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九门口长城博物馆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九门口长城脚下,2024年4月26日正式建成开放。目前已被纳入九门口长城景区,购置景区门票和摆渡车票即可参观。</p> <p class="ql-block">这个博物馆依山建设的很漂亮,如图所示,博物馆影壁前有一块巨大浮雕,影壁后,登上 14 展厅前也有一块略小一些的浮雕台阶。</p> <p class="ql-block">这个彩色浮雕墙在博物馆影壁前一侧(如封面所示) ,反映了九门口长城真实状况,设计寓意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博物馆各个展厅分布图</b></p> <p class="ql-block">这个博物馆现在共有12个展厅:分布图内的12、13是为游客准备的休息凉亭,15是小卖部,参观时从博物馆浮雕台阶上去第一个展厅是14展厅 - 序厅。参观时各个展厅内容相互之间没有连续关系,所以无所谓先参观哪个展厅,后参观哪个展厅。下面按照我这一次的参观顺序记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14 展厅平面图</span></p> <p class="ql-block">14 展厅内主要就看这块弧面滚动显示大屏,讲的就是整个长城的历史,不过游客没这么多时间,基本上没人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01 展厅 - 长城历史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远古时期只有农耕民族,由此而发展起来的“小院高墙”文化贯穿了整个古中国历史。我曾在拙作《张家口明代长城 – 大境门记》中论述过中国长城起源,这次参观的九门口水长城也属于明代长城,明洪武元年(1368 年)由明朝大将徐达始建,戚继光任内完成的一段明长城。</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的先秦长城指的是周朝时期各个诸侯国自己建立的边境长城,由于中国文字至少自商朝就有甲骨文字出现,而周朝各诸侯国又有地方志明确记载了重要工程以及耗费,所以有关长城的建设,在中国各个朝代都留下了大量的史书文献!这几块展板明确记载了周朝时期各诸侯国筑长城的始建年代和修筑长城的主要目的。这也是历史学工作者们多年努力工作整理文献以及到各地采集拍摄文物古迹图片的劳动结果,有时间的话值得认真观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秦国长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赵国长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蒙恬铜制浮雕像</b></p> <p class="ql-block">蒙恬是秦朝时期赫赫有名的战将,他的名字与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 -秦朝密切相关,甚至说到中国长城,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蒙恬这个名字,博物馆没有更多关于蒙恬的介绍,我从网上摘录一段蒙恬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蒙阴县),齐国蒙山(今山东省蒙阴县)人。秦国名将蒙骜之孙、蒙武之子。秦朝将领、军事家。 蒙恬出生于武将世家,自幼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胸怀大志,且天资聪明,逐渐培养了较高的军事素养。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与李信分兵伐楚,大破楚军。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蒙恬因家世被封为将军,又因领兵攻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统一全国之后,蒙恬奉命领兵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蒙恬北逐匈奴,收复河南地,并且因河为塞,临河筑44座县城,迁谪戍居住。又监修长城、直道。长城西起临洮,东迄辽东,逶迤万余里。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千八百里”,因难修,未完工。这些措施对防止匈奴的侵扰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确保了边境安全,有效促进中原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其指挥修建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伟大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传说毛笔就是蒙恬发明的。蒙恬后为秦二世所迫,自杀。</p> <p class="ql-block">北朝、隋、辽、金都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朝代,由于这里是九门口长城博物馆,当然重点在于介绍这一地区在各个朝代有关长城变迁的情况。现在河北与辽宁交界的地带历史上曾经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激烈争夺的地区,长城固然是军事分界线,但它又是各民族民间贸易的分界线,后面会提到这一内容。这块展板提到长城可不全是汉民族为了防御游牧民族侵略而建立的,鲜卑民族就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当他们有机会夺取政权的时候,也会学习汉民族的行为筑墙以御外敌!这里就是证据。</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传统认知中,大多数人都会以为中国的长城就是始建于秦始皇时期,东起山海关(老龙头),西至嘉峪关,连绵不断。这段直线距离不过6700公里,为什么号称万里长城?山海关至嘉峪关毕竟山峦起伏,地形复杂,修筑时期很长很长,很有可能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竣过工”或者说联通过,我们现代人考古发现的长城残墙断壁也没见哪个文献能够绘制出秦长城的完整走势图。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长城保护报告》中墙壕遗存总长度的最新权威数据记载:明长城长度为8851.8公里,这有准确的考古数据,占现存长城的主要部分,这是因为明长城年代较近,没有安全损毁。秦汉及早期长城能够勘探出历史遗迹的残墙超过1万公里,但不是连绵不断的,有很多岔路墙体,与明长城合计总长超过2.1万公里。