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今年72岁的张富新,每当听到这首童谣,总是泪光闪烁。六十多年前,因为家境贫困,他不得不辍学务农。他记得,在小学课堂学过的最后一篇课文,就是这首叶圣陶的《小小的船》。</p><p class="ql-block"> 令张富新没有想到的是,胜利油田这片热土让他实现了那些闪亮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1970年,年仅17岁的张富新招工来到胜利油田。从一线最艰苦的岗位起步,他先后从事过钻井工、班长、队长等职位。凭借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着。任司钻时,他带的班进尺总名列第一;当机工,他管理的设备屡夺红旗;任队长,他所在的井队刷新了40多项油田记录。每一个岗位,他都全力以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心中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仅有小学文化的他,以“见红旗就扛,有第一就争”的豪情努力奋斗,在会战中创造了无数奇迹,被大家称作“铁人式职工”(荣誉证书)。1990年,37岁的他还拿到了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毕业证)。</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富新(原胜利油田钻井工程公司四公司副经理):</p><p class="ql-block">“我是1970年来油田,1974年入的党。钻井工程的岗位都干了一遍。</p><p class="ql-block">记得我刚上班不久,全国都在悲痛悼念王进喜同志。那时候我们在井队晚上看纪录片,我记住了王进喜说的‘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觉得能参加这份工作非常荣耀,立志要学习、努力,把工作干好。”</p><p class="ql-block"> 1982年春节过后,张富新带领32620钻井队施工郝11 - 11井,钻探到2000米时,突发井漏。如不采取紧急措施,钻具就会卡在井下,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时间就是希望,井场就是战场。张富新毫不犹豫地脱掉工作服,纵身跳入泥浆池。</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富新:“当时一边给我们大队的生产指挥系统汇报,另外再组织人力所能及地回收泥浆。天气很冷,我一看这个事怎么办?等着组织来不及啊,那我当即就穿着个背心、裤头,跳泥浆池搅拌泥浆,抱着管线冲泥浆。通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不但是我自己,一个女工也跳下去了。好几个职工在外面配合。出来后浑身都是冰,马上冻起来,也不敢用水洗,等干了慢慢往下活动。我当时我没想那么多。自己受点苦、受点累,那算什么?就考虑组织好,让它尽量恢复生产。”</p><p class="ql-block"> 烧碱、腐蚀剂、水泥混在一起,糊满全身,又臭又硬。井漏被制服了,油井和钻机保住了,他腿上的疤却一直留在腿上(镜头),那是特别的勋章。</p><p class="ql-block"> 1986年3月21日,石油铁军挺进孤东。当时已是钻井四分公司副经理的张富新听到消息后,主动要求参加会战。3月19日晚,接到参战通知后,他带着“四件宝”——摩托车、油棉袄、安全帽、指挥哨,连夜赶到前线。一到现场,他就骑摩托车去看井位、找水源,指挥大家装卸设备,铺设管线。</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富新:“1986年3月份,油田组织了大型整装油田孤东油田开发,钻井要去5个公司、上55台钻机。我找领导要求锻炼。领导知道我对整个钻井工艺干得比较熟练,同意了,我非常高兴。3月19号通知我了。我当天下午就骑着摩托车带着我的油棉袄、安全帽、指挥哨,连夜直奔孤东去的,到孤东是109公里。”</p><p class="ql-block"> 会战的日日夜夜,张富新没有休过一个星期天,没有吃过一顿按时饭,没有睡过一次囫囵觉,每天工作都在十四五个小时。他骑的摩托车行程三万多公里。就是靠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进取精神,他率领7个参战钻井队,敢打敢拼、奋勇争先,口口井质量全优,创出多项高指标。</p><p class="ql-block"> 张富新获得过很多荣誉,但最难忘的是1986年7月1日,孤东会战第一战役祝捷大会上,他以优异成绩名列十五大标兵之一,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敬亲自为他披红戴花、牵马坠镫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富新:“1986年7月1日是党的生日,我们在孤东东大坝的一个井台,总结会战100天召开孤东会战第一战役祝捷大会。我带的七个队,有5个队是模范钻井队,有两个队是标杆钻井队,7个队拿了7面红旗。15匹大马,我们单位的人骑了两匹大马,第一匹马是我骑的,是李敬部长给我牵的马。第二匹马骑着的是32301队的一个指导员他叫杨洪江。我总觉得这个马不该我骑,比我干得好的人有的是,应该让年龄大一点的老领导骑马。当时我没想到,所以都没来得及换工衣。我上马之后都激动得热泪盈眶。下来以后压力更大,更得好好干了。