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闽山海行(一)

融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初夏的五月,来不及细想、来不及婉拒、更来不及准备,我便凭着大学同学的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以及半个小时后发来的这张“机票订单”,就风尘仆仆地赶去杭州与其一行三人汇合,开始了这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浙闵山海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要说浙江、福建,我们几个都去过,有的还不止一次。想着现在都退休了闲来无事,找个机会聚聚,随心所欲地转转,也未尝不可。所以,这次我们选了之前没走过的浙江福建沿海一线,看看那里想看的的山和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站——浙江绍兴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绍兴,古称“会稽”。史载:大禹治水告成,在绍兴境内的茅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葬于此山,因更名茅山曰“会稽”,是为会稽名称之由来。后来南宋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得名绍兴。</p> <p class="ql-block">  绍兴 ,一座历史与诗意交织的江南水乡,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它是一座古老而宁静的城市,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也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的乌篷船、越剧、黄酒以及“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等都是古城绍兴的文化元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漫步江南水乡绍兴,聆听小桥流水人家的故事,每一步都似踏入了水墨画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书圣故里》穿越文人墨客笔下的江南盛景</b></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书法巨匠王羲之的故乡,也是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故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王羲之的代表作</span>《兰亭序》,<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也因此被尊称为“书圣”。<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相传王羲之七岁开始学书法,一生苦心钻研,他的行书成就最大。</p> <p class="ql-block">  蕺山公园——因王羲之故居山脚边的蕺草而得名。这里植被丰富,人迹罕至,小路四通八达,非常适合散步。</p> <p class="ql-block">  公园内桥水相连,亭台与楼阁相互映衬。</p> <p class="ql-block">  拾阶而上,就能看到文笔塔、蕺山书院和状元亭等古迹。</p> <p class="ql-block">  绍兴古城名人辈出,无论走到哪,总会不经意间在你面前出现一座名人故居,让你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故居,坐落于书圣故里历史街区笔飞弄13号,是一座富有绍兴特色的明清台门院落,在这里好好感受先生往昔的生活点滴吧。</p> <p class="ql-block">  1916年12月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在《鲁迅故里》追溯文学记忆</b></p> <p class="ql-block">  “把看过的书,变成走过的路”,在这里沿着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成长足迹,去触摸课本里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  鲁迅故里,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241号,是鲁迅先生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土。<span style="font-size:18px;">包括鲁迅祖居、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等多个景点,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  鲁迅故里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也是我的同伴小姐姐内心向往之地。那就跟着小姐姐在鲁迅故里穿越一回吧~!</p> <p class="ql-block">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乃现代中国文学的巨擘,其文思泉涌,笔锋如刀,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在世界文学的殿堂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笔名鲁迅中的“鲁”字,是取自她母亲的姓氏。这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p> <p class="ql-block">  <b>浓浓的一字胡,挺拔的鼻梁,</b><b style="font-size:18px;">深邃的目光,</b><b>浓黑的眉毛,一簇一簇直竖起来的黑发,和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以及胸前轻松夹着烟嘴的松弛手,随着烟雾飘散又凝聚的思绪……。这就是在鲁迅故里鲁迅先生留给我的第一印象。</b></p> <p class="ql-block">  来到给先生点烟的网红打卡点,来不及给嗜烟如命的鲁迅先生手上的香烟“点火”,便急匆匆地跟先生来张合影,想要将这美好一刻定格。</p> <p class="ql-block">  从“鲁迅故里游客中心”入内,便到了鲁迅祖居(位于越城区鲁迅中路237号)。</p> <p class="ql-block">  <b>鲁迅祖居</b>,是鲁迅祖先居住的地方,也叫周家老台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祖居门口挂有“翰林”匾额,引人注目!祖居</span>由四进院组成,第一进为台门斗,第二进为德寿堂,第三进是香火堂,第四进是座楼(生活区)。</p> <p class="ql-block">  <b>鲁迅的祖父周福清</b>就居住在这里。鲁迅爷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在1871年就考中了进士,被光绪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来还做过县官和京官,算是有钱有势的了!所以“翰林”匾额展示了他家的荣光和尊贵。</p> <p class="ql-block">  从台门往里走,就是周家的大堂——德寿堂(寓意积善有德、福禄长寿),用于接待宾客、或婚丧活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就是二堂(香火堂) 即祭祀的地方。