因此:</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中国长城的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b></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是明朝时期留下的九边重镇分布图。明朝是号称恢复了大汉族一统大好河山的中原王朝,朱元璋敌视元朝蒙古族对中原的统治,当然那个年代还没有中华民族一说,北方游牧民族给中原农耕民族带来的重创让人记忆犹新,因此防范北方蒙古族反扑和东北方女真族等入侵就是明朝的北方边境防御的重中之重!</p><p class="ql-block">从这张图基本上可以看出来在名将戚继光监督之下,明长城的基本走向,以及九座边防重镇:</p><p class="ql-block">1、 辽东镇;</p><p class="ql-block">2、 蓟州镇;</p><p class="ql-block">3、 宣府镇;</p><p class="ql-block">4、 大同镇;</p><p class="ql-block">5、 山西镇;</p><p class="ql-block">6、 榆林镇;</p><p class="ql-block">7、 固原镇;</p><p class="ql-block">8、 宁夏镇;</p><p class="ql-block">9、 甘肃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徐达将军铜雕塑</b></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有关徐达将军的传说故事,不必当真,就是个故事而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02展厅 - 绥中县明长城营造</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专门介绍绥中县这一段明长城的营造</p> <p class="ql-block">从这张明代辽东长城分布图就可以看出来,在明朝时期中国北部长城可不仅仅保持在山海关,它又向东北部继续延申直至鸭绿江边,最北端的边关应该是辽宁省兴城市的镇北关,距离山海关大约500公里远。</p> <p class="ql-block">大明朝为了防范元朝残余势力的反扑以及东北女真族的崛起,在长城修建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绥中长城就是明辽东长城的一部分,它的历史可比秦长城短多了,至今不过600多年。加上大清朝为了与蒙古族的贸易,又对明长城有修葺,所以保存至今的大部分都是明长城遗迹。</p> <p class="ql-block">戚继光与辽东长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他参与并整顿了辽东地区的边务。戚继光在明隆庆五年(1571年)被调到辽宁、河北、北京一带整顿边务,绥中县境内的长城由广宁前屯卫负责守护,而守护长城的军队总部设在前屯卫,尽管戚继光直接参与修建辽东长城的记录不多,但他在该地区的工作对长城的维护和防御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这几位是其他与绥中明长城的兴建有关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这两位都是镇守绥中边关的下层的军官,为保卫大明朝国土与边境安宁立有军功,博物馆在此树立展牌纪念他们的战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03展厅 – 绥中长城的功能</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绥中长城的防御系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代烽燧制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绥中长城区域的屯田制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绥中长城区域的军事交通</p> <p class="ql-block">绥中长城区域自古以来就是战争频发的地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著名的战役,这里我仅翻拍了展示的两块展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04展厅 - 一片石大战沉浸式体验</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个展厅用三面墙体当大屏幕,循环播放宽银幕电影,下面有模拟的沙盘模型,效果非常好。还是老问题,虽然博物馆设计的很好,影视立体播放让观众大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关键是游客没有那么多时间看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05展厅 - 长城的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里介绍了中国独特的长城文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文学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文学二</p> <p class="ql-block">关于长城的传说故事,最著名的当属《孟姜女哭长城》,也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p><p class="ql-block">孟姜女哭倒长城之后又被住在碣石秦行宫内的秦始皇欺负,最后跳海而亡。传说这段故事就发生在离河北省山海关不远的辽宁省绥中县,详见拙作《孟姜女庙游记》记载。</p> <p class="ql-block">这里随便翻拍了几块绥中地区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展板,亦很有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艺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影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音乐</p> <p class="ql-block">第06展厅我去的这一天没开放,好像在维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07展厅 - 绥中长城考古馆</p> <p class="ql-block">这个展厅里放了几个蜡像展示考古现场,挺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了两张九门口长城重建前的图片,可以看出来“一片石关”基本上完全坍塌,左面这张图片现实的应该是所谓“水牢”围城的古迹原貌,右边这张图片是三号桥墩的原貌。1980年在邓小平倡议“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指示下,九门口长城几乎是重建的,重建后的状态请参看拙作《九门口水长城游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08展厅 - 史迹昭然</p><p class="ql-block">这个展厅的名字起得虽然有些怪,但管理者的意思很明白,长城是人类伟大的建筑工程,是全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写游记时意外发现,这块展牌编辑是不是搞错了,“史迹昭然”是08展厅,这里怎么印成10了?</p> <p class="ql-block">近些年国家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这里展示了一些修葺后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这个展馆里主要展示了有关长城的考古发现和一些建筑图片,我没有全部翻拍,这个“清华简”比较有名,因此留下一张。
