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沈阳市沈河区一经街有一条小胡同,胡同的入囗处,建有牌坊,牌坊上面雕塑着“绿阳里”三个大字,这个胡同就称之为绿阳里。</p><p class="ql-block"> 绿阳里是我一生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地方。我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渡过了虽贫苦,但很快乐的青少年,直到17岁上山下乡,走上独立的人生路。</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94年,城市动迁改造,绿阳里己不复存在了。为了慰藉我的心中的绿阳里,退休后我故地重游,去了一趟一经衔,绿阳里原地已建起了新民居。街道依旧,但以前的房子荡然无存,没有了任何小时候生活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记得胡同长约100多米,西面是一堵高墙,东面从南向北排列着6趟青砖瓦房,在胡同口的西面临街还有二趟房子。每趟房子6间,分里外两个小院子,里边3间,外面3间。每个小院东西两间,每间10平米左右,室内坐北朝南,有长约不到4米小火炕,便是住人的地方。中间一间5平米左右,为厨房。想必当时设计应每趟房住两家。解放后人口逐渐增多,就变成每趟房住4家,中间为两家共用的厨房(我们俗称为外屋地)。</p> <p class="ql-block"> 在这样一个狭小的地方,确住着25户人家,大约140多口人。每户10平米,住着7、8口人的也不在少数。</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居住的人多为工人、小职员、教师,都是社会普通人家,以工人居多。</p><p class="ql-block"> 在胡同的第三趟房最里边一间,便是我家住的地方。我兄弟姐妹四人,均在此呱呱坠地,长大成人。</p><p class="ql-block"> 房子设施为三无,无上下水,无煤气,无采暖设施。买煤搬煤,打煤坯,拎水,倒脏水,倒拉圾,是每户人家每一天必干的体力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个院子有一个旱厕所,到夏天由于发酵,满院子都能隐隐的闻到臭味。每半个月左右掏一次厕所,到那时候更不得了,臭气熏天经久不散,赶紧紧闭门窗,以免臭气进室内。</p><p class="ql-block"> 在胡同口有一个自来水水龙头,这是每户人家吃水的来源。到了冬季天寒地冻,接水的地方就冻成了小冰山,每次取水要小心翼翼,以防滑倒。</p><p class="ql-block"> 每户脏水也都倒在胡同口的下水井。</p> <p class="ql-block"> 居住的10平米狭小的地方,即是卧室,又是客厅、饭厅,吃喝拉撒都于此,更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由于居住窄密,每家几乎无什么隐私,对面屋放个响屁,这边也能听到。两口子吵架,大人训斥孩子更是毫无遮栏。</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生儿育女,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孩子也长大成人。</p> <p class="ql-block"> 虽然绿阳里居住的是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人,但周围环境幽静,马路边绿树成荫。这里居然居住着沈阳甚至省内知名人士。与绿阳里同一条马路的西边不到200米处,住着开国上将,当时辽宁省省委书记处书记周桓,再往西一点住着沈阳市长刘宝田。</p><p class="ql-block"> 在胡同西边那堵墙里住着一位不知名的军队高干,我们称之为大兵院。儿时的我们好奇,心想墙那边什么样,于是爬墙往院里望去,一幢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院里种满绿植与鲜花。</p><p class="ql-block"> 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花香漂过那堵院墙,送来淡淡幽香。让我浮想联篇,感叹何时我们才能住上两水两气的楼房。</p> <p class="ql-block"> 百姓的生活自有百姓的乐趣。在绿阳里虽然居住拥挤,但很温馨,这里处处充满人间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那时每户人家收入都差不多,每月几十元钱。穿旧衣,甚至带补丁。吃的也不好,有几年每月每人仅凭票供应三两油半斤肉。但家家都过的挺快乐。</p><p class="ql-block"> 谁家做点好吃的,香味全院都能闻到,包顿饺子全院共享,每家一碗。谁家有了稀罕的吃食,全院老少都跟着尝鲜。</p><p class="ql-block"> 秋天大白菜上市,互相帮着从菜店拉回家。</p><p class="ql-block"> 冬天到了,买煤打煤坯,更是大家齐动手,这家干完,再帮那家,直至煤坯干了,搬到煤棚码好。</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环境中,儿时的我们照样有玩的乐趣,四处开辟自己的游乐场。在炕头上女孩子弹杏核,攒嘎啦哈,玩的不亦乐乎。在胡同口马路边跳皮筋,一边跳一边还阵阵有词:跳皮筋我会跳,三反运动我知道……。男孩在胡同里滚铁圈,抽冰嘎,用白粉笔画上两城,分成甲乙两方玩战城。还有跳房子、打口袋等,玩的花样可真不少。</p> <p class="ql-block"> 每年春节大年初一,各家各户全员出动挨家串门拜年,小孩子滿胡同跑,放鞭炮贴对联,整条胡同热闹非凡,变成欢乐的海洋。</p><p class="ql-block"> 现在忆起绿阳里,它记载着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衰乐,人间冷暖。那时的苦,那时的穷,百姓无怨无悔,一心一意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多好的老百姓,乐天知命,知足长乐!</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又过去许多年,现在的百姓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与过去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居住条件大为改善,都己住上两水两气的楼房,儿时梦想早己实现。但我还是很怀念那时的绿阳里,虽然它己不复存在,那里浓浓的烟火气,那里暖暖的人情味经常萦绕在心,绿阳里永远是我最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注:文中的图片,一张是我从网上下载的类似绿阳里胡同的图片,另外一张为我去外省游玩时拍的照片,因与绿阳里家中的火炕,炕琴柜很像,就用了这张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