在二堂的正中央上方挂有“德祉永馨”匾,意指德行和福气源远流长,强调了家族对道德和福祉的重视。中央的画像——即鲁迅的祖父周福清。</p> <p class="ql-block">  继续走,就是“座楼”,一共有五间。每一间功能都不一样。也叫后堂,是周家用来生活起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第一间是琴房。古时候大家闺秀棋琴书画都要精通,这是大小姐正在弹琴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第二间:后堂前——一个小型的会客室,</p> <p class="ql-block">  第三间:闺房:<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家闺秀小姐睡的雕梁画栋的床,还有梳妆台、洗漱台…。</span></p> <p class="ql-block">  第四间:绣房。上面挂了一块匾“万斯云锦”,中间还有一个绣了一半的绣片,里面还有一张由7张小桌子拼合而成的桌子。</p> <p class="ql-block">  第五间:沐浴房。里面有帘子、屏风。屏风里面是洗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右边还有西厢房:给两个儿子住的,即周伯宜(鲁迅父亲)和周伯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还有典库(当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储藏室</p> <p class="ql-block">  从储藏室出来,就能看到他家的大厨房了。他家的灶台:有3口大锅4口小锅,“七星高灶”,右边还有2个小灶孔,俗称“开小灶”。</p> <p class="ql-block">  还有磨豆腐的、各种瓶瓶罐罐、桌椅板凳</p> <p class="ql-block">  <b>鲁迅父亲——周伯宜</b>,一位儒雅的秀才。</p> <p class="ql-block">  <b>鲁迅母亲——鲁瑞</b>,虽出生在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但其父母受“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思想影响,未让鲁瑞进学堂。嫁入周家后她为周家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其中一儿一女却早早夭折,丈夫也英年早逝。<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她的人生历程中,饱尝了中年丧夫、失去子女的锥心之痛和世俗的人情冷暖,</span>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她没有被这些击倒,她性格乐观坚强,喜欢看书学习,虽未曾上学,却“以自修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span>凭借一己之力,成功地将剩下的三个儿子培养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彰显了她的非凡智慧与卓越之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母亲的教诲和榜样力量在三个儿子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  鲁迅的大弟——周作人</b>,一位卓有建树的散文家和翻译家,他先后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系主任,以及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等重要职务,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b>  鲁迅的小弟——周建人</b>,现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生物学家,并曾在上海暨南大学、安徽大学等高等学府担任教授一职。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职务。</p> <p class="ql-block">  在鲁迅12岁的时候,家中突发变故:因他爷爷是进士,而他父亲只是个秀才,到了1893年科举考试的时候,他爷爷望子成龙心切,为了让他屡考不中的儿子考中,就贿赂了当时的主考官,结果被人发现。</p><p class="ql-block"> 科场舞弊案在古时候是非常严重的,他爷爷就锒铛入狱了,鲁迅的父亲也被官府剥夺了秀才的功名,且不再有资格去参加举人考试了,沉重的打击和严重的疾病把鲁迅的父亲摧垮了。鲁<span style="font-size:18px;">迅母亲</span>为了救公公(被判斩监关押了8年),带着三个儿子开始变卖家产去上下打点通融。</p> <p class="ql-block">  鲁迅当时还小、且在上学,每天既要前往当铺变卖物品,又要去药店<span style="font-size:18px;">给父亲</span>抓药治病【导致有一回因迟到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鲁迅便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以自勉】。后因庸医误人,在鲁迅15岁那年,他父亲就病世了,终年35岁。经过这些剧变,鲁迅的家庭就彻底破落了。</p> <p class="ql-block">  这段经历,鲁迅先生在他的《呐喊》自序中如是记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阿Q正传》序也有提到</p> <p class="ql-block">  鲁迅祖居正对面就是<b>“民族脊梁”石墙</b>。</p><p class="ql-block"> 看到金光闪闪的“民族脊梁”四个字,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初中课本)便浮现在脑海:<b>“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b>。</p><p class="ql-block"> 当今的我们,在被身边的精致利己主义折腾得精疲力尽的时候,就需要重温鲁迅先生的这些话,从中吸取一些前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鲁迅祖居出来,穿过街道,前往对面不远的“三味书屋”。</p> <p class="ql-block">  <b>三味书屋</b>位于越城区鲁迅中路264-1号,是绍兴城中有名的私塾。</p> <p class="ql-block">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 </p> <p class="ql-block">  鲁迅12-17岁就在这里读书。书屋的陈设简单而庄重。前面课桌上老师的相片、戒尺、笔墨纸砚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  这是鲁迅先生的私塾老师——寿镜吾。鲁迅赞称他为“本城中极为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对鲁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b>鲁迅座位</b>位于左侧前面靠墙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其座位上的“早”字,留给了后人最深刻的启示。那方寸之间的刻痕,仿佛在告诫我们:时间是最公平的裁判,唯有勤奋,方能不负光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过的课本</p> <p class="ql-block">  从“三味书屋”出来,便来到了鲁迅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b>鲁迅纪念馆</b>,位于绍兴市鲁迅中路235号。