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四艺》之【琴】

laogao(拒私聊)

<p class="ql-block">俞伯牙抚琴,琴声或如巍峨高山,或似潺潺流水。钟子期闻之,总能准确的道出曲中之意,二人引为知音。子期早逝,伯牙悲恸不己,断弦摔琴,誓不再弹,是为流传千古的故事_ "伯牙绝弦 "。</p><p class="ql-block">一曲《高山流水》,道尽了知音难觅的怅惘。琴音可遇然而知音难求,真正的相知,不在于朝夕相处,而在于心灵的共鸣。伯牙绝弦不仅是对知音子期的悼念,更是对纯粹精神交流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古琴早期用于巫术祭祀,是沟通天地、神灵的法器。先民们认为琴音能感召神明,巫师借琴声与神灵对话,祈福禳灾。悠远空灵的琴音象征天地和谐,后逐渐演变为修身养性的雅乐之器,成为承载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目前发现最早的古琴,为2016年在湖北枣阳出土的春秋早朝的琴,距今约2700年左右。《诗经》等典籍中也有关于琴的记载,据此可推断周时己有古琴存在。</p><p class="ql-block">琴在汉末时己大致定型为后世通用的形制。有全箱式,七弦等特征,与唐宋明清的琴仅有造型和音色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古琴很多,周有 " 号钟 " ,音亮如钟,据说伯牙曾用此琴弹奏。楚庄王有 " 绕梁 ",余音绕梁,庄王曾为其废朝。汉代司马相如有 " 绿绮 ",曾助其追求卓文君。东汉蔡邕有 "焦尾 ",琴尾有焦痕,音色不凡。唐代有 "九霄环佩 " ,为唐玄宗大典用琴,音质绝佳。</p> <p class="ql-block">制作古琴的技艺,叫作 " 斫琴。"</p><p class="ql-block">斫有砍削,雕琢之意,斫琴是一门复杂精细的手工工艺,需要经过选材、制坯、髹漆等多道工序,对制琴师技艺、经验和艺术审美的要求极高。</p><p class="ql-block">制琴师需要兼具传统技艺与深厚的文化修养,通晓古琴历史、音律与文人美学,理解琴道精神。熟悉木材特性和工艺传统,掌握阴阳平衡之道。还需研习诗词书画,涵养文心,使琴体形制、音韵与文人品格相契,方能制作出传世之器。</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有名的制琴大师众多。东汉蔡邕(才女蔡文姬之父),博学多才,著有《琴赋》,他制作的 " 焦尾琴 " 声名远扬。南宋人郭沔,元代朱致远,明代徐元白,他们所制之琴皆为琴中上品。清代张孔山琴艺超绝,对琴曲的创新与发展贡献巨大,虽不以制琴所闻名,但他的地位及影响力,也间接推动了琴的制作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文学家、音乐家蔡邕途经吳地,某日路过一户人家,见其灶火正旺,炉膛内木柴燃烧时发出清越的声响,知是难得的制琴良木,急忙救出尚未烧尽的桐木。用此木制成一张琴,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取名 " 焦尾琴 "。此琴音色绝佳,闻名四海,成为古代名琴之一。蔡邕去世后,焦尾琴先是被保存于皇家内库,后历经齐、南唐、宋室等,流传至今,成为世间罕有的珍宝。</p> <p class="ql-block">琴自古为文人雅士所钟爱,诸多名人皆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孔子以琴修心,曾 " 学琴于师襄 ",反复弹奏《文王操》,直至领悟其中深意。</p><p class="ql-block">嵇康在《广陵散》中寄托孤傲之气,临刑前从容抚琴,叹 " 《广陵散》于今绝矣 ",以琴明志展现了魏晋名士风骨。</p><p class="ql-block">诸葛亮对面率15万大军的司马懿逼近西城,此时城中仅两千多兵卒,且无大将,诸葛亮身披鹤氅,头戴纶巾,于城楼上焚香抚琴。司马懿见此疑有埋伏,遂令大军撤退。演绎了一出 " 抚琴退司马 " 的 "空城计 "。</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常以琴抒怀,有诗云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表达对古琴的深厚情感。</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著名的古琴曲,有源于伯牙子期知音典故的《高山流水》;《广陵散》曲调激昂,与嵇康典故有关;有借雁群抒怀,表达逸士心胸的《平沙落雁》;有借梅花赞颂高洁品格的《梅花三弄》;《渔樵问答》则是传达隐逸之士对闲适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古琴礼仪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操琴之前,需净手洁面,整理衣冠,以示对琴与古乐的敬重。入座要端正身姿,体现端庄态度。</p><p class="ql-block">弹奏时手臂自然放松,不可耸肩缩颈。按弦拨弦要轻缓适度,眼神专注于琴弦,心神沉浸于琴音之中。</p><p class="ql-block">与他人共赏琴乐,应先向在场者行礼示意。演奏结束需向琴行礼,感谢其带来的音乐体验,也向听众致谢。这些礼仪规范,是对古琴艺术的尊重,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与精神涵养。</p> <p class="ql-block">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极具深意的艺术意象。文人雅士常以抚琴修身养性,俞伯牙钟子期以琴音觅知音,体现对精神共鸣的追求。《琴操》等典籍赋予其道德教化内涵,被视为君子之器。琴音空灵悠远,暗合 "大音希声 "的哲理,又承载着 "穷则独善其身 "的隐逸情怀。 " 天圆地方 " 的形制,蕴含着古人 " 天人合一 " 的宇宙观,综合而成中华文明精神的符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