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好面

不倒翁

<p class="ql-block"> 话说好面</p><p class="ql-block"> 文/李福兆</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里的人称白面为好面,这或许是因为它相对于其他面食来说,更好吃一些的缘故吧。也有可能是因为一年四季也吃不上一两次的原因吧。反正我们这儿的人把白面叫作好面。把吃白面叫作吃好面。</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方山县,凡是上了点年纪的人,提起这吃好面来就满肚子的辛酸。那时候人们一见面的问候语就是,吃了饭没?其实,这句普普通通的问候,其中的含义,我估计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的透。这句话除了问你“吃饭了吗”以外,还暗含有“你家有饭吃吗”的意思。那时别说吃好面了,烧熬锅没米下的人家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夏季收麦子的时候,人们便从收完麦子的麦田里,拈(捡)那些落下的麦穗,再从麦根里捡上点,队里分给的烧火的麦秸上腾上点,七弥八凑上十来八斤麦子,在汉硙上推(磨)下来。这便成了我们逢年过节的美食“好面”。</p><p class="ql-block"> 说起过节就想起一句顺口溜“六月六,新麦子好面烩猪肉”。这顿好面吃的,肚皮都要撑的疼好几天,时至今日我都忘不了那个好面的香味。现在看来农历六月初六不算是什么节日,但是在我们小时候,那是一年里除了过年,唯一再能吃上好面的节日。难怪后来有个河北的朋友调侃说,你们这的人一年要吃两吨(顿)面了。只是,这吨和顿的差别就大多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候,村里来的下乡干部 ,都是在每家每户吃派饭的,尽管人们自己穷的都吃不到好面,可善良的人们,就算是借也要借的给人家吃点好面。轮到在我家吃派饭的时候,大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把我们支开,不让我们看见。等我玩上半天偷偷溜回家时,客人已经走了,屋里留下的只有那浓浓的好面味儿和压在炕席底下的几毛钱几两粮票,我深深的吸口气,至脚后跟都能感到好面的清香。好在煮完面的汤还给留着,美滋滋的喝上一大碗面汤,嘴上摸一把,高高兴兴的再跑出去,玩的太阳落山才刚回家。其实,玩的中途回家是有想法的,幸许还能吃上半碗客人吃剩的好面呢!</p><p class="ql-block"> 庄户人家不用问,一家吃什都吃什。的确是,那时候人们吃饭,总喜欢一人端一个碗到街畔上,就地一坐,一边聊天一边吃。一般情况下大家吃的都是一个样,清一色的汤糙饭,稀饭炒面窝窝头。偶尔吃点捞饭豆面汤的时候,大人就不让端出去外面吃了。这其中的意思除了怕小孩子们看见羡慕以外,更多的是这饭太显眼,怕引起左邻右舍的人们嚼耳根子。别人家都吞糠咽菜,你们家那来的好东西吃呢?真说不准过两天就把你送进学习班呢。真是麻纸糊的窗户,有针一样大的窟窿眼,就能进去笸箩一样大的风。</p><p class="ql-block"> 说件不怕大家笑话的事。那是一个秋天的晚上,我上完晚自学回到家里。正敢上队里的人们打完场,大半夜在我家偷的做面吃呢。因为那时候每人每年只能分三百六十斤口粮,有句话叫够不够三百六。而且给小孩分还是按大小,够几成才能分几成的粮,可是那时候的孩子们饭量特别大,流传一句话叫,“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因此,人们的粮食都不够吃,小孩多的人家更是雪上加霜。所以胆子大点的队长就乘打场的时候,晚上给人们偷的吃点好饭贴补一下。大家伙看见我回来了,赶紧给我也做了一碗好面。可是,谁知道就是吃了这碗面,整的我一晚上跑了三趟厕所。真是应了那句“穷汉见面,小死一遍”的老话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我和弟弟去邻居家玩耍时,正赶上小伙伴感冒了,他妈妈做了一碗好面拌汤,正在一口一口的喂他吃呢,可把我弟羡的差点跌到人家碗里。