大同,留部将张天琳驻守后清军入关攻占大同,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沦为灰烬。</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清顺治八年(1651年),云冈寺院得以重修。现存第5、6窟的木构窟檐和寺院即为此时重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于冬日回銮巡幸云冈寺并御书匾额"庄严法相"。清乾隆年间,云冈石窟亦曾有修葺。</p> <p class="ql-block">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1952年,大同市设置专门保护机构,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2024年12月16日,云冈石窟“第一伟窟”和“音乐窟”的第6窟、第12窟,经过封闭修缮正式开放。</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p> <p class="ql-block">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不仅有巨大的历史艺术价值,更是四大石窟保持最好,现存雕塑最精美的一个 ,而且游客可以自由参观不被驱赶,是参观体验感最好的石窟景区。</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