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她的城——追寻张爱玲的足迹👣

<p class="ql-block">也是因了这本《上海张爱玲文学地图》,更加促成了这次上海之行。</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的才情是与上海这座城巿的精神相契合的,上海培育了张爱玲,没有张爱玲的上海,也许同样是难以想象的。</p> <p class="ql-block">1️⃣寻访张爱玲出生地(李鸿章旧宅,今为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苏州河畔</p> <p class="ql-block">十字路口中央布满了架空的供电线网,一辆无轨电车🚎正转过街角,很快又从视野中消失掉了,恍如老电影中的一幕。这也曾是张爱玲梦中的记忆吧。</p> <p class="ql-block">走进现在的活动中心,安安静静,一片祥和。</p> <p class="ql-block">只在一楼辟有一间张爱玲书房</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在散文《私语》中这样描述她的出生地:“我们搬家搬到一所民初式样的老洋房,本是自己的产业,我就是在那房子里生的。房屋里有我们家的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整个的空气有点模糊。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房屋的青黑的心子里是清醒的,有它自己的一个怪异的世界。而在阴阳交界的边缘,看得见阳光,在那阳光里只有昏睡。”</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与李香兰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低矮的小型藏书室,却满溢着书香。</p> <p class="ql-block">这里才是整幢建筑的正门,四柱门廊很有些气派。</p> <p class="ql-block">这幢两层砖木结构、石库门风格与西洋风格相结合的民居,是张爱玲的曾外祖父李鸿章给女儿李经璹(李菊耦)的陪嫁,1920年张爱玲就出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该建筑由加拿大建筑师爱尔德设计建造,建于1897年至1901年之间。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成为卫民制药厂、上海医药职工大学的使用场地。2008年,石门二路街道购买了这幢老建筑,2015年被公布为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单位,2019 - 2020年进行修缮后作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向居民部分开放。</p> <p class="ql-block">一楼</p> <p class="ql-block">二楼</p> <p class="ql-block">在张爱玲的印象里,父亲总是呆在二楼。二楼比底下多了一点亮。在这亮的光里,有父亲和继母的鸦片烟雾缭绕。陆小曼是这里的常客,继母卧房的床头还挂着她的画。她同继母躺在烟铺上,醉生梦死。</p> <p class="ql-block">二楼的露台</p> <p class="ql-block">花开富贵,年年有余。</p> <p class="ql-block">阁楼</p> <p class="ql-block">排练舞蹈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兜兜转转,回到门廊。</p> <p class="ql-block">对面这一幢小红楼是后建的,不是老房子,但整体风格非常和谐。</p> <p class="ql-block">制作手工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1937年,张爱玲与父亲失和,被父亲打了耳光,软禁在一楼堆杂物的屋子里。一个晚上,她偷偷跟着佣人们到后头小楼顶层看远处的河畔大火,坚定了离开的念头。1938年她终于出走,离开了这个阴冷的旧家。在《半生缘》《倾城之恋》等多部作品中,这段禁闭的经历被反复咀嚼与涂抹,始终无法抚平她心中的伤痛。</p> <p class="ql-block">半地下室</p> <p class="ql-block">读书看报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稍事歇息</p> <p class="ql-block">斜对面的小红楼是静安区少年儿童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正对面是蝴蝶湾花园</p> <p class="ql-block">2️⃣寻访爱丁顿公寓(今常德公寓)</p> <p class="ql-block">地图显示步行要经过8个红绿灯🚥。喜欢上海的街道,不经意间就可以遇见别致的老建筑。喜欢道旁的梧桐树,美好而浪漫。</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还要等待红绿灯,路口刚好有一条长凳,坐下来喝口水,太贴心了!