说来也怪,小伙伴吃完拌汤,一溜烟跟上我们玩耍去了。</p><p class="ql-block"> 到第二天起床上学时,弟弟精神歪迷说是头疼,不去上学了。妈一听赶紧上手摸了摸他的头,奇怪了,没发烧,说着就要出去买感冒药。弟弟忙嘟嘟囔囔的说,妈我不吃药,我吃点拌汤就好了。妈顿时明白了,原来是一贯馋嘴的弟弟又患馋嘴病了。于是,妈便做了香喷喷的拌汤给我们吃。以至于打这以后,好面拌汤就成了我们娘几个心照不宣的治感冒良药。</p><p class="ql-block"> 每到过清明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捏燕燕。由于好面很少,妈便磨点玉米面,参到好面里,把参好的面和起发酵,再把发好的面加适量的碱面揉好,捏成两交面燕燕,燕燕的形状以十二属相为主。其次,还得捏几个背上爬满了小燕子的大燕子,俗称老燕,是用来孝敬爷爷奶奶的,寓意子孙满堂。有小孩的捏两个胖娃娃,叫圪蹴人,是给小孩吃的,也是希望孩子健健康康成长的。这两样东西可是含糊不得,得用纯好面捏。妈是左邻右舍捏燕燕把式最好的,捏下的燕燕活眉活眼,形象逼真,经常被人叫去帮忙捏。把捏好的燕燕蒸熟凉凉,再用绳绳一个燕燕一颗红枣穿起来,每二十个为一串,每人只能分一串,挂在墙上凉干。</p><p class="ql-block"> 每天半后晌放学回家,肚子饿了,拔一个燕燕下来,甜嗖嗖的玉米味带点好面的清香可好吃了。可是一串燕燕只有二十个,一边吃自己的一边还得看弟弟妹妹们的,生怕自己吃的快了,倘若他们剩下的比我的多了,那我明天再饿也得忍着,俭点着吃。因为一但吃完这几个燕燕,以后回来饿了,就只能下到萝卜窖里拿萝卜吃了,把带泥巴的萝卜用袄襟一裹拧两把,在用小刀切成薄片,伙伴们你一片我一片分的吃。回想过去的这些吃的,这不就是现在人们苦苦寻找的无公害、零添加的绿色食品吗?合着我们几十年前就达到现在的这生活水平了,哈哈!看来这么多年的努力打拼,算是白费了!</p><p class="ql-block"> 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人民的生活不断提高,农民的菜篮子、粮仓子、钱袋子逐渐满了起来,由起初的万斤户到后来的万元户,人们吃好面也不再那么奢望了,隔三差五就能吃一顿好面。那年,我村麦子大丰收,我村一户老农民家一次性拿麦子换了十八袋白面,拉回家里齐整整地垛了一摞,高兴地和人们说,我活这么大年龄头一次见这么多的好面。</p><p class="ql-block"> 渐渐的好面也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了,一天一顿,甚至一天两三顿地吃。从标粉吃到精粉,再从精粉吃到特精粉。从三星吃到四星,再从四星吃到五星六星。只是这吃来吃去,吃不出原来那个好面的香味来。是吃多了吃腻了吗?我觉得也不尽然,仔细盘算由小麦到白面的制作过程,从种子、肥料、备耕、下种、鋤草、农药、收割、脱粒,磨面,这么多环节下来,它那一样也不是按照老祖宗留下的方法去做的。再看用白面做饭的过程,电磁炉、电饭锅、煤气灶,不锈钢锅、铝锅等等你能吃出好面原有的那个味道来,那才叫日怪嘞。</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好憧憬,老年人爱怀旧。闲下无事胡扯了这么多,也许现在的年轻人看了觉得好笑,但是,我觉得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要是看了,或多或少会勾起他对一些往事的回忆。也许你眼前会略过,铁狗妈正站在村里的最高疙蛋上,扯开大嗓门喊铁狗回家吃饭的画面呢!那些刻骨铭心往事,历历在目。美好也罢,苦涩也罢都已成为过去。但他却深深地烙在你我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面对当下,人们吃吃不下,穿穿不下的社会状态,结合当前农村维系农耕生产的,五十岁以下的人还有吗?长期以往,试问二十年后三十年后我们的好面还能吃得开吗?</p><p class="ql-block"> 2025.4</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