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娘子关

午夜心香

<p class="ql-block">  驱车来到娘子关脚下,踏上了一段约四十五度左右倾斜的石坡古道,脚下可见深浅不一的锃亮小圆坑,这些圆坑是坚硬的马蹄千万次的敲击打磨而留下的,彰显着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缓缓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关楼,即娘子关城堡的南门楼,也称宿将楼,相传为平阳公主聚将御敌之所。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崇祯七年(1634年)加修增固。宿将楼雄伟壮丽,以青石砌垒,坚厚固实。门洞为拱形石券,狭长可并行五六人,门额上方嵌一块长方形石匾,阴刻横书“京畿藩屏”四个大字。关楼采用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风格,四面设有雉堞以固防护,两层之间悬挂着一块横匾,上面题写着“天下第九关”五个大字。关楼右翼,长城紧贴山脊,陡峭攀升,需手脚并用方能攀登其上,左翼城墙石壁下是深深的护城河。关城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造就了娘子关易守难攻的先天优势。</p> <p class="ql-block">  娘子关原名“苇泽关”,是长城的关隘,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北,由于处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扼太行山井陉西口,为晋冀的咽喉要地,有“三晋门户”和“天下第九关”的称号。隋朝开皇16年(596),在井陉县置井州和苇泽县,此地归苇泽县管辖,故名苇泽关。还有一种说法是因在关内的娘子关村,有无数大小泉水从地下涌出,化作溪流、瀑布,最终汇入河谷,而河中芦苇十分茂密,故得名。</p><p class="ql-block"> “娘子关”这一名称,目前可见的最早文字记载,当为北宋时期的历史地理名著《元丰九域志》:“承天军,建隆元年以真定府娘子关建为军。”南宋著名历史学家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建隆元年》载:庚申(960),冬十月壬申,“升镇州娘子关为承天军。”也坐实了苇泽关更名娘子关,乃是赵匡胤的手笔。至于为何要改,原因不得而知。因此关于娘子关名字的来源一直是个迷,民间普遍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相传因唐李渊第三女、李世民之姊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驻守此地而得名;二是娘子另有其人,此人就是妒女。</p> <p class="ql-block">  第一种说法,依据见于乾隆、光绪年间《平定州志》:“娘子关,在州东北九十里,即古苇泽城。唐平阳公主驻兵于此,故名。”之后,历修官史方志均持这一观点。</p><p class="ql-block"> 《新、旧唐书》及《唐会要》均有所记。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五月,时任太原守的李渊起兵反隋,同时派人将消息传给了此时身在都城长安的女儿平阳公主和担任隋太子贴身“千牛备刀”的女婿柴绍,要他回太原老家,这样做是考虑一旦起兵失败留在长安城将会成为人质。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遗憾的是,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史书上均无记载,只知道她母亲是太穆皇后窦氏,祖母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亲姐姐,祖父是西魏北周大臣,外婆是北周襄阳长公主,她与李建成,李世民一母同胞。平阳公主自小喜爱武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长大成人后,嫁给武将柴绍为妻。柴绍出身将门,爱行侠仗义,从年少时就一直担任太子侍从,两家门当户对。因为丈夫在京中做官,婚后平阳公主便随驸马一起定居长安,育有二子,日子过得平淡幸福,</p><p class="ql-block"> 岳父的考虑让柴绍犯了难,自己走了让平阳公主一个女人留在长安太过危险。正当他苦恼时,平阳公主主动说:“你赶紧去接应父亲去吧,不用管我。我只是一介妇人,他们不会留心的,实在不行我就躲起来,不会被发现的。”于是,柴绍星夜兼程,从小道奔赴太原,投身于李渊的起义大军之中。