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埃及文明大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优秀的文明之一。其经久不衰的文明遗产,以丰富的成就为标志。</p><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埃及的历史一直与人类文明更广泛的叙事交织在一起。宏伟的金字塔与神庙,还有令世人印象深刻的陵墓,都是埃及人在各个领域变革创新的明证。</p><p class="ql-block">丰富多彩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的藏品代表了埃及文明的诸多方面。展品包括奥赛里斯、伊西斯、荷鲁斯、普塔等埃及著名神灵的画像。此外,还展示了来自不同朝代、各位法老的宝物。展览还突出了官员、祭司等社会上层人物的塑像。这些名贵的文物,让观展者得以一窥古埃及文明的灿烂。</p> <p class="ql-block">序言</p><p class="ql-block">“法老的国度”以创世神话为起点,聚焦古埃及文明的地标——神庙与金字塔,探寻古埃及文明的底色,追溯文明的轨迹。当秩序诞生、王权始兴时,法老时代的历史叙事由此展开,奠定了此后数千年的灵魂基调。而在历史舞台的最后一幕中,古埃及文明汇入地中海更广阔的世界,在与其他文明的融合中得到永存。这是一场横跨三千年的文明之旅,展现古埃及的宇宙观、神圣王权、贵族群体、工匠技艺、文人生活、信仰世界与墓葬习俗等,涵盖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解开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众神初生 秩序旦始</span></p><p class="ql-block">“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穿过千里沙漠,注入地中海,是古代最发达的高速通道。它定期泛滥,带来肥沃的黑土地,孕育了人类的早期文明。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每年尼罗河泛滥又退去,这种对立统一、循环往复的自然节律,促生了秩序与混乱对立共生的宇宙观,贯穿古埃及文明的始终。为战胜混乱带来的恐惧,古埃及人将对大自然的认知演绎为上千个神祇的形象,通过供奉众神维护宇宙秩序。这种根植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宇宙观使得古埃及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归属感与文化凝聚力,推动了王权的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画有船、动物和鸟类的陶罐↑</p><p class="ql-block"> 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一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王陵出土的器皿显示,国王从这时开始使用某些特定的装饰主题来彰显王权。这只陶罐上出现的王室狩猎和船只航行图案一直被古埃及人使用到了法老文明的末期。</p> <p class="ql-block">复活的奥赛里斯像↑</p><p class="ql-block"> 片麻岩、金、银金矿、颜料</p><p class="ql-block"> 第26王朝(公元前664一前525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尊雕像相当罕见地表现了冥界之主复活的一幕。奥赛里斯俯卧在制作木乃伊用的石床上,手臂僵直地放在身体两侧,头部抬起,直视前方,显示了他从死亡中重生的神秘能力。</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头像↑</p><p class="ql-block"> 木、灰泥、玻璃、金、颜料</p><p class="ql-block"> 第26王朝(公元前664一前525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秩序典章 王权王道</span></p><p class="ql-block">神人关系和谐、王权与神权结合,是古埃及人信仰世界的突出特点。神创造世界及其秩序,人以维持秩序的方式对神表示感激,而国王是维护秩序的核心。在古埃及辞书的分类中,神、人、死者分属天界、地界、冥界,而国王同时属于三界:他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又是人间的法官,还是死者的保护人。他们相信国王决定着国家兴衰,维护着社会和自然界的秩序。这种特殊关系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古王国和中王国(公元前2686-前1650年)是古埃及文明的金字塔时代,国王是秩序与完美的化身,追求永恒来世的金字塔工程造就了高度发达的管理体系和稳定的等级社会。经过第一中间期的混乱,中王国时期的国王以重建秩序为己任,文化领域进入繁荣的古典时代。新王国(公元前1550-前1069年)是古埃及历史的重要转型期,经历了发展帝国、宗教改革、文化复兴三个阶段,宏伟的神庙是这一时期的文化符号,国王被尊称为法老,他们在神庙和大型纪念物上记载战功、塑造巨像。</p> <p class="ql-block">带有赛门凯特王名的石碑↑</p><p class="ql-block"> 片岩</p><p class="ql-block"> 第1王朝(约公元前3000一前2890年)</p><p class="ql-block"> 阿拜多斯出土</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石碑出土于赛门凯特陵墓东侧,是陵墓入口处的一对石碑之一。碑上刻有赛门凯特的荷鲁斯名,意为“神的同伴”或“体贴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p><p class="ql-block"> 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 第12王明(公元的1985一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 1901至1905年间于卡纳克出土</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卡纳克神庙出土了七尊雕刻风格和身体特征相仿的雕像,其中两刻有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王名,这批雕像因此被认为都属于这位国王</p><p class="ql-block">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统治埃及长达四十五年,期间曾与其父亲努塞尔三世换治二十年,埃及在他们的统治下进入了中王国的“黄金时代”,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有了显著的发展。