</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五四中学,学校创办于1912年,前身是大同大学附中二院与圣约翰中学。</p> <p class="ql-block">上海儿童医院,前身为1937年创办的上海难童医院,为抗战时期受难的儿童提供医疗救助和庇护。1953年更名为上海市儿童医院,是我国第一家儿童专科医院。</p> <p class="ql-block">这里种着几棵蒲葵</p> <p class="ql-block">上海佛教居士林,中国大陆第一所佛教居士林,内设密坛金刚道场,供奉着密宗格鲁派宗喀巴大师像。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赵朴初先生在此学习、工作,这里是他早期从事佛教和社会救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常德路310号,1938年杨锡珍先生租赁此地创办锡珍女子学校,另一家正光女子学校也在此上课。1940年,中华信义会租用该房子,将其作为路德会中心。</p> <p class="ql-block">常德公寓近在眼前了</p> <p class="ql-block">寸土寸金的地段,斜对面就是著名的高端商业街区,聚集了LV、LOEWE等大牌门店。</p> <p class="ql-block">路过Swissotel (上海宏安瑞士大酒店),正好进去修整一下。</p> <p class="ql-block">由意商投资、英商比利时商设计建成的爱丁顿公寓(今常德公寓),带着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简洁的几何图案与优美的自然曲线完美衔接,在古典与现代间找到了最优雅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罣(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养蜂种菜,享点清福。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 《</span>公寓生活记趣》1943</p> <p class="ql-block">1939年,母亲和姑姑经济好转,急急带着张爱玲搬至租界中心新建的爱丁顿公寓,租下了最大的平层套房51室(下图右侧蓝色部分)。在这里她奋发图强,第二次参加留学会考得了伦敦大学远东区的第一名。不料9月欧战爆发,无法赴英留学只得改入香港大学。</p><p class="ql-block">‍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卷入日军炮火。张爱玲死里逃生,于1942年回到上海,与姑姑同住爱丁顿公寓60室(下图左侧红色部分)。受经济条件所限,她转读圣约翰大学不成,索性辍学,当起了公寓作家。</p><p class="ql-block">‍60室是两房一厅,公寓中第二大的平层房型。从1942年到1945年,张爱玲的作品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出,包括《沉香屑<span style="color:rgb(30, 31, 36);">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封锁》《金锁记》</span>《心经》《花凋》《红玫瑰与白玫瑰》<span style="color:rgb(30, 31, 36);">等经典之作,并结集出版了小说集《传奇》。在这里她结识了胡兰成,1944年8月两人在公寓客厅举办了简洁的结婚仪式。</span>张爱玲在婚书上落笔“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生,结为夫妇”,胡兰成续笔“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一年后,日本投降,胡兰成化名潜逃,随之带走了张爱玲创作生涯的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如今两处居室仍有租客,无法拜访。楼下一层开着一家名为“千彩书坊”的张爱玲主题书店兼咖啡馆,成为了粉丝们的必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里面装饰色彩十分鲜丽,是典型的张氏风格。</p> <p class="ql-block">喜欢墙角的这幅画,便在角落里坐下来。</p> <p class="ql-block">人不是很多,很安静。</p> <p class="ql-block">公寓基本上坐西朝东,南立面墙下有一处条形空地刚好与书坊相接,被辟为休闲庭院。庭院墙上印着张爱玲的经典半身像,还有她小说中的人物画像。</p> <p class="ql-block">抬头便能望见公寓阳台的半圆形转角,叠悬在空中。</p> <p class="ql-block">点了店里有名的红玫瑰与白玫瑰Rose Coffee latte和抹茶柑橘慕斯🥳</p> <p class="ql-block">红玫瑰与白玫瑰Rose Coffee Latte</p> <p class="ql-block">抹茶柑橘慕斯</p> <p class="ql-block">“噢,你也在这里吗?” <span style="color:rgb(30, 31, 36);">——《爱》1944</span></p> <p class="ql-block">3️⃣寻访圣玛利亚女校(今长宁来福士广场)</p> <p class="ql-block">1931年至1937年张爱玲就读于圣玛利亚女校。