平阳公主不是不知道留在长安城的危险,而是有着自己的打算。在丈夫走后,平阳公主则开始了自己的传奇征程。她乔装改扮,女扮男装,化名李公子,匆匆赶回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的李氏庄园,当机立断,变卖田产,将所得钱财用于赈济周边饱受战乱之苦的灾民。她的善举赢得了百姓的衷心拥护,凭借着李氏宗族的号召力以及过人的胆识和策略,很快就组织起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再加上不断收编附近原本就存在着的武装力量,队伍发展到七万余人,而且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势如破竹。</p><p class="ql-block"> 当李渊兵马到达长安城外时,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女儿平阳公主居然已经在关中地区打下了一片江山,为他们入驻长安铺平了道路。为了肯定平阳公主的功绩,奖励她的付出,特别为她麾下的军队设立了独立的建制,由公主独立领导。因此这支军队也就被人称为“娘子军”。平阳公主挑选精兵与李世民会师于渭河北岸,共同攻破长安。李渊登基之后,将才略突出、功绩显著的女儿封为“平阳公主”。为了统一全国,李渊派儿子们上前线征讨,把回防山西大本营的重任交给了女儿平阳公主。于是,平阳公主带着“娘子军”前往苇泽关驻扎,民间还流传着平阳公主“米汤退敌”的故事。一次,河北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向娘子关发动大举进攻。敌军数倍于己,情势十分危急,平阳公主一边向太原发出援兵信号,一边指挥部队严防死守,但关内兵力不足,硬碰硬显然是行不通的,便集中生智,组织部队立即收割粮食,用粮食熬成米糊,倒入关前的水沟里,伪装成马尿,制造了兵强马壮的假象,最终骗过了对方,不敢轻举妄动,等到了援兵,此番计谋展现了其女中诸葛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但仅仅六年后的二月份,长安收到了平阳公主的死讯,而此时的她年不满三十。得此噩耗的李渊心痛万分,他力排众议,坚持以军中鼓乐之礼为公主下葬,谥号为昭,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军礼下葬的女子‌。</p> <p class="ql-block">  在著名的长安之战结束后,史书上六年之久没有再出现平阳公主的记载,直到武德六年时,她突然离世。遗憾的是,或许因其女性身分,其死因也没有被详细披露,究竟是为何而死,学术界推测有可能是战死。但李渊手下可以利用的能人实在太多,根本没有必要让自己的宝贝女儿浴血奋战。估计这段时间公主很有可能卸下一身戎装,回到自己府中,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最大的可能是病逝。平阳公主数年征战,估计身上伤势不少,也会加大病情。按明澹圃主人《大唐秦王词话》六十回所述,公主平阳是郁病而终,源于其抱怨夫君柴绍未向朝廷禀告建成、元吉二人常要谋害秦王李世民,于是亲自上奏,但并无结果,之后“一口不平之气,染病在宫”,疑似无法释怀,终至抑郁而终。这毕竟是小说,可信度不高。</p><p class="ql-block"> 平阳公主去世后,为了纪念她,人们便将苇泽关改名娘子关。今宿将楼内有平阳公主塑像,面部丰满,神情庄重,头戴凤冠,身披铠甲,腰佩宝剑,一身戎装,英姿威武。</p> <p class="ql-block">  妒女是谁?南梁任昉所撰《述异记•上》云:“并州妒女泉,妇人不得艳妆彩服其地,必兴云雨,一云是介推妹。”意思是说,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有个妒女泉,妇女要是打扮得很漂亮、穿着太艳丽从泉边经过,妒女就会不高兴,就会嫉妒,就会让老天爷下大雨。这个妒女,就是介子推的妹妹。唐朝张鷟在《朝野佥载》中对妒女又进一步作了记载:“……俗传妒女者,介之推妹,与兄竞,去泉百里,寒食不许举火,至今犹然。女锦衣红鲜,装束盛服,及有人取山丹、百合经过者,必雷风电雹以震之。”《平定州志》记妒女之俗:“其妹于冬至后一日积薪,炽火以变其俗。兄禁火,妹举火,故谓之妒女。”</p><p class="ql-block"> 介子推大家都知道,就是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的那位晋国贤臣隐士。重耳即位以后,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要介子推出仕做官,却遍寻不见。后传说介子推与母亲隐居绵山,有人建议用烧山之计逼他出来,不料一场大火,介子推与母亲都被烧死山中。