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拔里·集美时,探究森工旧时光

有福之人

<p class="ql-block">森工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流拔口伐木场,诞生于1958年8月。彼时,鹰厦铁路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对枕木的需求极为迫切。省、地林业部门遂在拔口设立伐木场,投身木材采伐事业,为铁路建设提供坚实保障。自建场至1982年,这二十多个春秋里,拔口伐木场每年向社会供应约2万立方米木材,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起初,伐木场的工人们凭借手工锯子与斧头,以肩挑手抬的方式进行木材采集。1960年1月8日,一条全长15公里的铁路正式通车,起点设在拔口场部,终点位于城关的坪背河边(即今日的九龙广场处),并在俞坊村设立了中间站,用于火车交会。从此,手推肩扛运送木材的历史画上句号,拔里大山的木材,被小火车源源不断地运出深山,踏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征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火车通车之后,拔口伐木场以及东华乡沿线拔里、阳坊、下窠、供坊、桥下村所生产的木材,皆正式由小火车运抵坪背小火车站。山上木头哗啦啦倒下,火车轰隆隆驶出,每日发车三四列。木头在坪背车站卸下后,改为水运或陆运。小径杉木经水运至永安贮木场,松木大径材和杂原木则由林运公司装车陆运至荆西贮木场,或运往沙县、永安的贮木场,再转运至祖国各地,为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据了解拔口伐木场的原森工人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分别从福建泉州以及从江苏、山东、安微等省市迁移至此落户的山区建设者。他们扎根青山,用汗水与青春投身清流经济建设,在鹰厦铁路建设中勇挑重担,为地方发展立下汗马功劳。</p> <p class="ql-block">  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下,新一代森工人完成华丽转身,成为现代社会建设的新生力量。在上海嘉定区的倾力支援下,他们依托原“森工记忆”文化,匠心打造出“拔里·集美时”旅游观光景点,让“森工记忆”文化得以延续与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