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记念,易玉华老师讲课

吴佩芳

<p class="ql-block">七月的旭阳 (朗诵诗)</p><p class="ql-block">--致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p><p class="ql-block">□ 刘进定</p><p class="ql-block">七月的旭阳,犹如历史长明的炬火,</p><p class="ql-block">灼烧着百年的寒霜,熔化了殖民岁月的锈锁。</p><p class="ql-block">虎门硝烟在记忆深处复燃,</p><p class="ql-block">《南京条约》的墨痕仍泅着未泠的温热;</p><p class="ql-block">而破晓的曦光已然漫过云端,</p><p class="ql-block">将万千英魂的灵彩汇聚成璀璨星河;</p><p class="ql-block">铮铮铁骨燃烧着自由的灼灼火焰,</p><p class="ql-block">穿越了世纪风云,铸就香江不朽的碑座。</p><p class="ql-block">七月的光芒,织就归乡的云锦绮罗,</p><p class="ql-block">紧裹故土的相思,绣出游子的心诺。</p><p class="ql-block">中英谈判桌上,字字铿锵如千钧秤砣,</p><p class="ql-block">《联合声明》重若昆仑,终成归航的壮歌。</p><p class="ql-block">誓约在万丈光芒中深深镌雕,</p><p class="ql-block">血泪铸就明珠,十四亿目光翘首以待这一刻。</p><p class="ql-block">七月的云韶,奏响欢腾的同音共律,</p><p class="ql-block">声浪震彻维港,心潮翻涌成波。</p><p class="ql-block">街头祥龙腾跃,锣鼓喧天动地,</p><p class="ql-block">笑靥如花绽放,幸福盈满街道巷陌;</p><p class="ql-block">这是香島新时代的开篇序墨,</p><p class="ql-block">东方明珠重焕光彩的瑰丽画册。</p><p class="ql-block">七月的归风,鼓起五星红旗与紫荆花红旗高扬,</p><p class="ql-block">在天际经纬交织,神采英拔,珠联璧合;</p><p class="ql-block">见证“一国两制”的构想化作鲜活的诗篇,</p><p class="ql-block">绘就盛世之都迈向壮阔新阶的地利人和。</p><p class="ql-block">猎猎的旗帜是团结的图腾,铭刻于心,</p><p class="ql-block">朗朗乾坤是归乡的欣悦,福如山岳。</p><p class="ql-block">七月的掌声,与我国海上堡垒的汽笛声和韵共鸣,</p><p class="ql-block">铿铿传雄声,遍及每一座城市、乡镇和村落,</p><p class="ql-block">声声震苍穹,是对往昔的深刻启悟,</p><p class="ql-block">是对亲爱的祖国赤诚的颂贺。</p><p class="ql-block">阳光倾泻在青马大桥的钢索,</p><p class="ql-block">宛如琴弦震颤,重奏香江新篇章的磅礴。</p><p class="ql-block">七月的旭阳,宛如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p><p class="ql-block">她,令游子昂首挺胸,前程似锦,生气蓬勃,</p><p class="ql-block">她,令明珠熠熠生辉,华光四射,</p><p class="ql-block">她,令紫荆纷纷比艳,屡结硕果,</p><p class="ql-block">她,令太平山下太平,荡除狂蜂乱蝶为非作歹,</p><p class="ql-block">她,令国际大都会英姿挺拔,笑迎五洲四海宾客。</p><p class="ql-block">啊!香港,天之骄子,背倚伟大祖国,</p><p class="ql-block">必将续写狮子山精神永恒传承的宏伟巨作!</p> <p class="ql-block">第五讲:绝诗转合句的巧妙用词(五)</p><p class="ql-block">绝句诗转合句的巧妙用词与写法 </p><p class="ql-block">第一种写法,转句采用 “为问”、“试问”等提问的字词开端,然后三四两句作连续的诘问,合句中则用“无”、“几”、“何”、“谁”等字词作回应。即第三句提问,第四句采用正面肯定或反面疑问印证。</p><p class="ql-block">例1、唐朝杜牧的《秋浦途中》:</p><p class="ql-block">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浦。 </p><p class="ql-block">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一二句为对仗句式,描写途中秋雨景色。三四两句作连续诘jié问(追问),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巅,诗人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和对老家杜陵的怀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二句为对仗句式,描写途中秋雨景色。三四两句作连续诘jié问(追问),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巅,诗人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和对老家杜陵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例2、宋朝苏轼的《又和景文韵》:</p><p class="ql-block">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 </p><p class="ql-block">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牡丹、松树和桧guì树同时种植,随着春风自由地开放。