晋文公伤心后悔,颁订“寒食节”,全国不烧炉灶,吃冷菜纪念介子推。介山氏认为其兄沽名钓誉,寒食节不准生火的习俗会殃及百姓。于是,愤然东行至紫金山,就是后来的娘子关,为改变寒食陋俗、解除百姓苦难,自冬至起每天上山砍柴,至次年清明寒食节这天,毅然堆薪自焚。</p> <p class="ql-block">  介山氏这一惊世骇俗之举深得百姓称颂,“百日打柴一日烧”,人们念念不忘此事,口口相传。后人为推崇妒女刚烈为善,在悬泉旁为其筑庙,名妒女祠。妒女虽死,可她心系百姓的魂魄不散,人们以神敬之。百姓说,过悬泉时不可浓妆服彩,妄者要遭雷雨之灾,告戒人们坚持移风易俗、俭朴为本。后来人们认为,女人有妒心是一种恶德。所以,人们不愿意直呼其妒女,而将妒女祠改称娘子庙,这里后来建的关隘也被称为娘子关了。</p><p class="ql-block"> 介山氏,除了任昉所记,历朝历代的官修正史,均无记载,但后人却以此为据,从唐代李諲《妒女祠碑•妒神颂并序》(原立于娘子关妒女祠中,民国初年迁至太原傅公祠,即今山西博物馆)开始,有关妒女的碑刻、诗文、词赋、序跋等屡见于世。明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凡“妇人服靓妆”经过妒女祠时“必兴雷电”,大发嫉妒,故称为妒女,娘子关因此得名。《魏书》记载:“石艾前汉属太原,后罢,晋属。真君九年罢,孝昌六年复故名上艾,后改。有井陉关、苇泽关、董卓城、妒女泉及祠。”清光绪版《山西通志》等官修正史方志也均记载:“苇泽关,一名娘子关,盖以妒女祠得名。”</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当年曾四处逍遥云游,来到娘子关妒女祠,作《平定道中》诗云:“雨后春流泻黛脂,李湮作颂托微辞。行人饮马来偷见,一阵花飞妒女祠。”</p> <p class="ql-block">  据以上史料可以断定,娘子关古时确有妒女祠,而且要比平阳公主早得多。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妒女祠早已坍废,如今踪迹全无、片瓦不存。</p><p class="ql-block"> 据《平定州志》记载,娘子关城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存关城为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城墙周长约六百多米。</p> <p class="ql-block">  穿过南门楼,门洞前是近百米的石板道,虽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平整坚实。街道两侧是四合院形制的民宅,多青石基础达地面以上三尺左右,上由青砖或立或平置砌墙,古老而典雅。当地居民大都是多为明、清两代的守关将士的后人,也有说是过去商贾的后人。前店后居式的店铺、客栈,见证了这座古镇延续千年的繁华。街道两旁的建筑古色古香,其中一座胡家的祖宅看上去与众不同。它不仅门楼宽大,护墙石块上雕有各种吉祥图案,显得精美、细腻,仅是门前的一对石狮就非常气派。</p> <p class="ql-block">  胡家的祖宅大门正对着娘子关城的东门楼,为砖券门洞,门额上方镶嵌一块长方形石匾,阴刻横书“直隶”两个小字和“娘子关”三个大字。上有平台城垛,为检阅兵士和瞭望敌情之用。东城楼与南城楼围成了娘子关的城堡,控制住了东、南两个路口,构成太行山的门户锁钥,是名副其实的“山西东大门”。</p> <p class="ql-block">  娘子关还有一处独特景观,那就是绵河大桥。大桥全长二百四十五米,站在娘子关城楼上可以看到全貌。引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老石拱桥,桥南为六孔,桥北为一孔;主桥为西式的三孔铁桥,每孔长 五十米,石砌桥墩,上架钢梁,所有构件全部由铆钉固定,全桥没有一处焊接。这座桥被称之为“躺着的埃菲尔铁塔”,因为它与举世瞩目的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是由同一个制造公司(法国埃法日集团 )承建。埃菲尔铁塔建设于1889年,娘子关绵河大铁桥1905年建成,两者仅隔十六年。两者框架结构、建设方法、使用材料,均属同一设计思路和制造工艺。</p> <p class="ql-block">  一座关隘,两段不寻常的故事。娘子关这个响亮的名字到底得名于哪个“娘子”,还真的难定一尊。无论是平阳公主,还是“妒女”,都各有千秋,皆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传奇,极具浪漫色彩,带给了人们对于历史的无尽遐想,着实没必要纠结这个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