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span>山西省忻州市,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p><p class="ql-block">2004年,五台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09年6月,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塔院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由显通寺的塔院扩建而成,并增建了大白塔。据传塔内藏有释迦牟尼舍利,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多次修缮,形成现存格局。其前身可追溯至北魏时期的“大浮图寺”,而大白塔的雏形“慈寿塔”可能建于东汉或更早,现存大白塔为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p> <p class="ql-block">塔院寺坐北朝南,占地约1.5万平方米,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白塔、大慈延寿宝殿、藏经阁等,现存殿堂227间。寺前有明代木牌坊,刻“清凉圣境”,为珍贵木雕遗存。</p> <p class="ql-block">大白塔通高75.3米,藏式风格,塔身覆铜顶,悬挂252个风铃,为五台山标志性建筑。塔内包裹元代以前的“慈寿塔”,相传藏有佛舍利。</p> <p class="ql-block">广宗寺,俗称铜瓦殿,该寺背依灵鹫峰,面临台怀诸寺,规模虽小,但布局严谨,列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文殊殿是五台山文殊寺(又称广安寺)的核心建筑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融合汉藏建筑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位于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p><p class="ql-block">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前有108级台阶层层向上,气势宏伟,仿佛一架“天梯”,垂直高度为19.5米,宽5.1米,坡度为50度,用花岗岩条石砌成,规格严整,敦实坚固。两旁是一米多高的砖砌花格栏墙,墙顶部呈波浪状。踏完108级石阶,到达“人天相接处”的最高层,耸立着一座雄伟多姿、殉丽多彩的木牌楼。牌楼面宽15米,进深6米,柱高5米,四柱三间,七个楼头,中间高大凸起,四柱石条周匣,前后安设斜戗,立架稳固。檐下斗拱密设,檐上覆以黄绿两色琉璃瓦。前后镶嵌着清康熙皇帝御制牌匾,上书“灵峰胜境”。牌匾阳文凸起,蓝底金字,光彩夺目。牌匾正中上方有御印“康熙之宝”,落款为“康熙甲戌仲夏书”,即书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其字骨力强劲,神韵脱俗,为书法艺术珍品。菩萨顶木牌楼堪称五台山木牌楼之最。</p> <p class="ql-block">广化寺位于台怀中心区清水河畔,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系章嘉五寺之一,属喇嘛庙。</p><p class="ql-block"> 广化寺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代,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的黄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是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新坊村的寺庙,面对梵仙山,风景优雅。该寺创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p><p class="ql-block">殊像寺,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山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万佛阁,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中心,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曾为塔院寺属庙;清代重建,改为黄庙,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一座寺庙,占地面积489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五爷庙的空间格局是由文殊殿、五爷殿、万佛阁、僧舍、戏台组成。五爷庙整体坐北向南,主要建筑有五龙王殿与文殊殿,共有殿堂6间、崇楼3间、僧舍20间、戏台1座、佛塔2座、明碑3通;是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寺内供奉的五爷就是传说中的广济龙王菩萨,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寄托着人们祈愿农作物丰收、不发生灾害、家人健康、事事顺遂的美好心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原汾河游园</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太原市西南约25公里处的一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二级博物馆,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集历史、建筑、艺术、宗教于一体,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和“三晋文化之源”。</p> <p class="ql-block">晋祠最初为纪念周武王之子、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名“唐叔虞祠”。据《史记》记载,周成王“剪桐封弟”,以一片桐叶为信物,封弟弟叔虞于唐(今山西一带),后改国号为“晋”,晋祠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三绝、三宝、三匾分别指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三大自然与人文奇观,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三大国宝建筑,以及‘难老’‘对越’‘水镜台’三块名匾。这些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晋祠三千年的历史积淀与艺术成就,是中国古代建筑、雕塑与书法艺术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是晋祠的核心建筑群,代表了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晋祠水镜台位于太原西南的晋祠,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周围加各种装饰,制作工艺精细。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横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嵌入石勾栏,将前后台围一周,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献殿是晋祠内的三大国宝建筑之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是供奉圣母邑姜祭品的享堂,兼具殿堂功能与凉亭外观,体现了金代至明代的建筑艺术精华。</p><p class="ql-block">献殿位于晋祠对越坊之西,是祭祀圣母邑姜时陈列祭品的场所,其通风设计曾被比喻为“古代冰箱”。</p> <p class="ql-block">四个铁人</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北宋遗存的十字形古桥,横跨晋水三泉之一的鱼沼。桥面东西宽阔、南北下斜如翼,由34根八角石柱支撑,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唯一的十字形结构,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古代立交桥雏形”。</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所植柏树,树龄约30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之一。其树身向南倾斜约18米,由另一株千年翠柏支撑,形成“卧龙柏”与“擎天柏”相倚的奇观,被视为晋祠沧桑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始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宋代木构建筑代表作。其特点包括:重檐歇山顶,副阶周匝(四周回廊)的独创形制。前廊八根木雕盘龙柱(1087年遗存)。殿内无柱设计拓展空间,为彩塑群提供展示条件。</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43尊北宋元祐年间(约1082年)彩塑,包含圣母邑姜及侍女、宦官等人物。塑像突破宗教造像范式,以写实手法展现宫廷生活细节,面部表情、服饰纹理生动细腻,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为晋水主源,泉水自地下5米断层岩涌出,常年水温17°C,日流量约2万吨。其名取自《诗经》“永锡难老”,不仅滋养了晋祠千顷稻田,更因水质甘冽孕育出独特的晋祠大米。</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6年),以后有两次扩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扩建约在清同治年间,由乔致庸主持,第二次扩建为光绪中、晚期,由乔景仪、乔景俨经手;最后一次增修是在民国十年(1921年)后,由乔映霞、乔映奎分别完成。</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坐西朝东,占地面积8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共由6座大院,20进小院,313间房屋组成。平面呈“喜喜”字形布局。院四周筑以堡墙,防御性与私密性极强。南北六院不仅设计精巧,而且变化多姿,从院的形式看,有四合院、穿心院、偏正套院、过庭院;从屋顶的造型看,有悬山、硬山、歇山、卷棚及平顶房。门与窗的结构也多种多样,形式不同,集中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也吸取了西洋式建筑特点。</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现存格局定型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以‘龟城’布局、明清建筑群和晋商金融中心的历史著称,总面积2.25平方公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