试问在墙上题字的客人,有几个不为了欣赏花而来。 </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相当有意思,尤其三四句这种诘问语气,造成一种言外之意。作者是在为松柏打抱不平,也是在为怀才不遇的才子打抱不平,或许还是有几分自认为怀才不遇。</p> <p class="ql-block">第二种写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p> <p class="ql-block">例3、唐朝白居易的《魏王堤》:</p><p class="ql-block">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p><p class="ql-block">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花儿在寒冷中还没有开放,鸟儿也力气的叫着,我骑马随意而行游玩到了太阳西落。那里还不是春天,一个姹紫千红的繁华春日,就要来临了,魏王堤的柳丝垂的很长。 </p><p class="ql-block">第三句”何处“提问,第四句以”魏王堤“回答。而“柳条无力”则是回应“未春先有思”。</p> <p class="ql-block">例4、明朝陆容的《题画》:</p><p class="ql-block">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 </p><p class="ql-block">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p><p class="ql-block">第三句以“何年”提问,第四句以“来趁”继续发挥上一句意思,进一步拓展生发情感,比上面隐晦作答更具爆发力,没那么委婉。</p> <p class="ql-block">第三种写法:亦是第三句作诘问,但是与上一种方法略有不同,“何”、“谁”等提问的字词不是写在句首,而是放在句中。不会感觉过于直接,会显得更加委婉。第四句一般也不用作答回应,而是直接留给读者想象空间。</p> <p class="ql-block">例5、唐朝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p><p class="ql-block">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p><p class="ql-block">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第三句用何处,但是第四句没有直接回应在什么地方。而是用天涯一望断人肠,来说明征帆漂泊无定罢了,更显得委婉。</p> <p class="ql-block">例6、明朝钟顺的《清夜闻笛》:</p><p class="ql-block">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 </p><p class="ql-block">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在宁静的夜晚,小楼人稀,月亮初斜,思归之情遥不可及,隔着海洋辽阔。短笛声谁在吹奏着伤感的曲调,满庭花香中飘落着洁白的雪花。 </p><p class="ql-block">第四句直接纯粹以景色描写,不回应第三句的”谁“吹曲。留给读者回味与想象的空间更大,韵味更深远。其实这首诗的写法,更值得我们学习,内涵更饱满。</p> <p class="ql-block">第四种写法:亦是用诘问语,只是更直接,第三句前面冠以“如何”二字,第四句首字用“更”字来递进衔接。这种结构的脉络非常清晰,用更字虽然强调意味很足,但略显直接粗暴了,余韵稍显不够深远而已。但这个手法比较容易掌握。</p> <p class="ql-block">例7、唐朝李商隐的《无题》:</p><p class="ql-block">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p><p class="ql-block">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紫府中有一位名叫宝灯的仙人、道士,他勤学苦练以至于大冬天来茶饮都来不及喝冻成了冰;</p><p class="ql-block">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在一个下着大雪、雪月交光的夜晚,他仍旧没有偷懒休息,而是在那高高的有着积雪的楼台上辛劳夜读。 </p><p class="ql-block">这种结构的重点落在“更”字后面的强调上,第四句不是回应作答第三句,而是递进更上一层的。</p> <p class="ql-block">例8、宋朝朱熹的《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p><p class="ql-block">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 </p><p class="ql-block">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裘听子规。 </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结构在第四句也是递进强调,强调第三句的在荒山“独宿”还不够,更是拥寒裘听子规,进一步营造萧瑟孤独感。</p> <p class="ql-block">第五种方法与上述四种不同,诘问语不在第三句,而是在第四句的句首冠以“如何”二字。