当天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同时播放这个节目,我家乡都知道了,全家光荣。回想这100天,我骑着摩托车转了三万多公里,就像现场调度一样。这100天我一直在现场,在东营开会我都很少参加。进了孤东,人的精神状态都不一样,就是一切都忘掉,一心一意把会战搞好。那真是我参加工作以来,对我教育最深刻的一次,让我从精神上更能吃苦耐劳。”</p><p class="ql-block"> 会战到了关键时刻,为进一步扩大孤东油田的含油面积,会战指挥部决定组织“特别突击队”抢上垦东16重点探井。时值雨季,水急浪高,打这口井犹如虎口拔牙,险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7月20日,张富新带领32302钻井队的37名精兵强将趟着齐腰深的泥水,一趟趟搬运设备。第二天凌晨,当用他报话机请求开钻时,指挥部的人都愣住了。李敬亲自坐船查看,当他用望远镜看到钻塔时,情不自禁感叹道:“这是一支飞虎钻井队。”</p><p class="ql-block">采访张富新:“七一大会以后。为了开发孤东油田,扩展区块,李敬部长和李晔书记定下了要开一口垦东16重点探井,这个井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三角地带,离海边不到80米。7月20号了,一场大雨刚过,要求很严,要抓紧时间把这个井在雨季之前干完。油田让钻井四公司抽出精兵强将去突击,我们组织了37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立下军令状,把钻机连夜运回、连夜安装。第二天早晨就开战了,通过18个小时,我站在井架上用报话机向前线汇报,说这个井已经开钻了。他们不相信那么快,在胜利黄河大桥东岸租了个船,下去以后将近30多公里,一看这个井正在生产中,高兴了。后来这个井用了8天完钻打了1104米。同志们都没脱工衣,蚊子那么大,我们没办法,就抹黄油。周围的设备进不去怎么办?用旱船,用拖拉机来给拖,32302钻井队被李敬部长命名为飞虎钻井队。那七天七夜干完,我受到表彰,被油田称作铁人式的职工。”</p><p class="ql-block"> 张富新不仅在工作中拼搏奋进,还十分注重学习。1989年单位派他去北京航天大学脱产学习了两年,学的哲学、企业管理、政治经济学。这份迟来的毕业证书,对于小学文化程度的他,格外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富新:“我参加工作时候,我们家兄弟姊妹很多,家庭贫困,我是老大。我上学就上到一年级的那篇课文‘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上不起学。后来就在家干活。我后来的知识都是自己学的。我来油田后遇到一个师傅,这师傅是个大学生,他是北京石油大学毕业的,叫陶义。他教我学写仿宋体的字,教我读《胜利日报》,教我写信。原来我写一封信得半个月还写不出来,后来就行了。我认为是油田救了我们全家,不单单是救了我本人。我参加工作三年都没回去,提了干、入了党。我21岁当了队长。我认真地把岗位工作做好了,要用实际行动带领三个弟弟、一个妹妹。那个时候我的工资一个月33块钱,我每个月到15号发工资,往家里寄去15元。”</p><p class="ql-block"> “1989年单位派我去北京航天大学脱产学习了两年,学的哲学、企业管理、政治经济学。原来没文化,组织把我培养了,我得尽心尽力工作,有知识才有力量。学习对我后来的帮助很大,我回来后成为渤海钻井四公司副总经理,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p><p class="ql-block">只有有知识,才能有力量,更好地指导工作。张富新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同事的深情。</p><p class="ql-block">采访张富新:“孤东会战后,我作为钻井四公司副经理,还是很少坐办公室。我认为指挥生产必须了解现场,办公室里没问题,问题都出在现场。我和工人们感情很好,不分上下级,就像兄弟一样,一见着都很亲切。我都没干够我这行业,我退休以后经常关注我的公司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张富新先后荣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特等劳动模范、共和国重点工程建设青年功臣、全国能源工业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的摩托车几经修理,至今还保存着,他的哨子还能发出清脆的声音,这些都是他奋斗历程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张富新一直说自己是幸运的,他在胜利油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星和蓝天。</p><p class="ql-block"> “见红旗就扛,有第一就争”,这是张富新成长之路的真实写照,更是一批批胜利人勇立潮头的进取姿态。无数胜利人满怀站排头、当先锋的豪情壮志,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对标一流、比学赶超,干就干最好,争就争第一,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这种精神在新时代必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激励我们不断前行,创造更辉煌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