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满汉全席形成于康熙乾隆盛世。康熙大帝南巡,驻跸扬州,曹寅以两淮巡盐监察御使身份在扬州四次接驾,始设满汉全席。后来乾隆六次南巡,扬州地方官员仍设满汉全席,当时在扬州官绅在上买卖街接驾,官员在此食用满汉全席,人数达 2500 人之众,规模宏大。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对当时的满汉全席有文字记载,这也是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p> <p class="ql-block">扬州瓜雕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清代。据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 亦间取西瓜皮镂刻人物、花卉、虫鱼之戏,谓之西瓜灯”</p><p class="ql-block">清嘉庆至民国年间,刘嗣绾《西瓜灯二十韵》、厉惕斋《真州竹枝词・瓜灯》等作品也记载了扬州瓜灯技艺和盛况。</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扬州盐商聚集,宴饮之风盛行,盐商们为了在宴会上争奇斗艳,纷纷聘请能工巧匠制作精美的瓜雕作品,使得瓜雕艺术在扬州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p><p class="ql-block">扬州瓜雕以雅、秀、灵、巧、细、逸为特征,形成了异于中国其他地区食雕的风格,造型精致,线条流畅,富有立体感和美感。</p><p class="ql-block">瓜雕题材广泛,涵盖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等各个方面。如常见的有 “麻姑献寿”“八仙过海” 等神话人物题材,以及牡丹、梅花、菊花等花卉题材,还有龙、凤、麒麟等瑞兽题材</p> <p class="ql-block">扬州盐商为彰显财力,将宫廷满汉席与地方饮食结合,发展出更奢华的宴席规格。据《调鼎集》记载,扬州盐商的满汉席包含 “山珍海错 134 品,茶点 48 品”,其中既有满族特色的 “野味火锅”“手把肉”,也有扬州本地的 “蟹粉汤包”“文思豆腐”,形成了 “集南北之大全” 的宴席体系</p> <p class="ql-block">北宋庆历五年(1045 年),韩琦在扬州官署后花园发现了一枝四岔的 “金带围” 芍药(当时扬州州衙后花园中有一种芍药开花,一条枝干上长出四条分叉,每条分叉都开一朵花,花瓣上下呈红色,一圈黄蕊围在中间,形似身穿红色官袍、腰系金色腰带的宋朝官员,因此被称为 “金缠腰” 或 “金带围”,且传说此花一开,城中就要出宰相),觉得十分奇特,便想邀请四位客人一同赏花,以应四花之瑞。当时王珪为大理寺评事通判,王安石为大理评事签判,都在扬州,韩琦便邀请了他们。还差一位客人,原本打算邀请判钤辖诸司使,但第二天早上这位钤辖者申状暴泻不止,无法赴宴。于是韩琦命人取过客历,寻找一位朝官来补足人数,过客中没有朝官,只有陈升之当时为大理寺丞,便邀请他一同赴会。饮酒赏花之际,韩琦剪下这四朵金缠腰,给四位客人每人头上插了一朵,说来也奇,此后的三十年中,参加赏花的韩琦、王珪、王安石、陈升之四个人竟都先后做了宰相,“四相簪花” 的故事由此流传开来</p> <p class="ql-block">“传荷飞觞” 是一种较为雅致的酒令游戏</p><p class="ql-block">参与者围坐在一起,酒兴浓时,由一人令歌伎取荷传递给宾客。宾客依次摘瓣,每次只能摘一瓣荷花花瓣。摘到最后一瓣者,需要饮酒一盏,并赋诗一首。如果不能赋诗,则要接受相应的惩罚,比如罚酒数杯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