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在位期间大力开垦法雍绿演,开展大规模的采矿活动,探索远距离的商贸路线,使商业远征队的足迹遍布上下坝及和周边沙漠,这也为这一时期的建筑营造和雕像制作提供了充足的珍贵石材。</p><p class="ql-block">这尊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雕像为典型的中王国国王雕像风格:他被刻画为一名表情严肃而略带忧虑的中年人,以凸显在治国上的殚精竭虑。</p> <p class="ql-block">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神像↑</p><p class="ql-block"> 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 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 埃尔-谢赫·阿巴达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制造了许多雕像以彰显权力和威严,并挪用大量中王国和新王国早期的国王与神雕像,以此增强自己与先王和诸神间的联系。这件雕像最初描绘的是一位神,但身份难以确定,因其特征已被覆盖。拉美西斯二世在世时通过许多方式将自己神化,例如在阿布辛贝神庙中,国王的神化形象就与拉-荷拉克提、阿蒙-拉和普塔三位神明一起接受崇拜和供奉。</p> <p class="ql-block">戴有假胡须的国王像↑</p><p class="ql-block"> 石英岩</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索哈杰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的雕刻艺术趋于成熟,相较以往端庄、威严、呆板的国王雕像,这时的雕像更突出优雅、柔和、精致的风格,虽然依旧遵循许多古典的准则,但表现较为自由。</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妻舍普恩威瑞特二世像↑</p><p class="ql-block"> 花岗闪长岩 </p><p class="ql-block"> 第25王朝(公元前747-前656年)</p><p class="ql-block"> 卡纳克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阿蒙神妻”是阿蒙神的最高女祭司的头衔,她们的形象通常戴有阿蒙神的双羽冠和秃鹫或眼镜蛇组成的王冠。这一女性神职最早出现在新王国时期,当时的阿蒙祭司集团愈发强大,国王因而设置了阿蒙神妻这一职位并任命王室女性担任,神妻也掌握着神庙中的一部分财权和人事任免权,这个职位的存在暗示着王室与祭司集团之间的权力博弈。</p> <p class="ql-block">带有王名圈的奠基砖(左)</p><p class="ql-block"> 砂岩</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带有王名圈的奠基砖(右)</p><p class="ql-block">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仪式生活 等级社会</span></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自然界的变幻莫测,他们试图用神话去解释自然万物的变化,用各类仪式、魔法和巫术与神明沟通,以达到趋吉避祸的目的。这些仪式往往配合着自然的节律和星象的变化。从供奉诸神到祭祀祖先,从国王加冕到亡者下葬,古埃及人活在仪式的世界里,以这种方式化无常为恒常。</p><p class="ql-block">通过对仪式的解读,一个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形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贵族精英阶层在各种仪式中扮演的角色最大程度地彰显着他们的社会地位,我们了解最多的也是这部分人的生活。今天所见的古埃及贵族雕像,多用于墓主死后的供奉仪式,因此也和国王雕像一样具有程式化、标准化的特点。除此之外,雕像也是古埃及精英阶层身份的表达,上面通常刻有人名、头衔和祈祷文,确保墓主在现世和来世都获得“永生”。</p> <p class="ql-block">卡埃姆赫塞特及妻儿彩绘雕像↑</p><p class="ql-block"> 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 第6王朝(公元前2345一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墓主人及其家人的雕像在古王国时期贵族阶层的墓葬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意味着家庭成员在来世依旧能够温馨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卡埃姆赫塞特与妻儿的彩绘石灰石组雕表现出了古王国时期此类雕像的关键特征:夫妻二人并肩而坐,身居高位的丈夫头戴精致的假发,正襟危坐,妻子则亲昵地用右臂揽住丈夫,表示对一家之主的支持和守护。他们的儿子立于父母之间,身高仅到父母的小腿,赤裸全身,吸吮食指,留有短发,体现出古埃及儿童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同时,雕像体现出古埃及人对于不同性别的刻画:丈夫和儿子的肤色为红褐色,因为男性往往在户外劳作,晒得较黑;女性则应久居深宅、肤色白皙。肤色是男女不同社会角色的体现。这也是古埃及艺术的特点之一:用象征性的图像语言来传达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含义。