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晓露著、新华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连载19</p> <p class="ql-block">1975年暑假和1976年暑假,在厂团委和厂子弟校的共同领导下,假期里的小学生被组织起来,成立了向阳院,天兴厂从沟外到沟里,共成立了8个向阳院分队,小学老师和厂共青团干部任各向阳院分队的辅导员。当时还是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我,有幸成为向阳院一分队队长,带领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一起学习、一起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从而给我的少年生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1975年暑假的一个下午,12岁的我正和几个小朋友在一起唱着儿歌跳橡皮筋,刘桂芳老师和屈玉华老师把我叫到了屈玉华老师家。</p><p class="ql-block">刘老师当时是小学体育老师,屈老师是小学数学老师,两个都是三十来岁的女老师。她们对我说,现在全国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向阳院活动,我们厂里也要成立向阳院。</p><p class="ql-block">电影《向阳院的故事》是1974年开始放映的,描写一个城镇居民区向阳院的孩子们,利用暑假开展学雷锋活动,支援国家公路建设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刘老师说:“厂团委和学校最近组织团干部和老师们到重庆去学习了。我们厂总的叫做东方红向阳院,下面按住宅区域分片,从沟外到沟里依次成立八个向阳院分队,我们这个片区叫东方红向阳院一分队,范围包括车库附近、河两边的9栋楼。我们厂向阳院的主要任务是学校放假以后,把小学生和将要上学的小孩子们组织起来,在一起做作业,一起做有意义的活动,一起玩耍,好让家长们安心工作。”</p> <p class="ql-block">我说:“那当然好。哪个来管向阳院呢?”</p><p class="ql-block">刘老师说:“住在各片区的学校小学老师就是相应片区的向阳院辅导老师,可以辅导同学们的学习,厂团委还要派团干部到各个分队任向阳院辅导员,辅导向阳院的工作。向阳院的日常事务还是学生们自己管,每个分队要选出分队长、小组长。经我和屈老师研究决定,我们向阳院一分队由你来当队长,我和屈老师是一分队的辅导老师。”</p><p class="ql-block">“我?这怎么可以?”</p><p class="ql-block">“你当队长有什么不可以?我们几个老师一起研究过了,你成绩好,在学校当班长,组织能力强。向阳院队长不仅仅是带着孩子们玩耍,还要带着孩子们学习,带着孩子们搞有意义的活动。你是最合适的人选。”屈老师补充道。</p><p class="ql-block">“可是我怕那些小孩儿不听我的。”我怯怯地说。</p><p class="ql-block"> “不要担心,有我们两位辅导老师,还有团委派来的辅导员,学生们都会听老师和辅导员的。我们还要选出文体委员、学习委员和劳动委员,每栋楼选一个小组长,还要召开向阳院成立大会。”</p> <p class="ql-block">很快,在屈老师家门前的院坝里,刘老师和屈老师一起组织召开了成立向阳院动员大会,有四五十个孩子参加。孩子们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当即就开心地把我叫成刘队长。</p><p class="ql-block">两位老师说,厂团委和学校还要举行隆重的向阳院成立大会,参加成立大会时我们一分队的队员就扛着红缨枪入场。</p><p class="ql-block">我和小孩子们都热情高涨,开始自己动手或者请家长帮忙做起红缨枪来。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不就是扛着红缨枪吗?就照着那个样子做。</p><p class="ql-block">我的红缨枪是我自己做的。我在一块木板上画出菱形,叫小邱的爸爸帮忙锯了,自己拿着小刀将四方削尖,再找小邱的爸爸要了银光粉涂成银白色,枪头就做成了。我又到山上去砍了一根竹竿,将枪头插在上面。枪头和枪杆连接处要用红纸剪出的穗穗装饰,枪杆要用红纸条和黄纸条一起斜着往下缠,缠出红黄相间的斜条纹,一杆漂亮的红缨枪就做成了。红缨枪扛在肩上要多神气有多神气,就像电影中打日本鬼子的儿童团员。</p> <p class="ql-block">向阳院成立这天,向阳院各分队的小朋友在辅导老师和辅导员的带领下,从各个住宅区,排着队唱着歌来到学校操场,厂里分管共青团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厂团委书记、子弟校校长、少先队辅导员都在主席台就坐。九点钟,主持会议的学校少先队辅导员赵绍云老师宣布“东方红向阳院成立大会现在开始,向阳院各分队队员入场”, 只听得锣鼓喧天,运动员进行曲响起来,我举着写有“向阳院一分队”的小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向阳院一分队的小朋友们个个扛着一杆红缨枪,雄纠纠气昂昂,神气十足地跟在我的后面绕场一周走到了主席台前,其他七个分队跟在后面依次排队进场。</p> <p class="ql-block">《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晓露,女,本名刘常琼,60后,祖籍泸州。一个从小跟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从城市进入大山深处、在大山里生活工作20多年、后随工厂整体搬迁重新回到城市的三线子弟,曾任企业中层领导干部,具有深厚的三线情结。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宣传联络部副部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让优秀成为习惯》(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和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新华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晓露著、新华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为了让世人了解新中国历史上那段波澜壮阔却又高度保密的三线建设史,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42年的三线建设史,讲述三线企业的发展史,讲述三线人的故事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面貌,并引用专家的文章,分析三线建设的起因、过程和得失。作品真实感人,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文笔优美,插入130幅照片,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作者谨以此书献给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献给三线建设决策六十周年,献给曾经奋斗在崇山峻岭中的三线建设者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