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6日,涡阳县老子研究会一行19人在执行会长高亚丽的带领下自费到西安游学。途经洛阳参观了白马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马寺是中国第一个寺院,也是中原四大名寺之首,景区包括白马寺、国际佛殿苑、齐云塔院三大景区。国际佛殿苑在白马寺西侧,由泰国佛殿苑、印度佛殿苑、缅甸佛塔苑组成,是这三个国家政府出资修建的,在这里可以一睹东南亚、南亚国家佛教建筑风采。齐云塔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200米处,有“东白马寺”之称,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晚游学团住宿三门峡,驱车游览了三门峡大坝和和中流砥柱。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相传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又说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白马寺的来历,根据《四十二章经》和《后汉书·西域传》的记载,有一个汉明帝感梦求法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焚经为证的</span>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汉永平七年 (公元64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刘庄作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个身形高大,项有日光的金人,在空中飞行,最后落到了自己的殿庭之前。而自己见到金人后,心里十分愉快。第二天早上,明帝召集群臣解梦。太学闻人傅毅回答说:“周昭王时,西方有佛出世,其身长一丈六尺,遍体金色。陛下梦中所见的金人,或许就是佛吧!”博士王遵接着加以证实,说道:“按《周书异记》这本书里的记载,佛出世时天地间呈现了许多祥瑞,周太史苏由见后曾预言,佛的声教将在一千年后被及此土。臣以年代推算,苏由预言的正是现在。陛下梦见的,想必是佛无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帝念念不忘自己梦中见到金人时心中感受到的欢乐,听了两位大臣的解说后,决定派遣使臣到西方去寻求佛法。西行求法的使臣有中郎将蔡愔(yīn)、博士秦景、王遵等18人。他们辛辛苦苦赶到与天竺毗邻的月支国时,遇见了正在弘扬佛法的天竺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便恳请两位沙门到汉地传法。于是蔡愔、秦景等一行人偕同摄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一起东还。终于在永平十年(公元67年),回到洛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传摄摩腾等人带来的佛像,是优填王造的第4个佛像,形貌与汉明帝梦中的金人一般无二。明帝见后十分高兴。下令把佛像安放在南宫清凉台供养,佛经则收藏在兰台石室里,两位沙门住在招待外国人的鸿胪寺中。第二年,明帝又下诏书,令在城西雍门外建造精舍,作为两位梵僧居住、译经的场所,其遗迹就是现在洛阳市的白马寺。此后外来僧人增多,处处修立佛寺,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长期以明帝感梦求法作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开始。从现有资料考察,汉明帝感梦求法的传说还是比较可信的,但它不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魏书·释老志》有如下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向博士弟子秦景宪口授《浮屠经》。可见,佛教早在公元前就传到了中国。明帝感梦求法的故事,反映出佛教在传入内地后的70余年里,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流传,甚至影响了贵为一国之主的皇帝的思想和行动。最初外籍僧人的译经活动,寺塔的建立,都是在汉朝皇室的扶持下进行的。这一切为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拉开了序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说汉明帝感梦求法,请得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来到中国。明帝在城西雍门外建立寺庙,因其乘白马驮经而来,故取名白马寺,作为两位梵僧的居所。自佛教传入,明帝亲自提倡,予以扶植。上行下效,所以,王公大臣之中也有许多人抛弃儒学道典,转信佛教起来。这便引起了道士们的嫉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正月,南岳衡山道士以褚(chǔ)善信为首,西岳华山道士以刘正念为首,北岳恒山道士以桓文度为首,东岳泰山道土以焦德心为首,中岳嵩山道士以吕惠通为首,其它各山道士由费叔才、祁文信等人带领,举行集会,汇集1310人之众,推举褚善信为总领,浩浩荡荡来到京都洛阳。他们上书说:“道教为中国老子所创,自古圣帝同尊,百王不易。陛下崇佛,舍本逐末,反求教于西域胡僧妄说。今愿与胡僧一较短长,若道教取胜,祈请陛下革除虚妄之教;如其不胜,再作道理。愿陛下许之。”明帝览奏,立即准许。其原因一是道士人多势众,根基稳固,轻易得罪不得,二是佛教初入中国,尚不知其有何德何能,明帝很想见识一下。他随即命令尚书宋庠(xiáng)将一班道士引入长乐官休息,又令白马寺筑坛,准备角法决斗。角法的日期选定在正月十五日。诏令一下,敌对双方各自准备,不在话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正月十五这天,褚善信带领千余名道士来到白马寺角法坛场,人人肃穆,个个庄严,自有一番志在必得的气势。汉明帝则带领朝臣百官,后宫嫔妃亲自前往,主持角法大会。他宣布比赛办法说:“佛道二家皆以己教为胜,又各有经书无数,我想今日两家斗法可以采用烧经的办法,如果哪家的经书被烧成灰烬,而另一家的经书却完好无损,谁胜谁败也就自有公论了。不知你们是否同意这个办法。”褚善信、摄摩腾两方当即表示同意。于是道士们选出仙诀符篆等509卷,茅成子等道经235卷,总计744卷,放置坛场的火堆之旁。褚善信、费叔才二人登台作法,掐诀念咒,口中祈祷道:“胡僧乱我华夏,愿太上老君保佑我教,得辨真伪。”然后将经当众放到火上。不想那经书纸卷见火便熊熊燃烧起来,不一时便已化成灰烬。褚善信、费叔才见道法不灵,羞愧难当,手击天灵,自杀而死。接下来是佛教登场,只见摄摩腾与竺法兰慢步上坛,梵香持念,然后将梵本佛经置于火上。那佛经见火,不但没有烧着,反在火光的映照下更加光洁鲜艳,映照天地。这时,摄摩腾法师运起神变工夫,凌空飞起,端坐云巅。他以冷穆的声音颂出一偈道:“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山岳嵘。法云垂世界,善种得开萌,显通希有法,处处化群生。”竺法兰在坛上端立,为大家解释此偈,他说:“摄摩腾法师之意是说,道教如山中野狐,难比佛教如狮子一般;道教如黑暗点豆之灯,难比佛教有日月之明;道教如一池水,难比佛教百川纳海;道教如小土丘,难比佛教的山岳峥嵘。佛法垂化世界,启发善种,以天下少有的教法,处处化导群生。”当时看热闹的人立即对佛教佩服得五体投地。大司空阳城侯刘善峻与诸士庶人等一千余人当即要求出家,后宫夫人王婕妤(jié yú)与宫女230余人削发为尼。吕通惠等五岳道士628人抽簪落发,改宗佛教。汉明帝由此更是极力扶植佛教,广度僧尼,重新建起10所寺院,城外3所以安僧,城内3所以置尼,印度佛教自此在中华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