这种语气,其实就不是上述几种的提问了,而是类似反问而变得肯定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例9、宋朝项安世的《夜雨》:</p><p class="ql-block">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 </p><p class="ql-block">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 </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夜晚我独自坐在凄凉的书房之中,倾听着稀稀落落的雨点敲打着窗户,不禁万感顿生。此时此刻朋友在江上旅宿,听着这雨打船篷,又该是什么心情?</p><p class="ql-block">第四句的“如何”其实就是不的意思,禁不得听打篷声。</p> <p class="ql-block">例10、清朝何绍基的《无园种菜》:</p><p class="ql-block">五更风露有精神,浩荡天恩处处匀。 </p><p class="ql-block">菜色青葱真可爱,如何比拟到饥民。 </p><p class="ql-block">这句也是,如何就是不,不可以比拟到饥民,反问而否定的意思。这样的结构,避免了尾联太过直接的透露情感,留些回味余地。也是一种比较实际可用的取巧手法吧。</p> <p class="ql-block">第六种:七绝的第三句用“不须”或“不用”等二字来开头。先用否定句式,然后第四句进行回应或拓展为何否定。此种方法第三句的转折语气特别明显,故此气脉容易梳理,不容易错乱,第四句由第三句发端开来即可。</p> <p class="ql-block">例11、唐朝杜牧的《题城楼》:</p><p class="ql-block">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p><p class="ql-block">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p><p class="ql-block">此诗的一二句写城楼景象,生动鲜明。第三句“不用”忽然一转,留下疑问空间,为何“不用苦回首”?第四句回应。</p> <p class="ql-block">例12、陆游的这首《杭头晚兴》:</p><p class="ql-block">山色苍寒野色温,下程初闭驿亭门。 </p><p class="ql-block">不须更把浇愁酒,行尽天涯惯断魂。 </p><p class="ql-block">诗意: </p><p class="ql-block">山色苍寒,野色昏暗。诗人在旅途中到达严州,驿亭的门已经关闭。他不再需要借酒消愁,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在天涯行走时心灵的痛苦和离散。 </p><p class="ql-block">陆游这首的手法与杜牧那首一样。前二句也是写景象,第三句用“不须”来转,第四句则用“行尽天涯”来合上一二句的天涯景色。"惯断魂"则回答第三句为何”不用把酒浇愁“。</p> <p class="ql-block">第七种:七绝的第三句用“问”、“道”、“说”、“语”、“望”、“指”等问答观望类的字词,有提问或者明确指向性的意思。第四句则对第三句所问、所道、所指事情进行回应。</p> <p class="ql-block">例13、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闺意》:</p><p class="ql-block">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p><p class="ql-block">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新婚卧室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去堂前拜见公婆。装扮好后轻声询问夫君: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相当出名,字面上写的是新婚女子心态,实际则是考生面对考官的忐忑心情。第三句的”问“字起到前后勾连的作用,第四句则回应第三句的问。</p> <p class="ql-block">例14、元朝宋元的《讨柴》略有不同:</p><p class="ql-block">海树年深成大材,一时斧伐作薪来。 </p><p class="ql-block">山人指点长松说,尽是刘郎去后栽。 </p><p class="ql-block">一二句写山木要成材不容易,但很轻易就被砍伐作为柴木。第三句以“指点”、“说”来转折,山人指指点点在说什么呢?原来在说这些大松树,是刘郎去后栽种的。刘郎是一个典故,天台山碰见仙人,出来发现人间已过十世。意思就是这些长松是很多年很多年了,故此这一句是合上了第一句的”年深“,即树木成材不易。</p> <p class="ql-block">第八种:这种写法与上面第七种类似,都是第三句有提问,但不同的是,其“说”字是放在第三句第二字,这样就导致其所说的东西不局限于第四句,而是第三句后的五字,亦是所说之事。</p> <p class="ql-block">例15、唐朝张祜的《退宫人》:</p><p class="ql-block">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 </p><p class="ql-block">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她原是开元年间玄宗皇帝怜爱的掌上明珠,可遭遇了安史之乱流落到民间已二十年了。她经常给人们说开元盛世时的往事,那一回皇帝在承天门上举行宴会,酒酣时让她向楼下撒金钱给楼下的百官争拾,这盛况是再也难见到啊。 </p><p class="ql-block">第三句的说字之后,全是宫人的回忆话语。这种写法,读者会感觉更加一气呵成。三四句的转合过渡,没有上一种明显。</p> <p class="ql-block">例16、清朝朱凤翔的《村外闲吟》:</p><p class="ql-block">荷锄时趁月明归,稚子依依候竹扉。 </p><p class="ql-block">竞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田间劳作的人趁着朗朗的明月,从夜色中归来。小儿早已依在竹子门前急切地盼望家人归来。