</p><p class="ql-block">清华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从2010年开始,清华简的整理成果以一年一辑的速度出版公布,为最大限度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提供了资料。 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09展厅 - 长城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事实上长城的建设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这个展厅就是介绍这方面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当然,这里是九门口长城博物馆,介绍的还是以明辽东长城对明清时期的汉、满、蒙民族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站在大中华民族的角度,客观的分析描述了汉满蒙各民族在明清两朝时期的相互同化与融合的事实。观点比较正面,值得一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清朝时期几位著名皇后的画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皇太极皇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顺治皇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康熙第一任皇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康熙第二任皇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雍正皇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乾隆皇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嘉庆第一任皇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嘉庆第二任皇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满清八旗图例</span></p> <p class="ql-block">自秦长城建成之后中国历朝历代不管是统一王朝还是“合久必分”的诸侯割据年代,长城总是在断断续续的维修着,展板在这里引用了一段康熙当年关于要不要继续维修维护长城的“圣旨”,但没有标注出处,不过他的思维方式还是可信的。首先,康熙帝认为长城的军事意义已经大大降低。自清朝入主中原以来,通过一系列战争逐步实现了大一统,蒙古各部落也被逐个收服,长城的防御作用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要。因此,长城的修葺和维护虽然普遍,但清廷并不方便大肆宣扬其军事用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其次,康熙帝强调“民心悦则邦本得,边境自固”。他认为只要得到民众的拥护,国家就能长治久安,长城并不是决定性的防御工具。他更注重通过德政和民心来巩固边境安全,而不是依赖物理屏障。此外,康熙帝的“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也影响了他的决策。他希望通过政治手段实现民族交流和融合,而不是依靠长城来分隔不同的民族。多伦会盟和盟旗制度的推行,使得蒙古问题基本解决,长城的军事意义进一步降低,这也促使他做出了废弃长城的决策。最后,康熙帝通过联姻、宴饮、围猎等方式拉拢蒙古族势力,形成了满蒙一体的融合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边境的军事压力,使得长城的存在变得更加多余。</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客观看待这一段历史,康熙帝并非像极端民粹主义者所说的那么敌视汉人,正是他的大中华民族主义政策,导致了后来1989年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当代中华56个民族已经整合为一体,什么汉族、满族、蒙古族...,都已成为历史,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宪法概念载入其中。当然新宪法的这一观点还没有被全民所熟知,需要不断的进行宣传,提高全民认知:中国人就是一个民族“中华民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清时代绥中长城内外的经济生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繁荣的马市市场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以下两张图片分别是明清朝时期北方边境贸易互惠市场分布图和贸易市场名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蒙主要互市贸易市场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蒙主要互市贸易市场名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0展厅 - 数字馆:穿越时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现在没有展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1展厅 - 临展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现在没有展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本次参观也就到此结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