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的诗韵

雅琪万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太行山里骑行了几日,感觉太行有一部用诗行镌刻的“山志”:太行山以其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我国历代诗人笔下的经典题材。他们以笔为杖,以墨留痕,以刀镌刻,在纸页山石间描绘出太行的艰、险、雄、奇、魂——或写行路之艰,或喻世道之险,或赞峰峦之雄,或叹山石之奇,或追山河之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诗通过文学手法不直接对相关太行的人物、场景、情感等直接正面刻画,而是借助细节、他人视角、环境烘托等手法进行侧面描绘,间接展现对象的特质,传世了许多关于太行的“文学侧写”,留下了古人与今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拟曹操乐府诗《苦寒行》而写了诗《北上行》:“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磴道盘且峻,巖石凌穹苍。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首苦役者的太行挽歌;这是一曲流亡者的山河悲歌;这是一段逃难者的血泪长歌;这是一阕跋涉者的命运哀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北上行》落笔于安史之乱的战火蔓延期间,百姓被迫北逃,进入了逃亡路上的“鬼门关”——太行山。全诗没有刻意渲染山的壮美,仅用“盘且峻”、“凌穹苍”勾勒出太行山形的刚烈:“石磴如齿,直插苍穹;岩壁如刃,割裂天空。”接着以“马足蹶”“车轮摧”的细节,将太行的“物理之险”转化为“生存之痛”:马失前蹄撞向侧石,车轮被高冈碾碎,逃亡者的血泪混着山石的棱角,在诗中凝结成刺目的痛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行原本无善恶,却因承载了太多被迫的迁徙、无奈的挣扎,成了苦难的象征。千年之后我们骑行太行,虽无战乱的马蹄声,但贴着崖壁骑行时的心跳加速,面对深渊探望时的屏息心怵,像是触摸到了诗中“北上之苦”的余温: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存的坚韧,从未改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被誉为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四年写了一首诗:《太行路•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也》,这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此诗以夫妇之间由相互恩爱到男子变心为喻,揭示出君心多变的普遍现象,并指出在君为绝对权威的社会,臣的地位难以得到保障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中有“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巫峡千寻铁锁沉,衡阳万里书信疏。”之名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诗跳出了山水诗的框架,将太行化作“世道”的隐喻。诗句是说:太行山虽险,能摧折车马,但比起人心的险恶,竟算得上“坦途”。诗句直译是说:太行山的道路崎岖不平,往往使得行走其间的车子损坏掉,但是和人心比较起来,太行山反而成为平坦的道路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诗人在长安做官,屡见不鲜朝中重臣朝蒙恩宠而夕遭贬谪,深感“伴君如伴虎”,故“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居易这种“以山喻人”的笔法,道尽了古人对“险”的辩证认知:自然之险可见可触,人心之险却无形难测。我们骑行太行时,当行至“阎王鼻子”之类的险路时,本能地握紧车把、集中精神;但在实际日常中面对人际间的猜疏离,却往往防不胜防。白居易的诗像一面镜子,照出太行的“物理之险”与社会的“人性之险”——前者让人敬畏,后者让人警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创作的一首咏物诗《紫团参寄王定国》,可谓提升了千年前太行烟火里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诗以太行山紫团岭所产党参为描写对象,借参喻人,既赞颂紫团参作为皇室贡品的卓越品质,又以此隐喻友人高洁品格。诗中“为子置齿颊,岂不贤酒茗”等句,将药材与文人雅趣结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轼的可爱之处,在于他将太行的“险”与“苦”转化为“生”的希望:哪怕身处逆境,也要像寻找紫团参一样,为生活保留一点“甜”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骑行太行时,常遇山间村落的乡亲递来茶水、山果、烤红薯,与苏轼笔下的“紫团参”可能是小巫见大巫,但异曲同工,同处太行的地理屏障之内,都是“生命补给”的货色。古人靠山吃山,今人进山骑行;古人山中寻药,今人山中寻心。苏轼的诗,让我们感悟到太行:它冷峻,却也温柔;它险绝,却也温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近代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朱德于1939年在太行山写下诗文《太行春感》:“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驱逐日寇、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心和信念。朱德在诗中描绘了太行山高耸入云的气势,表达了他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反映了朱德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怀和信念,展现了他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精神面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德的这首诗就是描写了当时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一派大好形势,热情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民军赤胆忠心,浴血奋战,威震敌胆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苦斗献吾身”的英雄情怀,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及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驱逐日寇,夺取抗战胜利,收复祖国大好河山的雄心壮志和必胜信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诗通过描绘太行山的高耸与森严,表达了抗日军民的坚定意志和不屈精神,太行山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太行山成为了我国精神图腾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行山的诗韵,似散文一样,写尽了山的“形”与“神”:李白写其险,白居易写其喻,苏轼写其暖,朱德写其魂。这些诗行与现代骑行的轨迹重叠,让我们看见:写诗人在诗中丈量太行,因山写历史;骑行者在轮下触摸诗行,因山悟人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行从未改变,改变的是行路的方式;诗也从未改变,改变的是读诗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在太行骑行时望着那些刻在石壁上的诗句,当我们在太行骑行时看着那些留在道路上的车印,我想,它们此时此刻都已融成了太行的一部分。它们不说所谓“征服”,那不过是人类与山的相互成就;它们坚持“永恒”,用脚步与诗心,为山河不断续写注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