都说田园中的野味是好菜品,桌上佳肴,谁知道稻花还未香时,鲤鱼早已健美肥硕了,正好是一道绝味的盘中餐。 </p><p class="ql-block">第三句竞说转折,后面全部是说的内容。第三句后五字概括说,第四句则对这五字的叙述,进一步详细描写印证。一步步的进击到读者脑海中,印象更加鲜明。</p> <p class="ql-block">第九种:此法的第三句后三字多以“无一事”或“无个事”、“无他事”、“无别事”、“闲无事”、“浑无事”等结束,用来总结前面二句情景,印证无事,然后第四句则描写无事后要做的事。此手法相对曲折婉转,故此情绪转变较为鲜活。</p> <p class="ql-block">例17、苏轼的《春日》:</p><p class="ql-block">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窗泼眼明。 </p><p class="ql-block">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斑鸠、小燕子的叫声忽然停止了,夕阳照射进朝西的窗户内,将房间内照射的分外光明,中午醉酒睡醒后没有事情做,只能闲来无事睡觉打发无聊的春光了。 </p><p class="ql-block">一二句写春日景色,为午醉醒来铺垫氛围。无一事做总结,也作转折而引出第四句,没有什么事情,只有将春睡赏春晴。</p> <p class="ql-block">例18、元朝高明之《题青山白云图》:</p><p class="ql-block">昨夜山中宿雨晴,白云绿树最分明。 </p><p class="ql-block">茅庐早起无他事,去看南溪新水生。 </p><p class="ql-block">第三句写”无他事“,第四句则描写无事后要做的事。就是去看南溪新水生。</p> <p class="ql-block">第十种:此种方法的第三句以“无端”二字开头。“无端“有无奈的意思,表示事与愿违,或没有办法,意料之外。所以其放在第三句开头,则有除开前二句描写的事情外,忽然第三句插入他意的意味。突生意外,可给读者一种感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例19、唐朝李商隐的《为有》:</p><p class="ql-block">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p><p class="ql-block">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在精致华丽的闺房里藏着一个美貌的少妇,在京城春寒已尽的时候,她忽然担心起春宵来。原因是她嫁了个佩带金龟的在朝中作官的丈夫,他天不亮就要起身去上早朝,这岂不辜负了这位少妇的一片痴情。 </p><p class="ql-block">前二句极尽描写美好,第三句忽然一转,对嫁得金龟婿的另一种无奈。第四句则是对这种无奈缘由的解释,来回扣前面二句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例20、宋人张咏的《雨夜》:</p><p class="ql-block">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p><p class="ql-block">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帘幕中非常寂静,长满竹丛的院庭很是深邃。客游人满怀孤寂面对孤灯低吟,平白无故又传来雨滴空阶的声音,把万里思乡之心都滴碎了。 </p><p class="ql-block">第三句的“无端”犹如天外飞仙,虚无缥缈的把”一夜空阶雨“意象插入进来,看似突兀,但第四句做阐发,直接点明雨看似无端,实际不是。因为其滴破思乡的万里心啊。</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讲课到此结束,7月20号我给大家讲《绝诗转合句的巧妙用词(六)》谢谢您的聆听,再见![玫瑰][啤酒][抱拳]</p> <p class="ql-block">谢谢易玉华老师……</p> <p class="ql-block">各位会员朋友上午好!上一期讲的是《绝句诗转合句的巧妙用词(五) 》,今天将《绝句诗转合句的巧妙用词(六)》。</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种:第三句的三四位置采用“不知”二字,因为不是诘问的语气,所以后面不必用“谁”、“何”、“多少”等字来推进呼应,而是在第四句用“犹”、“还”、“又”等字呼应。 </p><p class="ql-block">例21、杜牧这首著名的《泊秦淮》:</p><p class="ql-block">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p><p class="ql-block">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p><p class="ql-block">“不知……犹”</p> <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还在对岸的酒店唱着亡国的《玉树后庭花》。 </p><p class="ql-block">一二句描写夜,第三采用“不知”转到人事,第四句用“犹”来递进呼应,显得力道十足,一下子境界得到充分提升。</p> <p class="ql-block">例22、明朝田僧的《题福教寺诗》:</p><p class="ql-block">残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烟笼白塔低。 </p><p class="ql-block">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 </p><p class="ql-block">“不知……还” </p><p class="ql-block">首联写景。尾联的意思是燕子不知道自己是个客人,要南飞的,秋天到了还恋着那个旧巢不肯离去。 </p><p class="ql-block"> 三四的写法也是类似杜牧诗,燕子不知,故还恋旧,也是属于前面做否定的语气,然后再用递进的解释说明来回应,更显强调第三句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种:这种方法与上面稍微不同,是把““不知”二字挪到第四句开头,直接用作诘问语,所以这二字后面一定会有“何”、“谁”、“无”、“几”等类似字词组合为问句或反问句。 </p><p class="ql-block">例23、唐朝李白的《客中作》:</p><p class="ql-block">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p><p class="ql-block">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p><p class="ql-block">“不知、何处”</p> <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管它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p><p class="ql-block">此诗相当出名,手法是前二句描写铺垫,第三句转折,第四句用“不知”点出诗所要表达的主旨情感,并留给读者品味余地。</p> <p class="ql-block">例24、宋邵雍的《天津感事》:</p><p class="ql-block">阳乌西区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 </p><p class="ql-block">四面远山长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p><p class="ql-block">“不知……谁”。 </p><p class="ql-block">敛黛liǎn dài</p><p class="ql-block">阳光偏西,水流向东,时间流逝,秋天来了又去了多少次。四周的远山笼罩在蓝灰色的山青之中,作者不知道自己整天为何而忧愁。 </p><p class="ql-block">这首转折与收结都落在第四句,以”不知“且转且结。</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种:本例方法的第四句开头虽然也是用“不知”二字,但却不是问语,所以其后面不用“谁”、“何”、 “无”、“几”等带疑问的字词。虽然以”不知“否定语气的二字做起头,但实际却是下断定语气的写法。 </p><p class="ql-block">例25、唐朝李商隐的《夕阳楼》:</p><p class="ql-block">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p><p class="ql-block">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p> <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花明柳暗,忧愁绕着天时转。登上了高高城楼,又上高楼。 </p><p class="ql-block">要想问孤飞的鸿雁,你将飞向何方?岂不知自己的身世,同样悠悠茫茫!</p><p class="ql-block">第四句是用不知的语气来肯定孤鸿很难确定何处,翻出一层意,更显情绪无奈。</p> <p class="ql-block">例26、清朝周准的《蝴蝶词》:</p><p class="ql-block">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翩跹粉泽新。 </p><p class="ql-block">多少繁华任意恋,不知只是梦中身。 </p><p class="ql-block">学诗有感: </p><p class="ql-block">蝴蝶,色彩绚丽,五彩斑斓,被誉为“会飞的花朵”。美丽的蝴蝶,飘舞于百花之间,溪畔泉边,点缀这如诗如画的大自然。 </p><p class="ql-block">蝴蝶追逐着花香,在万花从中飞舞。繁华无数,流连忘返。我就如同这蝴蝶一样,留恋人世繁华。但是,好景难长。繁华过后,如同大梦一场。你终究是在庄子的梦里,无须醒来。而我却是在自己的梦里,不愿醒来。 </p><p class="ql-block">前三句都是描写蝴蝶如何,第四句才即转即结,并下断语来表达情感,显得力度十足,不至于虚浮。</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种:此种方法与前面三种比较不一样。其第四句作诘问语,主要是采用“谁”、“几”、“何”、 “无”等字反问,或兼用“知”字放在句首做诘问。 </p><p class="ql-block">例27、李贺的《南园》:</p><p class="ql-block">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p><p class="ql-block">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p> <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锋利的吴钩,去收复那黄河南北割据的关山五十州? </p><p class="ql-block">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能被册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p><p class="ql-block">(若个:谁,那个) </p><p class="ql-block">第四句句首的“若个”即是诘问语,第三句先肯定,第四句则反问,以此加强诗的情绪。