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月份到来,也意味着湿哒哒、潮叽叽、黏糊糊黄梅天来临。</p><p class="ql-block">梅雨季的空气像被揉碎的云絮,湿漉漉地粘在皮肤上。每一次呼吸都裹着绵密的水汽,青苔在墙角悄然蔓延,用暗绿的笔触勾勒出潮湿的时光纹路。晾在阳台的衣物总也拧不干似的,褶皱里藏着说不出的黏腻,仿佛把整个江南的烟雨都收进了针脚里。</p>  <p class="ql-block">6月4日早晨去老街买菜顺路到古镇去逛逛,古镇来过几次,感觉还是有点变化的。6月10日这几天一直在下雨,吃了晚饭看雨暂停,就到古镇来看看和白天不一样的夜景。</p><p class="ql-block">古镇平时没有什么人,双休日宝山、嘉定、上海都会来玩。</p><p class="ql-block">浏河古镇</p><p class="ql-block">位于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东濒长江入海口,南与上海宝山、嘉定接壤。其建设始于隋唐、兴于两宋、盛于元明,至清代正式建置,有着千年的发展历史。历史上,这里因港兴镇、镇港共荣,是历代国家治理海漕与海贸事务的重要机构所在地,也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素有“江尾海头第一镇”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早就听说太仓有个南园,一直没有去过,正好现在荷花逐渐开花了,看了天气预报6月14日白天晴天,决定到南园去玩玩。</p><p class="ql-block">太仓南园</p><p class="ql-block">位于江苏省太仓市南园东路7号,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当朝宰相王锡爵营建,占地三十余亩,是其处理政务和种梅养菊之处。清初,王锡爵之孙画家王时敏增拓其园,特邀叠山大师张南垣主持营造,使南园成为造园与绘画融为一体的历史名园。后历经沧桑,多次被毁又重建,1998年,太仓市政府按原照片、原图纸进行设计规划,逐步恢复原貌。</p>  <p class="ql-block">门楼</p><p class="ql-block">为典型的明式风格,卷棚歇山顶,飞檐斗拱。悬挂的匾额“南园”两字系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手笔,大门两侧漏窗寓意琴、棋、书、画之意。</p>  <p class="ql-block">南园的荷花睡莲之美,不仅在于它们的形态,更在于它们与时间的对话,从清晨的绽放到午后的休憩,从初夏的初开到盛夏的绚烂,每一刻都有不同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荷花与睡莲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欢迎大家。我忽然想起林薇说的话:"每一朵荷花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片荷叶都承载着时光。"在这个夏日,太仓南园的荷花与睡莲,正用它们的绽放,讲述着一个关于自然、艺术与时间的美丽故事。</p>  <p class="ql-block">知津桥</p><p class="ql-block">南园最引人注目的一座单孔拱形石桥,桥面离水面3.4米,远望如飞虹临水,桥东头有一棵百年树龄的朴树映衬,入画入诗。</p>  <p class="ql-block">寒碧舫</p><p class="ql-block">俗称“旱船”,文人雅士称其为“不系舟”或“舟而不游轩”。临水而建,一半水中,一半岸上,上半部三面临水,可在此赏荷赏鱼赏月,或饮酒抚琴。</p>  <p class="ql-block">绣雪堂</p><p class="ql-block">曾为南园主建筑之一,匾额为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王世贞手笔。重建的绣雪堂主要利用了武陵街上鸳鸯厅的拆迁木料移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宋文治手植松</p><p class="ql-block">此松由艺术大师宋文治先生,于1996年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赠送的二盆白皮松移至太仓南园绣雪堂前种植。</p>  <p class="ql-block">昆曲《牡丹亭》首演在太仓人王锡爵的私家园林内(南园)。</p>  <p class="ql-block">城墙遗址</p><p class="ql-block">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张士诚建太仓城墙,后该段城墙毁于战乱。为了更加深入地挖掘历史文化。让游客更贴切地了解城墙历史,增加沉浸式的活动体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市文体广旅局在其原址上进行局部修缮,通过结合周围建筑的一体化设计,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古城墙的旧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