它是当时有名的贵族教会女校,前身是 1881年初创于圣约翰大学内的圣玛利亚书院,1923年迁至该址并改名圣玛利亚女校。现为长宁来福士广场。</p> <p class="ql-block">圣玛利亚女校今昔对比图</p> <p class="ql-block">圣玛利亚女校初一乙组合影,中间着深色旗袍者为张爱玲。</p> <p class="ql-block">出地铁站,沿一条篱笆小径拐进长宁来福士广场,眼前豁然开朗起来。</p> <p class="ql-block">格致堂位于学校的东北角,是科学楼,楼上是化学室,楼下是缝纫室和美术室。一楼还有一间吃食间,当中放置一张大桌,四面墙边的木架子上摆满了统一的长方形火油箱(“煤油箱子”),每只箱子写上名字,存放学生的零食。每天10点和16点课间休息时,工友会打开门锁,让学生进去吃点心。</p> <p class="ql-block">格致堂的东立面</p> <p class="ql-block">格致堂与思孙堂中间的连廊</p> <p class="ql-block">格致堂的西北角</p> <p class="ql-block">格致堂和思孙堂的西立面</p> <p class="ql-block">格致堂的北立面</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里是lululemon的卖场</p> <p class="ql-block">与格致堂一廊之隔的思孙堂是教学楼,原正对北门房,曾是整个学校中体量最大的建筑,日常教学和毕业典礼都在这里。每年毕业典礼时,全校师生都要在思孙堂前唱歌。高三学生站在中间,其他班级按次站在旁边。“举起歌声,欢呼腾跃,且从容就道…念兹在兹,永不忘汝,玛利亚女校。”</p> <p class="ql-block">思孙堂的北立面</p> <p class="ql-block">思孙堂的东立面</p> <p class="ql-block">原思孙堂一楼南侧的阳光室是张爱玲最喜欢的地方。她这样写道:“(阳光室)留给我的印象就如同它的名字:和煦、亮堂,阳光充斥其间…房间中间,摆放着一张长形的黑面写字桌,许多的椅子围绕而置,学生们便能坐下来读书看报。在阳光室的一个进口边,摆放着一书架,一只木质箱子置于其上。这是《凤藻》部的投稿箱,每个女孩都有权利投稿…在冬日的午后,微黄的光线,懒散恣意地斜照在石面的地板上,我们紧靠着热水汀而坐,捧起手中的报章刊物,暖意融,恣欢享,安无忧。”女校校刊《凤藻》成了她倾诉生活展现才华的好友,脆弱家庭里长大的张爱玲在这里找到了花季的阳光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走到思孙堂的东北角,可以看到钟楼和礼拜堂了!钟楼和礼拜堂是女校唯一真正保留至今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钟楼上满是爬山虎,绿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一段高低错落的连廊连接着礼拜堂与思孙堂</p> <p class="ql-block">钟楼和礼拜堂的西立面</p> <p class="ql-block">钟楼前是一片下沉式大草坪</p> <p class="ql-block">膳堂位于钟楼对面。一楼是食堂,每天12点和18点准时放饭。二楼是低年级的宿舍,也被称为“小囡楼”。</p> <p class="ql-block">膳堂的东立面</p> <p class="ql-block">膳堂前的雕塑《风中的舞者》,是新加坡雕塑家陈为达的作品,只使用钢丝为素材。舞者灵动快乐的起舞姿态,表达了人类对自由和生命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膳堂的南立面</p> <p class="ql-block">思卜堂在膳堂南边,是宿舍楼。学校宿舍是打乱班级安排的,而且禁止学生串门(圣诞节前夜是唯一的例外)。如果谁有话要找朋友说,得到其房间去敲门,招呼她出来在走廊里轻声说话。</p> <p class="ql-block">膳堂和思卜堂的西立面</p> <p class="ql-block">礼拜堂的东南角</p> <p class="ql-block">又绕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女校的日子是自由的。女校的教师爱才惜才,总是宽容她在行为规范上小小的过失。“在毕业后的岁月里…如果我没有恪尽本分,丢了荣耀母校的权利,我将感到羞耻和悔恨。但如果我在努力为目标奋斗的路上取得成功,我可以欣慰地微笑,因我也有份用时间这把小刀,雕刻出美好的学校生活的形象<span style="color:rgb(30, 31, 36);">——</span>虽然我的贡献是那样微不足道。”这是她毕业那年所写,可以感受到一颗年轻的心对母校充满感激之情,对未来充满信心。