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溅桃花扇<三十九>

赵年戈

<p class="ql-block">血溅桃花扇&lt;三十九&gt;</p><p class="ql-block">棉花的野生祖先棉种,含非州的A基因组二倍体和美州的D基因组二倍体。现代栽培的棉花(异源四倍体陆地棉和海岛棉)起源于150万年前二者的自然杂交和基因组加倍,并通过人类数千年的驯化改良而成。</p><p class="ql-block">野生祖先主要包括非州草棉、亚洲树棉,分别起源于非州南部和印度河流域。这两种棉花祖先在长朝驯化过程中,最终演变为现代栽培棉花植物。</p><p class="ql-block">非州草棉原为多年生植物,后驯化为一年生灌木。最早在阿拉伯和敍利亚等中东地区种植。这种草棉纤维短且粗糙,主要作为填充材料。</p><p class="ql-block">亚洲树棉原生于印度、巴基斯坦等亚洲热带地区。哈拉帕文明&lt;公元前5000年&gt;时期就开始广泛种植。</p><p class="ql-block">美州驯化的海岛棉,起源于秘鲁海岸一带。其棉花纤维长、强度高,最适宜纺纱织布,用途广泛。</p><p class="ql-block">墨西哥棉早在公元前3400一一2300年就得到独立驯化改良,并形成另一种栽培体系。</p><p class="ql-block">中国棉花的发源地并非本土,而是通过外来引入。据历史记载和考古证实,中国棉花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它源产于印度次大陆,后经不同路径传入中国。</p><p class="ql-block">传入路径:</p><p class="ql-block">南路于公元前五世纪及秦汉时期,亚洲棉&lt;中棉&gt;由印度传入海南岛和两广地区。</p><p class="ql-block">西路在同一时期,亚洲棉由缅甸传入云南、贵州地区。</p><p class="ql-block">北路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非州棉&lt;草棉&gt;经西亚传入新疆河西走廊。</p><p class="ql-block">南北朝&lt;420一一589年&gt;时,新疆高昌地区大面积种植。</p><p class="ql-block">唐代时,草棉传入黄河流域地区。</p><p class="ql-block">早期棉花种植和发展情况:</p><p class="ql-block">东汉&lt;25一一220年&gt;时期,新疆地区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达到了鼎盛。</p><p class="ql-block">在中原地区,棉花最初作为观赏植物,直至唐宋时期才被接受为经济作物。</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得到扩展。江南苏州、松江地区广泛种植棉花,并形成规模化棉花产业,推动了纺织技术的革新与发展。</p><p class="ql-block">棉花种植的演变历程:</p><p class="ql-block">汉至唐代时,棉花只是零星种植。东南沿海和新疆地区小规模种植,中原地区仍以麻、丝为主要衣、被原料。</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棉花种植和相关产业得到了关键突破。品种进行了改良,亚洲棉从多年生木本驯化为一年生草本,并适应了长江流域的气候环境。</p><p class="ql-block">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尤其是黄道婆引入黎族人的纺织技术,改良了轧花车、弹弓等轧花工具,提高了皮棉产量和质量,推动了长江三角乃至全国的纺织业发展。</p><p class="ql-block">黄道婆&lt;1245?一一1330?年&gt;,又名黄婆、黄母,松江府乌泥泾&lt;今上海市华泾镇&gt;人,宋末元初著名“棉纺织家”、“棉纺技术改革家”。</p><p class="ql-block">黄道婆早年因家庭贫困生活所逼,12岁时被卖当童养媳。因不堪公婆虐待,15岁时出逃,几经飘泊,最终流落至海南岛崖州&lt;现海南省三亚市崖城&gt;。</p><p class="ql-block">流落海南后,先居崖州水南村,并于当年嫁当地农夫宋大宝&lt;排行老五&gt;,人称宋五嫂。</p><p class="ql-block">宋大宝自幼体弱多病,婚后不久一命呜呼。黄道婆无依无靠,无奈出家,在崖州城西“广度寺”当了道姑。道观生活了近40年期间,黄道婆无时不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故乡。</p><p class="ql-block">黄道婆心地善良、聪明睿智、心灵手巧。在海南生活期间,和当地黎族妇女打成一片,相处得如亲姐妹一样。不仅得到当地人的尊敬和喜爱,还从当地人那里学到一套棉花种植和棉纺织加工技术。</p><p class="ql-block">元朝元贞年间&lt;1295一一1297年&gt;,已经年老的黄道婆更加思乡心切,决心有生之年必要返乡探亲。恰遇一艘海船要去上海装运货物,好心的船老板便将她带回了故乡。</p><p class="ql-block">回到家乡后,见家乡的棉纺技术十分落后,当地人的生活依然贫穷。黄道婆决心要改变这一落后面貌,改良纺织技术,革新棉纺工具,提高纺织品的品种与质量,增强经济效益,改善家乡人的生活水平。</p><p class="ql-block">黄道婆一是向家乡人传授黎族人先进的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二是根据当地棉纺织生产需要,和乡亲们共同研究探讨,总结出一套融合黎族技术和家乡纺织工艺为一体的完整技术。“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工艺流程有了改进与创新,制造了擀、弹、纺、织等专用工具,可织成各种花纹的棉制品。</p><p class="ql-block">黄道婆的主要功绩表现在革新棉纺工具、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和推广科学的棉花种植方法。</p><p class="ql-block">在黄道婆纺织技术尚未问世之前,棉花脱籽是纺织加工过程中的一道难题。过去均为手工摘籽,效率低且浪费棉花纤绒。制造和推广了轧棉“搅车”后,工效大为提高,而且避免了棉花纤绒的浪费。这种轧棉方法与技术比国外先进了数百年。</p><p class="ql-block">黄道婆返乡时,虽然上海等长三角地区植棉业和纺织业已经普及,但纺织技术落后,棉纺织品生产效率低,不能滿足市场需要。通过传授先进的海南黎族纺织技术,尤其是对工具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总结出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独特织造技术,不仅提高了棉制品加工产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使棉制品的式样变得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由于当时纺织技术的原始与落后,相对制约了棉农种植热情和种植面积。