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到了山西定襄县,有两位名人故居是一定要打卡看一看的。那就是新中国开国元帅徐向前故居,和民国时代人称山西王的阎锡山故居。两人同为定襄县人,故居相聚也不远,仅几公里,可谓同乡。</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徐向前元帅故居</b></p><p class="ql-block">徐帅故居十分简朴,典型的普通乡村农户庭院。徐帅父亲是一位乡村私塾先生,家境一般。1901年出生的徐帅在1919年考入太原一所师范学校,1921年毕业后回家乡做了一名新式教育的小学教员,1924年报考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批黄埔学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革命,于1955年授元帅衔。</p><p class="ql-block">故居内的陈设比较简单,内容大多是以图片方式讲述徐帅的革命一生。</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故居街边这家饭馆的对子最霸气,生意一定不错!</p><p class="ql-block">昔迎蒋介石五盔四盘,</p><p class="ql-block">曾待冯玉祥四菜一汤。</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阎锡山故居</b></p><p class="ql-block">这座故居是在其祖宅基础之上逐步扩建而成的。阎锡山早年发迹之后,于1913年开始对祖宅进行大规模扩建,直到1937年基本完工,历时24年。整个故居融合了北方传统民居与西洋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堂皇,内含近三十座院落,八百余间房屋,<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研究民国时期建筑和历史的重要实物。</span>如今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这块故居匾额“文沱草庐”是阎锡山题写的。</p><p class="ql-block">“文”指东面的文山,“沱”指西边的滹沱河,阎锡山以“草庐”对自家宅院谦称。整个院落坐东向西,背靠文山,面朝沱水。</p> <p class="ql-block">影背后的第一座宅院建筑景观。</p> <p class="ql-block">宅院中有几乎所有厅堂立柱上都有对联,这些对联多是由阎锡山亲手所书,其书法功底还是很深厚的。</p> <p class="ql-block">1911年被封为都督时建的都督府。</p> <p class="ql-block">袁世凯称帝时封他为“一等侯爵”,为此他修建这座小巧玲珑的四角小楼,取名“得一楼”。在这里接待过蒋介石,也接待过冯玉祥。算得上阎府中的一座名楼。</p> <p class="ql-block">上将军府</p> <p class="ql-block">君子养源厅,典型西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孙文和杨度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阎氏二叔宅邸(阎锡山的叔父)。</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故居实在太大,只能是走马观花就此止步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晋中榆次老城</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城隍庙</b></p><p class="ql-block">来到晋中榆次老城,看到的第一个景点是城隍庙,惊喜地发现它又是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感叹山西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真是无处不在!(此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山门</p> <p class="ql-block">榆次城隍庙建筑群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但城隍庙的历史可追溯至更早的唐代。</p><p class="ql-block">唐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李渊为表彰榆次县令贾珉守城有功,敕建城隍庙,这是目前可考的城隍庙最早记载。历经宋辽金三代的修缮扩建,至元代形成了"正殿五间,东西廊庑各九间"的规模。</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榆次城隍庙得以按照"王"级规格重修,现存的山门、玄鉴楼、乐楼、东西厢房、正殿、寝宫等建筑,基本保留了明代官式建筑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玄鉴楼是进入城隍庙所见的第一座建筑,一座精美而壮观的建筑!它在1999年被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基金会评为“全球最精美100处古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玄鉴楼和城隍庙山门距离比较近,正面不能看见全貌。在此借用三张来自网络的图片展示(自此图起三张)。</p> <p class="ql-block">玄鉴楼始建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是榆次城隍庙建筑群的核心构成。榆次作为晋商重镇,耗费十年时间建成这座标志性建筑,后经清代多次修缮,形成现存格局。</p> <p class="ql-block">在山门与玄鉴楼之间狭窄的空间里,建筑的飞檐交错,斗拱叠叠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玄鉴楼后背高悬的“神听和平”牌匾之下为大戏台。中间可见过道的妙用,在于演戏时搭上木板即作戏台,撤掉后就为过道。</p> <p class="ql-block">显佑殿是城隍庙的正殿,元代建筑遗构,供奉是城隍庙的主神——城隍爷。</p> <p class="ql-block">显佑殿遗存的石碑,记录了显佑殿的修缮变迁历史。</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端坐于神台之上的是城隍爷,即北宋丞相寇准。塑像威严庄重,身着华丽服饰,头戴冠冕。这也是第一次见拜寇准为神的庙宇。</p> <p class="ql-block">胁侍、判官和牛头马面分立两旁。</p> <p class="ql-block">走出城隍庙后的榆次老城街景。虽是夏季之初,那也是赤日炎炎当头照,其热无比,街上游客寥寥。</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老城街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榆次县衙门府</b></p><p class="ql-block">榆次县衙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遗存,以明洪武三年重建后的格局为基础,清代又多次修缮,沿用至民国,历时近千年。</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庙</b></p><p class="ql-block">榆次文庙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金、元、明、清以及民国年间屡有修葺和扩建。</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石牌坊</b></p> <p class="ql-block">本篇到此结束,谢谢观赏!</p><p class="ql-block">End</p><p class="ql-block">拍摄于2025年6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