</p> <p class="ql-block">怀抱阿蒙神龛的玛胡赫跪像↑</p><p class="ql-block"> 片岩</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祭司拉美斯的跪姿抱碑像↑</p><p class="ql-block">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苏伊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古埃及贵族墓碑的经典形制形成于中王国时期,为圆顶长方形石碑,通常立于墓前或祠堂内。新王国开始,在这一经典形制之外又出现了新的碑刻类型,墓主跪姿抱碑像正是其中一种。</p><p class="ql-block">祭司拉美斯身穿豹皮长袍,呈现跪姿,手中抱有一块石碑,石碑顶部为日轮和太阳船的图案,下半部分为太阳神颂歌。</p> <p class="ql-block">普塔大祭司夫妻像↑</p><p class="ql-block"> 花岗岩</p><p class="ql-block"> 第22王朝(公元前945一前715年)</p><p class="ql-block"> 马特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雕像属于第22王朝的普塔大祭司谢苏-奈费尔图姆及其妻子。与其他重要的神一样,普塔在孟菲斯的神庙中拥有自己的祭司团体,而普塔大祭司的职务会被一些祭司家庭垄断。普塔大祭司被称为维尔-凯瑞普-海姆,即“工匠的伟大首领”,这一职务一直延续到托勒密埃及时期。</p> <p class="ql-block">舍本索普度特坐像↑</p><p class="ql-block"> 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 第22王朝(公元前945一前715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雕像的主人舍本索普度特是阿蒙第一祭司和赫拉克利奥波利斯的将军尼姆洛特之女,也是国王奥索尔孔二世的孙女。她头戴宽大的假发,左手持莲花,双足赤裸,四肢外侧刻有神灵。雕像上可见奥索尔孔二世的王名圈。</p> <p class="ql-block">绘有国王和王后形象的石片↑</p><p class="ql-block"> 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石灰岩片上用红色颜料描绘了战车上的国王和王后形象,画面中的战车由战马拉动,空中还有箭矢飞来。新王国时期是古埃及的帝国时代,埃及人驱逐了喜克索斯人,得到了后者的马拉战车并加以改进。埃及军队一跃成为统治近东的强力部队,他们驾驶战车征服南方和近东地区的邻国。国王用雕刻、绘画和铭文等方式夸耀战功,乘战车征服敌人的画面在这一时期流行,用以彰显武力和战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斯文斯道 文人雅士</span></p><p class="ql-block">“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描绘和建构客观世界的一种尝试,赋予这些图画以超越词汇表达能力的含义,也是古埃及人特殊思维方式的体现。“圣书体象形文字”通常出现在神庙墙壁、纪念物上,与壁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不仅能解释和说明这些画面,同时还补充了画面所表达的含义,成为有着象征意义的符号。古埃及文字的符号大多取材于本土的动植物,因此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智慧之神图特被认为是象形文字的发明者,也是书吏们的保护神。在古埃及,要想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出仕为官是一条必经之路,其中最基层的职位是书吏。书吏负责书写、记录和计算,通过在这些微小工作中体现自己的文字才能,而一步步走上政府管理职位。书吏们使用的字体一般为僧侣体或世俗体,即草书体的象形文字。</p> <p class="ql-block">阿蒙牛群计数书吏塞提的尖顶石碑↑</p><p class="ql-block">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 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向图特摩斯三世献礼石碑↑</p><p class="ql-block"> 黑花岗岩</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谢赫村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是古埃及第18王朝的第五位国王,“图特摩斯”意为“图特所生”。图特摩斯三世幼年继位,由作为其姑母和继母的哈特谢普苏特担任摄政,后者在图特摩斯三世在位的第七年前后加冕为女王,与图特摩斯三世共治。</p><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在青少年时期就学习了射箭、马术、徒手格斗等技能,成年后逐渐展露出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哈特谢普苏特死后,图特摩斯三世重新掌权。他一生征战于西亚地区,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并将战功刻在卡纳克的阿蒙神庙中,这些记载也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古埃及军事行动记录。</p> <p class="ql-block">狒狒形图特像↑</p><p class="ql-block"> 砂岩</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图特是古埃及掌管月亮、医学和智慧的神,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形象,一为朱鹭,一为狒狒,图特被认为是众神的书吏,负责记录账目和各类文书,还被视作神庙里“生命之屋”的主人,管理重要的藏书和档案。图特还掌握强大的魔法和秘传的知识,在古埃及的神话里常常扮演调解者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包金朱鹭像↑</p><p class="ql-block"> 青铜、金、木</p><p class="ql-block">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类朱鹭像一般用于放置朱鹭的木乃伊。在下埃及的孟菲斯地区,神庙附近的水域饲养着大批朱鹭,它们活着时是图特在人间的化身,死后则被制成木乃伊放入朱鹭雕像或带盖陶罐。