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八宝山,是北京特殊的存在,很多人会经过,但是从未进去过。确实如此,除了祭拜先人需要,对于普通人而言,谁会想着进去。我原以为,八宝山守卫森严,难以进入。到了北京工作后,总有公众号推送北京相关信息,我便得知八宝山是允许进入的。于是,一个疯狂的念头想起,在某个周末 ,我便怀着敬畏的、严肃的、敬重的、胆怯的心前往瞻仰。</p><p class="ql-block"> 为了增添些勇气,我选择了午间出行,正午的阳光充足,多少弥补了胆小的心理,毕竟是墓地,多少觉得有些凉意。</p><p class="ql-block"> 八宝山离我两站地,我骑车到达南门,从南门进入。门口牌坊上方书“八宝山革命公墓”,右侧一面墙上写着八宝山革命公墓简介。根据介绍,八宝山因盛产八种非金属矿而得名,原为灵福寺,后改为褒忠护国寺,1950年遵照周总理的建议北京市政府在此选址建成公墓,安葬和安放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国际友人等县(团)级以上领导的遗体和骨灰。</p><p class="ql-block"> 做好登记,我便进入了园区,笔直的通道两旁,参天古树,不时有乌鸦鸟类飞落,又啼叫几声,让人鸡皮疙瘩。周末的人很少,除了祭拜的一家人,如我一般瞻仰的就三四个人。不多时,我便来到了革命公墓骨灰堂,此次由原来寺院改建,安放了众多革命先烈骨灰,如朱德总司令。骨灰室没有预约,是不会对外开放的,我对着骨灰堂三鞠躬,以表骚扰歉意。骨灰堂两侧,有几面进深走廊,墙上皆是红军革命遗照,块块约莫20厘米的正方形碑,密密麻麻的镶刻在墙上,碑文为后代所刻,或是父母合碑,或是单独而立,上写名字,下署名立碑人名,加之一句思念语句:我们永远怀念,或是敬爱的父母安息吧,碑文边上挂着花篮装饰。我从墙的一头走到另一头,起初是有些胆怯的,但看着墙上的先烈名单,胆怯逐渐散去,此处皆是浩然正气,正直英魂,鬼怪闻风丧胆,又何须害怕。我一路瞻仰着烈士的遗照,寻找着有没有听过的先烈名字,但没有一个名字是听过或者书上写过的,但他们皆是为共和国的成立和建设抛过头颅撒过热血的,他们和共和国元勋一样,都是值得敬佩的,他们至少比那些为共和国牺牲立功的无名英雄幸运得多,因为他们至少每年还有后人来祭拜他们,向他们诉说他们为之奋斗终身的共和国的发展变化,诉说着着思念之情,向他们诉说着子孙后代的琐事。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国家的英雄,每走到一处长廊墙前,我虔诚的为这些烈士们鞠了三个躬。</p><p class="ql-block"> 从骨灰堂出来,来到了第一墓区,更有了一股敬意和敬畏感,这是八宝山的精华所在,因此处安葬的是历史上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那些共和国的缔造者,那些让新中国逐步强大者,他们长眠于此,每一座墓碑皆可以书写成一部小说,每一座墓碑都是峥嵘岁月的见证者。任弼时、张澜、乔石、李鹏、陈云、聂荣臻、李克农等墓碑分级按区排列。与其说是墓碑,不如说是丰碑。墓碑形制大多类同,但部分也有独特的风格,如李富春、蔡畅夫妇,没有墓碑,只有两人雕塑,李抱臂稍息站立,蔡二郎腿坐着, 又如老舍及其夫人胡絜青墓,是两面墙组成的拐角,墓台角上一幅老舍浮雕,墙上刻书“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体现了文人低调谦虚的性格。园区的最上方中间,为八宝山第一墓,墓主人为中共五大书记任弼时,说是第一墓,是因为他是新中国成立后逝世的第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是公墓安葬的第一位中央领导人。同时,他的墓地也是八宝山最大的,墓前立着汉白玉卧碑和立碑,立碑上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任弼时同志之墓”七个字,背面刻着任弼时生平事迹。围绕任弼时墓,左右逐渐形成了一墓区。左边民盟主席张澜、原副总理薄一波夫妇,右边原人大委员长乔石、主席李先念和早期党的领导人瞿秋白等人。除此之外,园区还有一座特殊的墓碑,81号墓,是八宝山祭拜人次最多的墓地,这座墓的规模宏大,占地广阔, 规制齐全,周围簇拥着几棵苍翠的松柏,墓志铭充满了墓对主人的赞美和颂扬之辞。这座墓的主人,便是中国革命的功臣,开国元帅之一的贺龙元帅。8月1日,中国共产党党史上极具重要的日子,八一南昌起义,贺龙元帅功不可没,这位凭借“两把菜刀闹革命的”元帅,成为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转折的人物。因此,虽然其迁出了八宝山,长眠故里,此处虽只留下一个空冢,但每一个来此次的人,都会到81号墓前,向这位元帅表达深深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除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光亚等科技工作者也长眠于此。我们骄傲于大国重器时,我们更不应忘记,是这些隐姓埋名,科技工作者,在荒漠中为祖国科技事业奉献力量,攻克着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基础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p><p class="ql-block"> 我在园区停驻了近一个小时,怀着敬意瞻仰着一座座墓碑,阅读了其生平事迹,仿佛走进了那一段革命的历史,此刻我的心里早已没了害怕,更多的是钦佩。走出墓区,我的眼睛是湿润的,我再次对着园区三鞠躬,告诉他们,因为有了他们的努力,我们现在变得越来越好了,这世界,如他们所愿,我相信,他们也一定看得到。</p><p class="ql-block"> 出了一墓区,我便来到二墓区,寻找林徽因的墓,在这个墓区,闻一多先生和徐悲鸿先生也长眠于此,此外,还矗立着一座庄严的无名烈士纪念碑。他们在历史上估计都很难找到名字,但是,他们皆是为革命事业献身的英雄,如地下党员、如红色特工甚至是普通群众,据不完全统计,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约有1804万名烈士因条件所限未能留下姓名,但是,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p><p class="ql-block"> 在二墓区的右侧墙面不远处,我寻得了林徽因的墓碑,墓碑上刻“建筑师林徽因墓”七字,墓碑下方装饰的汉白玉纹饰,源自林徽因参与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案,象征其建筑成就。墓前摆放白百合、菊花等花束,还有吊唁者的书信。对于林徽因,很多人知晓更多的是她和徐志摩的情感纠葛,但是她的一生,像是她闪耀着光芒的诗句,她首先是一位卓越的建筑学家,她对新中国的建设,尤其是对古建筑保护和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八宝山便是她的杰作之一,她长眠在自己亲手设计的土地上,如同一朵永不凋零的花,纯净、坚韧而又美丽,出于敬意,我又在大师面前三鞠躬。</p><p class="ql-block"> 走出公墓,回头望去,八宝山革命公墓似乎又变更加璀璨辉煌。青山有幸存英魂,碧血千秋照万代。革命精神永驻,永远激烈一代又一代人向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