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栖居者,重构者,摆渡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简评穆燕玲《一城山水》</p> <p class="ql-block"> 孔召芝,别署风竹秋韵。江苏省首届“十佳女诗人”之一,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连云港师专诗词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曾任连云港诗词楹联协会理事,东海县诗词楹联协学副会长兼秘书长,现任《花果山诗词》微刊执行主编,连云港市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师从北京江南雨先生。诗词作品被选入《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等。</p> <p class="ql-block"> 今天很荣幸能作为诗词爱好者的一员,与诸位共话穆燕玲女士的《一城山水》。这本集子捧在手中,仿佛托起了一座城的文脉,一江海的灵气。作为她的诗词同道,我愿用三个关键词与各位分享这份感动。</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词是"栖居者"。燕玲老师自称"市井三间庐,瀚海自由人",这种矛盾又和谐的自我定位恰如她的诗魂。在《沙堤接引》里,"斜阳暝草色,往事入秋空"——寻常巷陌的暮色与千年文脉的苍茫竟能如此水乳交融。她像一位执笔的考古学家,在菜市场的吆喝声里挖掘出青铜器的纹路,在晾衣绳的褶皱间发现云台山的倒影。这种扎根乡土又超越时空的视角,让我想起孔望山的摩崖石刻:粗粝的岩石上,刻着最精美飘逸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词是"重构者"。云台二十四景、朐阳八景这些文化符号,在她笔下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以现代诗心进行的基因重组。《鹧鸪天·苍梧晚渡》中"一轮明月开新境,几度春风待客船",将古典渡口的苍凉化为现代人的精神摆渡。她让古朐阳的盐场在平仄间结晶,让花果山的云雾在词牌里蒸腾。这种重构不是解构,而是让传统基因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如同盐河古堰上嫁接的新枝,既守得住千年根基,又开得出时代新蕊。</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个词是"摆渡人"。燕玲老师深谙"语言浅近而含蓄传神"的艺术辩证法。她的诗句像海清寺的阿育王塔,看似朴拙的砖结构里,藏着九层八面的玲珑。那些"朴素、端庄、优雅"的文字,实则是精心设计的诗学航标,引领读者从市井烟火摆渡到精神彼岸。这种举重若轻的功力,恰似在玉带河上撑篙——竹篙点破的是水面,激起的却是漫天星斗。</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读了各位方家的诗评及燕玲老师的诸多佳作,各位方家的点评非常精准,燕玲老师的诗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性不在远方,就在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她的创作实践印证了海州童谣里的智慧:"瓦片也有翻身日,东风不忘旧时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她以《一城山水》为我们建造了一座精神的防风林——用古典格律的根系固守文化水土,用现代意识的枝叶涵养审美绿洲,用自己的深情歌唱这古老而又焕发勃勃生机的海州。</p> <p class="ql-block"> 最后,请允许我化用穆老师的一句诗作结:愿我们都能在"瀚海自由人"的笔墨里,看见"市井三间庐"中永不熄灭的诗灯。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