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p><p class="ql-block">——从巴顿之死说起</p><p class="ql-block">愚夫</p><p class="ql-block">巴顿是美国军史上著名的传奇人物,他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从一个骑兵上尉升迁到四星上将,久经沙场,功勋卓著。却在胜利到来,功成名就,即将结束军旅生涯,享受和平、荣誉以及与家人团聚的美满生活时,死于一场离奇的车祸。</p><p class="ql-block">对于巴顿让人疑窦丛生的意外死亡,后人给出了几个不确定的推论:</p><p class="ql-block">1、“奥吉的黄金”说。巴顿率盟军进攻德国时,在奥地利爱因西特尔山洞,发现了希特勒秘密埋藏的黄金(还包括大量的古董名画),当时统计大约21吨。后奥吉少校奉命将此转移到柏林德意志国家银行时,发现黄金只剩下1吨多。</p><p class="ql-block">一直以军纪严明著称的巴顿闻听此事,勃然大怒,坚持依军法严查相关人员是否有贪污犯罪。</p><p class="ql-block">但负责押运的博格上尉打死司机,携黄金先逃往瑞士,后又逃往阿根廷。很明显,凭他一人之力,是不可能有如此通天本领的,肯定有若干大小军官为分得黄金,帮他脱逃隐匿。然而,由于涉及关键人员,此案查了几十年最终无果,只好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巴顿“被车祸”的第二天,本是要回国述职,并向国会汇报黄金一案的进展情况的。当天早上他和盖伊少将准备去打猎,在他的凯迪拉克轿车行驶到一个铁道口时,被两辆似乎是刻意等在那里的军用卡车中的一辆径直撞翻。令人不解的是司机和盖伊都没事儿,只有巴顿颈椎骨折,头部到鼻梁还有一道深深的、不明原因的伤口。</p><p class="ql-block">更为奇葩的是:在后来的调查中,轿车和卡车司机都消失不见了,相关证人证词的档案资料据说也因为战乱搬迁丢失,甚至连巴顿坐的那辆车祸车也被调了包,现在历史博物馆展示的那辆是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所以,有历史学家认为,是巴顿下属想藏匿鲸吞“奥吉的黄金”,避免受惩罚而策划了此次车祸。</p><p class="ql-block">二、间谍暗杀说。巴顿是1945年12月9日,在德国曼海姆附近出的车祸,后紧急转到海德堡驻军医院急救。据史学家考证说CIA奉命故意放松守卫,让苏联间谍有可乘之机,偷偷潜入病房在注射器中加入致死药物。因为巴顿公开宣扬仇视苏联,因此早就在苏联要暗杀的黑名单上了。这次正好借中情局之手除去心头之患。至于ClA是受谁指使,始终也没个结论,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个自称当年曾受命暗杀巴顿的ClA特工说是中情局的多诺万将军安排的。这就不能不说到下面的推论。</p><p class="ql-block">三、政治谋杀说。在巴顿之死的众多推测中,这个说法影响最大。</p><p class="ql-block">巴顿是地道合格的职业军人,但在政治灵敏度上却极为愚顽,自以为是,莽撞固执。</p><p class="ql-block">他和顶头上司艾森豪威尔虽说同是西点军校校友,但随着职位、环境和时代的变化,两人思想深处的差异愈发明显。</p><p class="ql-block">巴顿常常信口开河,实话实说;而艾森豪威尔精于官场之道,深谙政治权术和布局谋略。难怪后来艾克于1953年当选美国第34届总统。</p><p class="ql-block">当年的艾森豪威尔喜欢巴顿的搭档布莱德雷,因为后者习惯服从指挥,不象巴顿那样个性张扬,处处打绊。所以,战事的胜利总是让布莱德雷领功,而失败了则让巴顿顶缸。这让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尖锐。</p><p class="ql-block">后来,因为闹得沸沸扬扬的“耳光事件”,让巴顿和艾森豪威尔彻底分道扬镳。</p><p class="ql-block">事情的起因是巴顿在视察战地医院时,发现一个士兵由于胆怯,装病躲在后方保命。这在敢于上战场、不怕牺牲、英勇作战,以军人天职为荣耀的巴顿看来,无疑是奇耻大辱。他一怒之下,脱下手套抽打了这个不争气的大兵两下。不想却被随同的记者拍照写成新闻发回国内,顿时舆论一片哗然。</p><p class="ql-block">当时,美国民众认为死了数千万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即,都渴望当兵的亲人早点回国团圆,对巴顿这种极端好战的高官言行当然十分反感。</p><p class="ql-block">而艾森豪威尔正要竞选国会议员,急需笼络选民拉选票,格外重视民意呼声。作为手下大员的巴顿,做出影响到自己辉煌前程的“耳光事件”自然不能视若无睹。于是一纸调令,将巴顿从第三集团军主官位置上,改排为第十五集团一个负责军事档案的闲职,这是其一。</p><p class="ql-block">更重要的是,巴顿在政治观点上,与艾森豪威尔及白宫集团格格不入。比如在盟军与苏军柏林会师的酒会上,巴顿对苏军高级将领大暴粗口,满脸蔑视地拒绝碰杯。若不是对方听不懂英语,若不是翻译官害怕事情闹大有意掩饰,几乎酿成东西方重大外交甚至军事冲突,而白宫迫切需要的,恰恰是战后美苏关系的正常化,这是其二。</p><p class="ql-block">又比如,巴顿在某一次集会上,公开表达对苏联社会制度的敌视态度,甚至扬言要不惜和英国一起与苏联开战!!在反苏反共这一点上,他与丘吉尔可以说真是意气相投,志同道合,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其三。</p><p class="ql-block">更荒唐的是,他还口无遮拦地狂言对纳粹的包容,暗示共和党要与纳粹余孽合作,对抗赤化对西方的侵入。这实在是对掌握美国经济命脉的犹太财团赤裸裸的侮辱和挑衅!要知道,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才刚刚从纳粹的死亡集中营逃出生天啊!!他们可能会放过巴顿,任其胡说八道,扰乱世界政治格局,让犹太民族重蹈被屠杀的覆辙吗?!</p><p class="ql-block">这一切都表明,巴顿对美国政坛是个巨大的威胁。试想,如果让这样一个在战争中军功显赫,在政治上却是满嘴跑火车的杠精倔头回国,对战后急待重整旗鼓,应对新的世界格局的美国政坛来说,显然是一个滋滋冒烟的火药桶,说不好什么时候就会爆炸,坏了大事儿。</p><p class="ql-block">而美国的政治机器一但设定了运行目标,所有挡在前面,或企图扭转方向的人,都会被无形的幕后之手毫不留情的清除掉,并且让世人永远无法知道真相:从被暗杀的林肯,加菲尔德,到麦金莱,肯尼迪,以及在暗杀中幸免于死的杰克逊,罗斯福,杜鲁门,里根等,也算是美国短暂政史上几次路线斗争的结果吧。</p><p class="ql-block">所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巴顿之死也不例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