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6月15日高温天气,我们今天的计划是去三乡著名景区—女几山(花果山)</p> <p class="ql-block">花果山又名女几山,姑瑶山、石鸡山等,传说是《西游记》中孙悟空成圣之处,被古人喻为仙山。</p><p class="ql-block">古地理书中将它与江西庐山、湖北武当山、河南嵩山并称为七十二福地,历史悠久。</p><p class="ql-block">花果山总面积4810公顷,主峰海拔1831.8m。</p><p class="ql-block">东邻岳顶山、北接女几山。西交洛宁境。南连嵩县地。总面积20多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花果山森林覆盖率达87.4%,年平均气温14.4度,夏季最高气温26度。 </p> <p class="ql-block">早在隋唐时期即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唐朝大诗人白居易、韩愈、刘禹锡、裴度、李贺,宋代张耒、司马光,金末元好问,明代唐伯虎均有吟咏花果山的传世之作。</p> <p class="ql-block">花果山1991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被评为洛阳市十佳风景区之一,2001年被评为三A级旅游景区。花果山2015年被取消3A级景区资质。</p> <p class="ql-block">我们为什么要去女几山呢?</p><p class="ql-block">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1216年的那个年代说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潼关、南京之战的历史背景是;</p><p class="ql-block">金贞祐四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一年,1216年),在蒙金战争中,蒙古军经西夏进兵关陕(今河南灵宝以西和陕西地区),向金新都南京(今河南开封)作试探性进攻的作战。</p> <p class="ql-block">蒙古军攻下金中都(今北京)后,除遣军继续向山东、河北、山西进攻外,成吉思汗另遣撒里知无带、三摸合拔都鲁率军经西夏攻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趋南京。贞祜四年八月,三摸合拔都鲁率军与西夏军会攻延安,金元帅右监军兼陕西统军使乌古论庆寿率军击败西夏军,蒙古军转而南进。九月初,攻坊州(今陕西黄陵)。</p> <p class="ql-block">金宣宗完颜珣得知蒙古军南进,诏谕京师多凿坎阱备水,加固城防,封锁渡口,急遣签枢密院事永锡率所部并指挥屯驻同、华(今陕西大荔、华县)二州的陕西、河南步骑9000人,赴潼关增强防御。后因尚书左丞兼都元帅、陕西行省仆散端作梗,9000步骑军改归行省指挥,致使永锡率军屯驻渑池 (今属河南)数日,未增援潼关。</p> <p class="ql-block">十月,蒙古军攻潼关,陕州宣抚副使兼西安军节度使泥庞古蒲鲁虎率军抵御,寡不敌众,兵败战死。金知归德府完颜仲元奉命率军趋卢氏(今属河南),加强潼关地区防守,及军至,潼关已失。</p> <p class="ql-block">蒙古军东进至阌乡(今河南灵宝西北),数日未进。金右司谏兼侍御使许古建议选精兵并力迎击,平章政事术虎高琪不纳。行省于平阳的尚书左丞兼枢密副使胥鼎,闻潼关失守,京师将危,遂先遣潞州元帅、左监军必兰阿鲁带领兵l万,孟州经略使徒单百家领兵 5000,由便道渡河趋关陕,自率平阳精兵直抵京师赴援。</p> <p class="ql-block">时蒙古军已过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北),列营栅连亘数十里,胥鼎为防其攻京师或北渡黄河,先令河东南路怀(今河南沁阳)、孟(今河南孟县南)诸军1.5万人自河中(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入援;继令河中府判官仆散扫吾出领兵出陕西;又令绛、解、吉、隰、孟州经略司军南进,相与会兵,形成对蒙古军的夹击之势。</p> <p class="ql-block">十一月,蒙古军进至渑池,金右副元帅蒲察阿里不孙军溃而逃。蒙古军拔汝州(今河南临汝),进至汴京西20里,见金军防守严密,乃撤军。自三门、集津(今河南三门峡东北三门镇,集津镇)渡河至平阳(今山西临汾),战而不利,撤军北归。</p> <p class="ql-block">1216年的元好问为了全家的生命安全,躲避蒙古军的杀掠举家逃到了三乡,可是好景不长,元好问寓居三乡的当年十月闻知蒙古军攻克潼关的消息,便携全家,南渡洛河,避难于女几山的三潭。</p> <p class="ql-block">十一月十二月元好问闻知蒙古军北归,社会恢复了安定,一家人才走出女几山,返回三乡。此次避难女几山仅两个月,元好问从忻州带出的书籍、画轴等物,在这次避兵女几时“则焚荡之余,盖无几矣。(缪铖《元遗山年谱》)。”损失之重,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选择此地避难,部分因其挚友辛愿(被誉为"平生三知己"之一)居于山下。二人常诗酒唱和,辛愿的博学与兵家之论对他影响颇深。</p> <p class="ql-block">避难期间生活艰苦,元好问在《女几山避兵送李长源归关中》以"山骨棱棱雪花白,北风不贷单衣客"描述冬日严寒。他携带的千余册书籍、画轴因战乱辗转损失殆。</p> <p class="ql-block">他在《竹林禅院记》中有一段对女几山风光的精彩描写:</p><p class="ql-block"> "东望女几,地位尊大,居然有岳镇之旧,偎蹶劫立,莫可梯接。仙人诸峰颜行而前,如进而侍,如退而听,如敬而慕,如畏而服。重冈复岭,络脉下属,至白马则千仞突起,朗出天外,俨然一敌国之不可犯,金门乌啄,奔走来会,小山累累,如祖龙之石,随鞭而东。云烟杳霭,浓淡覆露,朝窗夕扉,万景岔入,广一揽而洛西之胜尽。"</p><p class="ql-block">这段文字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但以赋体形式生动描绘了女几山的雄奇景象。</p><p class="ql-block">需要注意的是,现存元好问诗集中明确标注"女几山"的完整诗作较少,更多是通过游记、题记等散文形式表现对该山的观感。这与女几山在金元之际作为文人避难所的特殊性相关——诗人往往借山水抒写乱世感慨,而非单纯纪游。</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今天在女几山了解到的元好问与他那个年代。了解了元好问这个时期兵荒马乱颠沛流离的艰难生活后,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安乐生活的和平年代,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p><p class="ql-block">下一个目的地是元好问继续南逃去登封<span style="font-size:18px;">避难的地方--少</span>室山。看看那里又发生了些什么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