</p> <p class="ql-block">例28、唐朝张继的《与贾岛闲游》:</p><p class="ql-block">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 </p><p class="ql-block">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p><p class="ql-block">“草色新、不生尘”,描述了雨雪过后,春意萌发,草籽开始发芽,空气中也弥漫着新鲜的泥土芬芳,更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p> <p class="ql-block">后两句极富深意,“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在这暖风频吹、天朗气清的日子里,城里头乘车骑马的游人络绎不绝,可是又有几人能体验到闲游之乐?</p><p class="ql-block">第三句做肯定描写,第四句用“有几人”来反问,达到题意的加强效果。</p> <p class="ql-block">第十五种:这种方法与前四种刚好相反,第三句先写清楚结果,而第四句开头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点明原因,以此说明第三句为何那样子。这种写法,类似倒装,可以令读者感到作者对第四句的事情更加强调。 </p><p class="ql-block">例29、宋朝俞桂的《溪流》:</p><p class="ql-block">云脚才行又复开,一声隐隐只空雷。 </p><p class="ql-block">家僮忽报溪流涨,知是前村落雨来。 </p><p class="ql-block">第三句的“溪流涨”是结果,已经出现这种情景了,为何呢?第四句说明,原来是前村下大雨了啊。这种前后倒置的写法,避免了句法的单调与流水账,显得曲折幽深。</p> <p class="ql-block">例30、晁冲之的《夜行6》:</p><p class="ql-block">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 </p><p class="ql-block">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渐渐老了,求取功名的欲望已经变得淡薄了;自由自在,独骑瘦马,长途跋涉,日夜赶路。 </p><p class="ql-block">在一个孤独的村庄里,看到有人家通晓达旦亮着灯火,知道这是村里有人家的小孩为求取功名,正在挑灯夜读。</p> <p class="ql-block">第三句是已经看到的眼前情景描写,但为何有这样的场景呢?第四句给出回应,原来是有人家在读书。第三句留下悬念,第四句给出回答,给读者一种:哦,原来如此。这种比较出人意料的感觉,故此种手法,可以使平铺直叙,淡而无味的句子,一下子变得富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第十六法:即七绝前二句与后二句在时间上作今昔的比较。故此前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过去时间的字词,描写过去的景物事情。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现在时间的字词,描写现在的景物与事情,与前两句做对比,然后得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种写法与上次文章所讲的有所不同,主要是前后虽有明显的时间字眼对比,但不以复字作呼应,没有重复的字眼来推波助澜。 </p><p class="ql-block">例31、宋皱浩《仁老寄墨梅》:</p><p class="ql-block">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 </p><p class="ql-block">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 </p><p class="ql-block">霜缣shuāng jiān:意思是白绢。 </p><p class="ql-block">标格:风范,风度。</p> <p class="ql-block">前年被贬谪向新州去的时候,大庾岭上的寒梅正在开花。今天在这雪白的绢帛上观赏梅花的风度,她的姿态神韵仿佛同大庾岭上那几枝迎着风霜斜伸的寒梅毫无二致。这是一首题画诗,先从现实中的梅花下笔,然后引入画中,使人有真实感。 </p><p class="ql-block">第一句用前年,交代当年境况,第二句则对境况进行拓展描写。第三句转为目前今日的境况,第四句对描写今日的场景,与前面进行对比,来做一种强烈的前后画面对比,更显情感冲击。</p> <p class="ql-block">例32、宋朝朱熹的《水口行舟》:</p><p class="ql-block">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 </p><p class="ql-block">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昨天夜里乘坐着一艘小船在江上行驶,因下雨还披了一件蓑衣。满江的风浪不知一夜之后怎么样了,今天早晨试探着卷起孤篷来看一看,青山和绿树仍然还是那样郁郁葱葱。 </p><p class="ql-block">一三句作昨日今日的对比,二四也是进行对应的拓展描写刻画,以造成对比冲突,从而表达一种细腻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法:与上一种方法有类似之处,亦是前二句与后二句作今昔的比较,但只是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目前的时间字词,而前二句则不直接用“昔年”、“去岁”等过去时间字词。但前二句隐含有过去时间的意思,不用字词明面表达,相对隐晦一些。 </p><p class="ql-block">例33、唐朝杜甫的《解闷》:</p><p class="ql-block">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p><p class="ql-block">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p><p class="ql-block">故国、故丘: 犹故乡。