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是建国后浙江最早建立的纪念性人物博物馆。1997年,它被评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内收藏了鲁迅大量珍贵的照片、手稿、书籍等文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通过这些展品,可以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创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新青年》杂志创刊110周年,5月13日,也就是我们到这里的前三天,《新青年·新觉醒——纪念〈新青年〉杂志创刊110周年》特展在这里开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  穿过古色古香的老建筑群落,一座刻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仁里”二字的</span>石牌坊映入眼帘,<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一座建于1936年的两柱冲天式石牌坊,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建。"仁里"是</span>南面坊额,两旁对联为"旭日辉仁里,祥云护德邻"。</p> <p class="ql-block">  北面坊额为"德邻",对联为"翠竹虚心有节,君子朴实无华"。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仁德理念。‌‌</p> <p class="ql-block">  沿着青石板路前行,不一会儿便来到了鲁迅故居。</p> <p class="ql-block">  <b>鲁迅故居:</b>位于鲁迅中路229号,其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青砖黑瓦,木质结构,布局严谨而精致:</p> <p class="ql-block">  第一进:台门斗</p><p class="ql-block"> 第二进:平屋和长廊</p><p class="ql-block"> 第三进:楼下西侧为鲁迅在绍兴工作时的卧室</p><p class="ql-block"> 第四进:两开间楼房:</p><p class="ql-block"> 楼下东首前半间称为小堂前,是鲁迅家用餐会客的地方;后半间是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楼下西首前半间是鲁迅祖母的卧室,后半间作过道。</p><p class="ql-block"> 第五进:厨房</p><p class="ql-block"> 第六进:三开间平屋,中间有门通百草园。</p><p class="ql-block"> 今各进各间均布置原状陈列。</p> <p class="ql-block">  故居内部陈设保留了鲁迅先生生活时期的样子,包括他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客厅、卧室和</span>书房等。</p> <p class="ql-block">  这是鲁迅<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0年7月至1912年2月回绍兴任教时所住的卧室</span>。鲁迅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在此写就。</p> <p class="ql-block">  这是鲁迅母亲的卧室。靠里朝北的一张大床是鲁迅母亲当年睡过的原物。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祖母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  狭窄的弄堂,可以通向《百草园》。</p> <p class="ql-block">  <b>百草园:</b>是鲁迅童年时常玩耍的地方,这里曾是他观察自然、积累生活经验的乐园。园内的植物种类繁多,环境优美,是一个充满童趣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现今的菜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里应该是令人神往的“矮泥墙”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还有高大的皂荚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光滑石井栏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历在目的——</span>鲁迅听保姆讲故事以及和儿时伙伴闰土一起开心玩耍的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虽然如今的百草园已没有了当年的那份荒芜和神秘,但我依然能从先生的文字中感受到它曾经给予一个孩子的无尽欢乐和遐想。这些朴素的菜畦、老树、矮墙,都藏着让大作家念念不忘的灵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鲁迅故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精神和文学的魅力,这里的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一个作家的乡愁与情怀。</p> <p class="ql-block">  在先生的故里,看着先生待过的地方,想起先生笔下鲜活的人物,忍不住怀念先生,更怀念的是他的民族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在沈园体悟陆游和唐婉的千年爱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沈园位于绍兴市鲁迅故里的东侧,原为沈氏私家花园,现为宋代园林,占地70余亩。沈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宋式园林,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现为国家五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入口处的</span><b>断云石‌</b>,是一块象征“断缘”的太湖石,暗喻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断而不忍分离”,点明了园林的爱情主题。‌‌</p> <p class="ql-block">  沈园因发生在这里的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闻名,所以被誉为“中国第一爱情园林”。</p> <p class="ql-block">  沈园分为古迹区(北宛)、东苑和南苑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景观。它是绍兴历代众多古典园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代园林。</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诗境爱意”</span>“断云悲歌”“春波惊鸿”“残壁遗恨”“孤鹤哀鸣”“碧荷映日”“宫墙怨柳”“踏雪问梅”“诗书飘香”和“鹊桥传情”——十景,步步皆景,每一景都如诗如画,让人沉醉!</p> <p class="ql-block">  走进沈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诗境园里的这块“诗境石”,据说“诗境”二字取自陆游的手迹。