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铁血四百年:山东青州王氏军户家族的抗倭传承史——1622年王绍岐军事传承落户沂州

大唐东典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铁血四百年:山东青州王氏军户家族的抗倭传承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1622年王绍岐军事传承落户沂州唐庄</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摘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本研究通过家族档案、地方志及馆藏文物等多源史料,系统梳理山东青州王氏家族自明代嘉靖年间至抗日战争时期的抗倭历程。揭示该家族在长达四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中,通过军事技术传承、战术创新及民间武装建设,持续参与保家卫国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国军户家族"忠勇传家"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引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抗倭历史长河中,山东青州王氏家族的传承故事独树一帜。自1522年至1945年,这个军户家族历经明清民国三代,跨越四百年时空,始终奋战在抵御外敌的第一线。本文依托青岛博物馆藏《嘉靖山东海防图》、浙江博物馆藏明代火铳等实物证据,结合《明实录》《登州府志》等文献资料,深度还原其抗倭历程,为研究中国基层军事组织的历史传承提供个案样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明代海防体系的构建(1522-1582)</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1 王守忠与胶东沿海防御网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嘉靖元年(1522),王守忠袭任青州卫指挥佥事。针对倭寇频繁袭扰山东沿海的形势,他创造性构建"烽燧联防"体系:沿胶州湾至日照海岸,以十二座烽火台为节点,形成立体预警网络。青岛博物馆现存的《嘉靖山东海防图》中,这些烽火台以朱笔标注,清晰展现了当时的军事布局。该体系通过烟火信号传递敌情,实现了沿海防御的快速响应,为后续海防建设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2 王崇德与戚继光抗倭合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558年,王崇德选派200名家丁携带特制火铳南下浙江支援抗倭。这些火铳采用双层套管设计,具备较高的射击精度和稳定性,现存于浙江博物馆。1561年台州大捷后,戚继光亲赠《纪效新书》手稿,并特别批注"青州火铳用法"章节,体现了南北军事技术的交流融合。这份手稿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明代军事技术传播的重要物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清代海防的转型与坚守(1645-1840)</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1 王东升的水师火器革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四年(1685),王东升任职登州水师守备期间,对祖传火器技术进行重大改良。他研制的"火龙出水"火箭,采用二级推进结构,射程达三百余米。1983年蓬莱水城遗址出土的实物残件显示,该火箭以竹制箭筒包裹火药,尾翼部分刻有"青州王记"铭文。1686年鸡鸣岛海战中,此火器重创沙俄侵扰船队,展现了传统军事技术的现代化转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2 民间抗倭力量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道光年间(1821-1850),王雄才组织地方商团武装,创编专门克制倭刀的"锁喉枪三十六式"。这套枪法收录于1832年版《青州武术谱》,强调以长兵器破短刃的战术。他改良的"子母铳",通过双膛设计实现连续射击,有效射程达200米,现存于山东军事博物馆。这些民间军事创新,体现了抗倭力量从官方到民间的传承与拓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抗日战争中的浴血抗争(1931-1945)</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1 王作平的抗日宣传与战斗实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39年,年仅15岁的王作平加入东北军111师,后转入八路军滨海独立旅。作为宣传队长,他创编的《打倭寇小调》采用鲁南民歌旋律,歌词朗朗上口,在根据地广泛传唱,成为重要的抗日宣传载体。莒南县党史办档案显示,该歌曲现存多个手抄版本,见证了抗战文化动员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2 盐田保卫战与英雄壮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42年冬,18岁的王作平率部坚守李烟盐滩。在弹尽粮绝之际,他利用盐田地形埋设自制爆炸装置——"盐田雷"。当日军逼近时,王作平毅然引爆地雷,与数十名敌人同归于尽。其牺牲前高呼的"人在盐滩在",后被滨海军区定为战斗口号,收录于1985年版《滨海抗日英烈录》。这场战斗不仅展现了王氏家族的英勇无畏,更彰显了中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结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明代的烽燧联防到抗日战争的盐田爆破,青州王氏家族用四百年时间,将军事技术传承与民族大义紧密相连。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技术创新、战术改良和精神传承,持续为国家和民族的安全贡献力量。这个家族的故事,是中国军户精神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精神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明实录·嘉靖朝实录》</p><p class="ql-block">[2]《登州府志》(康熙版)</p><p class="ql-block">[3]《滨海抗日英烈录》,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p><p class="ql-block">[4] 王氏家族档案(未刊稿),莒南县档案馆藏</p><p class="ql-block">[5]《嘉靖山东海防图》,青岛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6]《纪效新书》手稿,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