朝圣者会购买与自己信仰的神明相关的神圣动物木乃伊,供奉在神庙的祭坛上,用于探问神谕、祈求保护或虔诚还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交融再造 埃及与地中海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地中海地区的古代文明经历了多元起源、在冲突和交融中从分散到整合的发展历程。铁器时代世界帝国的出现,使得地中海地区在经济和文化领域都进入了一个世界体系,伴随着货币的出现和广泛使用,青铜时代晚期中断的贸易网络重新恢复。波斯、亚历山大和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发展,使原来独立发展的文明地区渐趋一体化,加速了文明交融和传统再造的过程。古埃及文明最终由尼罗河汇入地中海边更广阔的世界,在与其他文明的融合中得到永存,滋养着后世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舍尚克二世与阿蒙神像↑</p><p class="ql-block"> 花岗岩</p><p class="ql-block"> 第22王朝(公元前945一前715年)</p><p class="ql-block"> 马特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这件雕像中,国王手捧阿蒙神像,以展示其对神的虔敬,这是后期埃及出现的一种雕像形式。在更早的时期,神的形象通常位于国王形象两侧,二者大小相近,但到了新王国后期,开始出现国王和官员怀抱神像或神龛的雕像。国王形象大于神,尽管其位置在神的后方,依然表达了对神的虔诚,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感”却增强了。</p> <p class="ql-block">伊奥尼特女神坐像↑</p><p class="ql-block"> 石</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卢克索阿蒙荷太普三世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 卢克索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雕像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于卢克索的阿蒙荷太普三世神庙的庭院中,是考古学家发现的首个伊奥尼特女神雕像。伊奥尼特是底比斯的一位地方神,在新王国时期被纳入卡纳克当地的九神组。</p> <p class="ql-block">当希腊罗马文明遇到埃及文明,他们对后者的本土神祇进行对号入座式地辨认,继而进行选择,并把其中一些神与自己的神融合到一起,打造出了一批新神。在宗教融合的进程中,伊西斯综合了埃及本土和地中海各地众神的职司,被赋予创世神、救世主、家庭保护神等特质,最终成为古希腊罗马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普世女神。</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怀抱荷鲁斯像↑</p><p class="ql-block"> 青铜 </p><p class="ql-block">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 萨卡拉出土</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伊西斯怀抱荷鲁斯的主题在后期埃及时期盛行,并延续至希腊罗马时期,可能是基督教中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子这一主题的灵感来源。这一时期,伊西斯不断吸纳古埃及其他女神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头饰的融合,如两侧牛角与太阳圆盘的造型来自哈托尔女神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斯芬克斯像↑</p><p class="ql-block">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永恒回归 来世信仰</span></p><p class="ql-block">以来世信仰为核心的宗教体系,是古埃及早期国家形成时期创造出来的高级文化的主要内容,这种高级文化是当时社会精英综合各种地方传统打造而成的,是统治手段的核心部分。在埃及,高级文化与国家产生同步,确定了此后三千年古埃及文明的灵魂基调。对永恒来世的追求塑造了古埃及文明的灵魂,其墓葬文化在早期文明中独具特色。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有三种表述形式,一为世界上最早的墓葬文学,自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人就有了来世信仰的经典表述-《金字塔铭文》,到中王国时期发展为《石棺铭文》,至新王国时期则有大众版的《亡灵书》和王室专用的《密室之书》的分流;二为上述内容的建筑、图像表达,即神庙、墓室的浮雕、铭文、绘画;三为围绕这些主题的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p> <p class="ql-block">金字塔形碑↑</p><p class="ql-block">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金字塔锥最初是金字塔的塔尖石或方尖碑的顶石,与神话中的原始山丘“奔奔石”相关,属于王室纪念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王国时期,国王们将陵寝隐藏进底比斯西岸的群之中(即帝王谷),以自然起伏的山丘作为陵墓在地表上的“金字塔”纪念碑。金字塔锥则经历自上而下的变化,成为非王室的私人墓葬三层结构中的地上部分,也被一些学者称作金字塔型碑。</p> <p class="ql-block">观后感:壮丽的尼罗河流经千里沙漠,汇入地中海。在她滋养的广袤黑土地上,古埃及文明萌发壮大,成为地中海文明圈的中心和人类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古埃及,总与“震撼”和“神秘”相连,在这里,诞生了最早的文字、城市和国家,建立了古代最发达的来世信仰体系,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成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