</p> <p class="ql-block">  左手边,回廊蜿蜒,风铃摇曳…。每一块碑刻都镌刻着古人的情思,每一句诗词都诉说着未了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景色怡人。各景点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江南的雨,说下就下,且来得有些许猛烈,被困在“<b>问梅槛</b>”外走廊里的我们,虽然寻不了冬日的梅,但可以尽情地赏<b style="font-size:18px;">宋池塘</b><span style="font-size:18px;">夏日的荷。</span>雨滴落在池塘里,溅起微小的水花,仿佛是历史深处传来的声声轻叹,诉说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园中游人不多,雨中的沈园,更多了几分凄美和冷清。</p> <p class="ql-block">  <b>冷翠亭</b>,以其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和清幽的环境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  雨🌧下得似乎小了些,我们来到了植有两棵树龄超百年“金桂”和“银桂”的<b>双桂堂</b>,这里的环境让人身心松弛,仿佛进入了一个宁静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b>孤鹤轩</b>,园林中心建筑,陆游以“孤鹤”自喻的象征地,匾额为谢稚柳题写。‌‌</p> <p class="ql-block">  东苑的<b>问情石</b>上所刻的是金元诗人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p> <p class="ql-block">  这是<b>春波桥</b>,据说是陆游与唐婉当年偶遇的地方。几乎在沈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藏着关于爱情、关于美好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来沈园,终极目标还是想好好看一看陆游和唐琬在“残壁遗恨”上题写的那首滚烫烫、苦涩涩,被誉为“千古伤心之词”的悲催诗句,去追忆850多年前演绎的那段令人肝肠寸断、痛彻心扉的爱情故事。</p> <p class="ql-block">  <b>钗头凤碑‌</b>,是用沈园考古挖掘出来的旧砖砌成。墙中嵌有陆游的《钗头凤》和唐婉的和词刻石。</p> <p class="ql-block">  雨,淅淅沥沥下着,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静静伫立在“</span><b style="font-size:18px;">残壁遗恨</b><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似乎穿越了悠悠时空。那斑驳的墙壁,在雨水的浸润下,似乎更加沧桑。“钗头凤”字迹虽已有些模糊,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依然浓烈,让人仿佛能看到他们当年的缱绻与悲伤</span>。</p> <p class="ql-block">  陆游和唐婉,本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恩爱夫妻,妻子唐琬是他的表妹(即他母亲的娘家侄女),两人婚后情投意合,伉俪情深。但陆游母亲却不喜欢唐琬,以“陆游婚后情深倦学误了仕途前程以及结婚三年无子嗣”为由,逼陆游休妻,两人被迫分开。之后,陆游另娶王氏,并有了三个孩子,唐琬也改嫁皇族后裔赵士程。</p><p class="ql-block"> 在分开多年后的一个春日里,陆游来沈园踏青,正好与偕夫同游的唐婉邂逅相遇,唐婉将此事告知了赵士程,并用黄酒殷勤相待。陆游深感其情,怅然之后,挥毫在沈园墙上写下了这首《钗头凤.红酥手》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钗头凤 •红酥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 陆游</p><p class="ql-block"> <b>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b></p><p class="ql-block"><b>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  传说第二年春天,唐婉又一次游沈园,无意间看到陆游在墙壁上题的诗,她能理解陆游当时的心情,不禁泪流满面,并在陆游的诗后回和了这首同样凄美的“钗头凤 •世情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钗头凤•世情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婉</p><p class="ql-block"> <b>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凭栏。难!难!难!</b></p><p class="ql-block"><b>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b></p><p class="ql-block"> 这字字句句,都透着深深的眷恋、哀伤与不甘,从此唐婉一病不起。“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一年后,唐婉终因愁怨难解,郁郁而终。</p> <p class="ql-block">  沈园,成了陆游挥之不却的痛,也成了他祭奠爱情的地方。陆游在暮年曾数次来沈园,为唐婉写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等多首诗。在他八十五岁那天写完最后一首后不久,陆游便与世长辞,留下的只有他和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沈园有悠久的历史,有迷人的景色,有感人的故事!沈园是美丽的,沈园是有故事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沈园的感情也是复杂的:</span>对园中美景欣赏的愉悦,对陆唐千古绝唱凄美爱情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陆游是“妈宝男”,唐婉是“恋爱脑”,陆游屈从于母亲的行为,配不上他所写的深情。</p><p class="ql-block"> 这无关家国与道德,只关风月与人性。在那个封建礼教压制的男尊女卑时代,陆游对唐婉所表现出来的那份珍藏一生的真情、终其一生的思念已经弥足珍贵。<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琬的结局虽然悲惨,但唐琬是幸福的,因为她所爱之人陆游爱她一生一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沈园让深情的陆老夫子心心念念了一辈子,不舍、思念、追忆、伤感了一辈子,这不由自主地让我对这位陆老夫子“落笔惊风的才情和忠贞不渝的品行”献上深深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沈园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段爱情的传奇。我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对那段爱情的敬意</span>,缓缓地不舍地离开了沈园……。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5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