句意: 一离开家乡就是十年,每见到秋瓜就想起了家乡。 </p><p class="ql-block">薇蕨wēi jué:指薇和蕨。嫩叶皆可作蔬,为贫苦者所常食。 </p><p class="ql-block">其实,前二句的故字,即表明是讲过去的情景。第三句用今日转为目前。</p> <p class="ql-block">例34、明朝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p><p class="ql-block">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 </p><p class="ql-block">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p><p class="ql-block">感伤世态炎凉的,从少年在东吴城的声色酒场,到如今的白发与共被同眠,联结着几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随着时光的流逝,青春岁月与少年得意之时已一去不返。 </p><p class="ql-block">少年即过去,白发即如今,前后两厢的场景描写,作时光轮转的强烈感官触动,故此中间跨度造成一种弯弓射箭之感,情感张力十足。</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法:其实这一方法与上面第二法差不多,只是在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来转,前二句也不用明显的时间字眼。前二句写眼前景物,第三句强调某种特殊事物,第四句以此种事物来对比过去,而产生一种时空沧桑或时光流逝。 </p><p class="ql-block">例35、唐李白《苏台怀古》:</p><p class="ql-block">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p><p class="ql-block">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p> <p class="ql-block">例36、明朝王廷相的《芜城歌》:</p><p class="ql-block">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 </p><p class="ql-block">只今唯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p><p class="ql-block">不要再去隋宫询问六朝的事情,因为那些辉煌的王朝已经消散得无影无踪。只有湖边的柳树依然存在,它们仍然在春风中舞动着它们那挺拔的腰身,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韧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与李白的手法完全相同,这种写法的结构脉络比较特殊,但掌握好后,可很容易制造一种时空变幻的沧桑情感。</p> <p class="ql-block">第十九法:这一法与前面三种皆不同,主要是以第三句后三字放置“如相问”的问答式提问,但其所问何事,不直接回答说明,而是第四句采用情景描写,相对隐晦表明回答意味。 </p><p class="ql-block">例37、唐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p><p class="ql-block">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p><p class="ql-block">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p> <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秋冬时节的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天亮的时候送别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p><p class="ql-block">到了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p><p class="ql-block">前两句描写在干什么,第三句用“如相问”一转,第四句冰心玉壶作回答。不从正面回答,以景物表达情感。</p> <p class="ql-block">例38、明朝杨慎的《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p><p class="ql-block">七十从戎鬓已斑,劳君相送出滇关。 </p><p class="ql-block">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p><p class="ql-block">前三句手法与王昌龄的一样,第四句则不是以景物侧面回答,而是直接回答。</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法:此法是第三句采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词转接,在这些字词后面再以“何”、“谁”等字来回应,用以阐明所问之事为何,然后第四句则作相对应的回答。这种结构的联络,气脉比较顺畅,有一气呵成感。 </p><p class="ql-block">例39、唐朝高适的《塞上闻笛》:</p><p class="ql-block">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p><p class="ql-block">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p> <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p><p class="ql-block">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p><p class="ql-block">第三句问梅花落在何处,第四句回应。