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困境背后:破碎家庭的连锁反应

凯尔迈迪

<p class="ql-block">我常想,若我不当老师,或许会成为循着线索追捕凶手的警察。可未曾料到,人生中第一次坐上警车体验“警察工作”,竟是源于这样令人揪心的缘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田梓睿(化名)是我班上一个极为特殊的孩子。课堂上,他注意力涣散得厉害,毫不夸张地说,一堂40分钟的课,他能专注听讲的时间不足3分钟。长此以往,他的成绩在班级始终垫底。然而,当我把他单独叫到办公室辅导作业时,却惊讶地发现他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其实不差,许多问题一点就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次,数学老师向田梓睿的家长反映孩子在校不认真听课、作业常完不成的情况。可第二天,田梓睿来校时,身上多处淤青,脸部和头部尤为明显。追问之下,他说是妈妈打的,联系其母亲,对方也坦然承认。自那以后,各科老师都不愿再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问题,只能尽量抽空把孩子带到办公室补课。但日复一日,老师们都疲惫不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与田梓睿的交流中,我逐渐了解到他家庭的复杂情况。父母在他刚满月时便离异,他从小跟着母亲生活。母亲这边有个同母异父的姐姐,美术专业成绩优异,正在读大学;父亲那边也有个同父异母的姐姐,30岁,已成家,是一名公务员。在两位优秀姐姐的对比下,田梓睿显得格格不入。他的母亲常在朋友圈大肆称赞姐姐,却对他进行无情的指责、谩骂与唾弃。父母之间更是水火不容,彼此充满怨恨,母亲不仅自己与孩子父亲老死不相往来,还强行阻止他们父子接触。可当自己无暇顾及孩子时,又会让孩子父亲来学校开家长会。在这种充满撕裂与纠葛的家庭环境中,田梓睿长到了10岁,也养成了诸多坏习惯——偷东西、注意力不集中、谎话连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上个周末,田梓睿的爸爸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孩子被妈妈赶出了家门,书本和作业也都被撕毁。我正准备联系孩子妈妈询问情况,她却发来消息表示以后孩子归爸爸管,随后直接退出了班级群。大约过了两天,那天早上,田梓睿刚进教室,书包还没放下,他妈妈就走进来把他叫了出去。我急忙赶过去询问,两人却自顾自地走到一旁说话,完全不理会我。当时我虽觉得他们有些没礼貌,但想着毕竟是母子,想单独聊聊也情有可原。可没想到,直到上课,两人都没回来。我打电话、发信息都没有回应,立刻与副班沟通,并向学校报告了此事。副班查看孩子母亲的朋友圈后发现,近一周她发的动态全是诸如“不想活了,死了就解脱了”这样消极绝望的话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学校对此高度重视,马上报了警,同时安排我去家访。到了田梓睿家,却发现空无一人。我又和孩子父亲赶到派出所报案,随后与警方一起查看监控,在城里四处搜寻。耗费了整整一个上午,终于找到了他们母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孩子妈妈竟带着儿子一边逛街,一边悠闲地吃着冰淇淋。面对警察的询问,她态度恶劣地反问道:“我自己的儿子,我带出来不可以吗?我犯什么法了?”那一刻,我满心疲惫,对这样的孩子和家长,再也说不出任何话。只要人平安无事,他们想怎样就怎样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果不其然,在期末预测考试中,田梓睿以19分的成绩稳居班级倒数第一,自此愈发放纵自我。而他的家长,将婚姻失败的痛苦、对家庭和前夫的怨恨,一股脑地发泄在孩子、其他家人,甚至学校和社会身上。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与这个家庭的未来,似乎早已蒙上了一层难以消散的阴影,令人痛心又无奈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