</p> <p class="ql-block">在富罟河豚料理的個室中享用日式美味</p> <p class="ql-block">4️⃣寻访诺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楼)</p> <p class="ql-block">诺曼底公寓又称东美特公寓,位于福开森路(今武康路)的最南端,五条放射状道路(分别是淮海中路、武康路、兴国路、天平路和余庆路)在此交汇,成为了上海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公寓的船形外观因地制宜,9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三段式立面构图和底层连续的半圆券廊突显了法国文艺复兴风格,设计师是塑造了众多上海地标的著名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p> <p class="ql-block">底层券廊</p> <p class="ql-block">福开森路是法租界的高级住宅区,在张爱玲笔下,这一带常有意料之外的爱情发生。佟振保的红玫瑰王娇蕊在此粉墨登场,公寓里弹奏着《影子华尔兹》,阳台下跑着双层巴士。不仅是《红玫瑰与白玫瑰》,《色·戒》中王佳芝与易先生第二次私会的公寓也在福开森路。张爱玲在写作时,想必投射了自身的感情经历,这几段恋情都没有好的结局。</p> <p class="ql-block">窗边盛开着淡紫色的绣球</p> <p class="ql-block">猫咪吸吮着它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安福路上的老房子不打眼,却很耐寻味。</p> <p class="ql-block">5️⃣路过华安大厦(今金门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1934年,张爱玲的父亲与继母在这里举行婚礼。这时的华安饭店经营状况下滑,属于“曾经是最时髦现今早已落伍的旅馆”。张爱玲参加了婚礼,坐在那里吃喜酒,表面敷衍得很好,心里却是怨恨的。</p><p class="ql-block">继母刚到张家时,张家开的是欧洲车,拥有好几处房产,保姆丫头成群,在当时上海最豪华的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订婚。然而只出不进的父亲真正结婚时却又节省起来,礼服、幛纱、花束都是照相馆租来的,无奈小处的吝啬终究敌不过坐吃山空。</p> <p class="ql-block">6️⃣寻访百乐门大饭店舞厅</p> <p class="ql-block">百乐门拥有老上海最负盛名的舞厅,曾有“远东第一乐府”之称,也是上海乃至全中国爵士乐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1933年百乐门正式开业。民国著名歌星周璇、白虹、姚莉、吴莺音、韩菁清、陈娟娟、龚秋霞、张露等皆从这里崭露头角,吸引上海滩多位名媛少帅前来跳舞社交,张学良也是当时的常客。</p> <p class="ql-block">拥有弹簧地板的舞池</p> <p class="ql-block">中西合璧的下午茶</p> <p class="ql-block">此地离爱丁顿公寓不到500米,张爱玲坐在书桌前或许能听见舞厅飘来的歌声。夜夜笙歌的上海舞厅和表面风光背底心酸的舞女们晕染了张爱玲小说《半生缘》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7️⃣寻访张家花园(今张园)</p> <p class="ql-block">吃过墨鱼饭,走进张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张家花园简称张园,是无锡人张书和在西洋园林的基础上扩建而来,初名“味莼园”,取自“莼鲈之思”之典故。晚清时期,百姓消费热情高涨,许多私家园林借机对外开放,成为热闹的公共娱乐场所。</p><p class="ql-block">‍20世纪10年代,大型游乐场新世界和大世界相继建成,张园渐趋衰落。30年代大量涌入的难民极大地刺激了租界的房地产市场,废弃的张园里盖起了风格迥异的里弄住宅,《金锁记》主角曹七巧的原型就住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金锁记》脱胎自李鸿章的次子李经述家的故事。李经述的三儿子李国煦是书中“二少爷”的原型,天生软骨症。他的妻子就是“曹七巧”,按照辈分,张爱玲叫她三妈妈。</p><p class="ql-block">三妈妈分家后带着儿女独自居住在威海卫路(今威海路)、慕尔鸣路(今茂名北路)交叉口。沿着威海卫路过一条街就是康乐邨。这些清王朝的后裔,与英国老贵族很像,住在相近的地方,彼此抱团取暖。然而三妈妈的房子却没能留下来。据说大宅子有两层楼、带大花园。屋内陈设中西混搭,她本人的生活亦是如此。房子的底层出租给小学,租金用来换鸦片。她晚年骨瘦如柴,一抬胳膊,一个翠玉镯子顺着手臂滑到腋下。</p> <p class="ql-block">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 《爱》1944</span></p> <p class="ql-block">追寻着张爱玲的脚步,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拼接着往昔的历史碎片,品味着世间的悲欢离合。上海是她的城,每个人的心底又何尝没有一座心城!</p><p class="ql-block">‍1952年,32岁的张爱玲离开了上海,从此便再没有回来过。这一别,便是一生。</p><p class="ql-block">‍文章写至一半就出国了,现在刚刚回国便迫不及待完成余下的部分,长舒一口气,总算有个了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