</p> <p class="ql-block">例40、明朝汪本的《舟中有成》:</p><p class="ql-block">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 </p><p class="ql-block">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p><p class="ql-block">一位远离家乡的诗人,他乘坐船只在水上漂泊。他望着南方的故乡,但远远地看不到尽头。水面上的云层深厚,太阳也斜斜地西下。诗人想要问一问人生的真谛,他试着去感受风吹过杨树花的地方,以寻找答案。 </p><p class="ql-block">第三句是问浮生像什么?第四句回答在风吹来的地方看看那杨花,杨花就是我的浮生。</p> <p class="ql-block">各位会员朋友们,今天的讲课到此结束,下一讲是《绝诗转合句的巧妙用词(七) 》,咱们下个月同一时间再见!谢谢您的聆听![玫瑰][啤酒][抱拳]</p> <p class="ql-block">【三千孤兒入蒙古故事】阅后抒懷《第二篇章》</p><p class="ql-block">客家游子譚錫華2025年7月6日書</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六十五年前周恩来总理,妇联主席康克清,内蒙古领导乌兰夫,吉雅泰同心协力展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上海孤儿大营救行動!此行動【流芳百世!光耀千秋】</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上海与塞北蒙古三千多公里的生命接力</p><p class="ql-block">草原母親“额吉”以实際行動诠绎了超越血缘,跨越半个中國,超越民族的人间大愛,含辛茹苦抚养江南三千上海孤儿!</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草原母親徒步百里外迎接来自上海的孤儿,卖掉手饰,卖掉馬匹,换来奶粉,喂养瘦骨如柴家里抱养的【上海孤儿】。</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草原母親19岁的都贵玛,自已没有结婚,却抱养了28个【國家孩子】。而且创造了无一个孩儿病残和夭折的人间奇迹,2019年她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國【人民楷模】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草原母親张凤仙与丈夫道尔吉抱养了六个孩子,一次孩子发高烧,她迎着风雪骑马穿越狼嚎的草原去看病,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孩子凍疆的手脚。</p><p class="ql-block">现在六个孩子有两个当兵的,两个上大学,两个当地当干部。</p><p class="ql-block">蒙古没有给父母立碑的风裕,张凤仙夫妻去世后,被她抱养的六个【国家孩子】为父母立碑感恩养育之情!</p><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半个多世纪来三千上海孤兒克服水土,风裕,语言,文化的差异,早己融入北國【蒙古包“额吉”母親的懷抱】。</p><p class="ql-block">养父母生前根夲不敢多提寻根问祖的事,怕伤害养父母含辛茹苦抚养自已長大的一片热心!</p><p class="ql-block">《七》</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16日,上海【國家孩子團圆行】活動现场,68岁的杜新华与88岁的母親周玉明在现场團圆拥抱时,感動得所有在场的人民热泪溢眶。</p><p class="ql-block">在历史長河中,中國这片廣袤的土地上曾经发生多次重大地震,雪灾,洪灾,在中國共產党领導下全國人民團结一致克服困难,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感天動地的故事流芳百世。</p><p class="ql-block">《八》【“國家孩子”上海孤兒】</p><p class="ql-block">少小离家伤离别,鄉音已改未能返。</p><p class="ql-block">日落不知何处去,鬓毛如霜泪满巾。</p><p class="ql-block">天灾人祸伤离别,六十春秋话当年。</p><p class="ql-block">国泰民安慶團圆,子孙萬代颂党恩。</p><p class="ql-block">《九》</p><p class="ql-block">离别自古催人泪,当年粮荒更断魂。</p><p class="ql-block">三千里路雲和月,上海蒙古一线牵。</p><p class="ql-block">莫等闲,白了头,寻宗问祖挂心中。</p><p class="ql-block">華夏辉煌歌盛世,神州锦繡慶丰年。</p><p class="ql-block">《十》</p><p class="ql-block">华夏大地歌盛世,民族團結谱华章。</p><p class="ql-block">共同富裕中國梦,举國欢腾艷阳天。</p><p class="ql-block">歌盛世,艷阳天,锦繡山河舞翩躚。</p><p class="ql-block">中華儿女多壮志,敢告日月换新天。</p> <p class="ql-block">[陇上雨人老师文]</p><p class="ql-block">感谢广东省岭南诗社主编杜伟明先生对青少年诗词爱好者的提携关爱,推荐我校“清韵诗社”学生诗词习作,见刊于省诗刊《岭南风》2025年第2期。正如“按”中所言:“当00后开始用旧诗体写新故事,中华诗词的星空必将增添属于这个时代的璀璨星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