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脉庚续 韵传华风

北 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纪念刘天华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暨名家名曲音乐会侧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夏至刚过,冰城哈尔滨便迎来了少有的炎热天气。6月24日晚,尽管白天气温高达35摄氏度,哈尔滨音乐学院的音乐厅内却清凉宜人,座无虚席。一场名为“乐脉庚续 韵传华风”的名家名曲音乐会正在这里隆重上演,以此纪念中国民族音乐大师刘天华先生诞辰130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音乐会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集中呈现了刘天华创作的八首经典作品。演出以欢快活泼的琵琶曲《歌舞引》拉开序幕,随后著名二胡演奏家胡志平以深沉细腻的演奏诠释了《病中吟》的忧思情怀。琵琶演奏家、博士生导师葛咏带来的《改进操》展现了精湛的技艺,而随后的《独弦操》《烛影摇红》则让观众领略了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当琵琶独奏《虚籁》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全场响起热烈掌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教授亲自登台,以一曲《空山鸟语》将音乐会推向高潮,其精湛的演奏技艺令在场观众叹服。上半场最终在朱昌耀先生演绎的《闲居吟》中圆满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介绍,刘天华(1895年2月4日-1932年6月8日),原名刘寿椿,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师从周少梅学习二胡、琵琶,并自学三弦、古琴等多种民族乐器。作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先驱,他创办《音乐杂志》,致力于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改革与发展。在艺术实践上,他改进二胡制式、定弦法和演奏技法,确立了二胡作为独奏乐器的地位;在琵琶教学方面,他建立了系统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民族音乐人才,为中国音乐教育现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天华与华彦钧(阿炳)并称"二胡双璧",其作品和理论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00年,中国文联追授其"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对中国音乐事业的卓越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少观众表示,这场演出不仅让他们重温了刘天华先生的经典作品,更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下半场则是全国多名著名琵琶演奏家、二胡板胡演奏家和哈尔滨音乐学院民族青年乐团联合演奏的《良宵》《红色畅想》《天籁华音》等经典音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6月24日,于哈尔滨音乐学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