过去只是零星种植,而且产量低、质量差。通过黄道婆传授海南科学植棉方法和创新纺织技术,长江三角区一带棉农热情空前高涨,棉花种植形成了规模,种植面积迅速扩增,而且产量高质量好。大面积的棉花种植又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改善了长三角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p><p class="ql-block">黄道婆的改革与传授,不仅增加了家乡乌泥泾和邻近地区棉农的经济收入,改善了日常生活,而且对明清两代江南农村和城镇的经济繁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由于黄道婆引进先进的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松江府以及长三角地区一跃而为中国著名的棉花种植基地、棉花纺织中心。由此而孕育了三个不同层次、数量不等的棉纺织品生产与贸易中心。这些中心共同构成了长三角城镇群的初步轮廓,推动了历史的社会文明与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黄道婆在故乡去世后,当地百姓感恩泣泪,建祠立庙、香火奉祀。有识之士为她树碑立传,弘扬功德,尊奉为“织女星”、“金丝娘娘”、“先棉神”、“棉神”。</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为纪念和表彰黄道婆为人类作出丰功伟绩,建筑了“黄道婆纪念馆”&lt;属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博物馆&gt;。</p><p class="ql-block">“黄道婆纪念馆”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徐梅路700号,占地面积3750平方米。馆内陈列脚踏式三绽木工纺车、织布机等藏品301件&lt;套&gt;,免费对外开放,供后人学习和瞻仰。</p><p class="ql-block">1962年,“黄道婆纪念馆”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棉花种植的关键突破的动力之一是政策扶持。元朝设立木棉提举司,推行棉布税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黄河流域尤其是长江流域一带,棉花种植规摸显著扩大。</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棉花种植的态势达到了鼎盛。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颁布行政令,强行推广“凡民田五至十亩,须种棉花半亩”,违者必吃官司。在内困外扰、动荡不安形势中,棉花首次成为国家战略物资。</p><p class="ql-block">江南松江府当时是全国棉纺织中心,其生产的棉布和棉制品远销欧州各国,形成了“衣被天下”的贸易格局。</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在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和实业家张謇的推动下,美国陆地棉被引入中国,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亚洲棉&lt;中棉&gt;,成为中国棉花种植的主要品种。</p><p class="ql-block">中国棉花原产于东南亚,南北朝传入中国后,不同地区根据植物形态、用途或外来语译音创造了五花八门的名称。直至唐代时,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其名称才逐渐统称为“棉花”。</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棉花的的称谓大致有如下几种:</p><p class="ql-block">吉贝&lt;梵语&gt;。名称起源于东南亚,古印度称“迦波罗”。这种棉花主要指木本棉花。《梁书.林邑国传》一书,明确记载了“吉贝”是一种树名,其花絮纤维可纺纱织布。</p><p class="ql-block">白叠&lt;又称白叠子&gt;。其名称多见于高昌地区&lt;今新疆吐鲁番一带&gt;。古代文献《太平御览》记载其草实&lt;棉果桃&gt;如茧,纤维柔软洁白,织成的布称为“叠布”。</p><p class="ql-block">叠茸与緤花。晋唐时期,西域文书中称棉花为叠茸,棉布为“叠”。唐代中叶时,借音字演变,棉花称为“緤花”,棉布称为“緤布”。</p><p class="ql-block">氍。整个唐代的对棉布的统称,分细、次、粗三等棉布质量品级。细氍为最高品级,价格昂贵。</p><p class="ql-block">安西氍。唐代安西都护府辖区的棉织品专称。</p><p class="ql-block">古终藤。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棉花别名。</p><p class="ql-block">在鲁北平原方言中,妇女称棉花为“娘娘花”、“女人花”。起源于缺衣少被的年代,棉花像母亲那样的温暖和亲切,像女人那样的热情与温柔。</p><p class="ql-block">这两种称呼,不仅反映了棉花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温暖象征,更体现了棉花种植、收获和田间管理,再到加工成衣物与被褥,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妇女的辛勤劳动和付出。是勤劳勇敢的中国妇女的劳累和汗水,温暖了美好的人间。</p><p class="ql-block">棉花还有如梧桐木、橦树、木棉等称谓,多与棉花的植物形态相似,常见于不同地区和民族。易于和木本木棉树混淆,应予分辨。</p><p class="ql-block">3、泗阳成子湖旅游度假区</p><p class="ql-block">位于泗阳县城南,洪泽湖西北,面积63平方公里,核心区10平方公里。以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为核心,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一一待续</p><p class="ql-block">&lt;本介绍基本属实,仅供参考。未作修改,错误之处,欢迎指正。&gt;</p><p class="ql-block">江北小生2025、6、24随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