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营古城:时光深处的塞外秘钥

雨后彩虹

<p class="ql-block">昵称:雨后彩虹</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10282</p> <p class="ql-block">  “端午”假期阿拉善之行第四站,定远营古城。定远营古城是一处充满魅力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古老的城墙和城门,还融合了现代的气息。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定远营古城位于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城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古城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是清朝时期镇守西北边疆的军事、经济、通讯要塞,历经300多年的风雨沧桑。</p> <p class="ql-block">  定远营古城,整座城坐北朝南,城的南北横着两座长长的丘陵,如同两条巨龙静卧在贺兰山脚下,定远城宛如一颗闪光的明珠镶嵌在其间,人称“二龙戏珠”。 城门外有瓮城、城楼、关帝庙和商业街,繁华程度可见一斑。定远营古城不仅是阿拉善历史的缩影,更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这座因“控扼蒙古各部落往来道路”而建的城塞,依山就势形成“卧虎城”的独特格局,北城墙甚至延伸至山腰,四角城楼与瓮城结构彰显着冷兵器时代的防御智慧。其城墙用灰白色粘土石杵夯筑,城墙周长1.7千米,墙体夯筑,基宽9米,顶宽3米,顶部为青砖铺砌,设女墙和垛口。设有东门和南门,均为青砖砌筑拱形门,上有砖木结构的歇山重檐门楼建筑。南门楼通高20米,外侧门额上方有石刻楷书“定远营”字样,外设瓮城,建有财神庙;东门外侧门额上方书“百胜门”,内侧书“常胜门”,与城的东北角向东南依山势伸出的牛尾状墙体相呼应,形成犄角之势。城的四角有圆形夯筑角台,其上建有重檐角楼。</p> <p class="ql-block">  定远营古城,这座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的军事重地,终于在清雍正八年(1730年)完工。它因军事镇守而得名。雍正九年(1731年)清政府为了表彰阿拉善和硕特旗札萨克多罗郡王阿宝赏赐的驻居之地,随即按郡王等级在定远营城营建王府,统称“阿拉善亲王府”,也叫“王爷府”,又称“和硕特亲王府”。</p> <p class="ql-block">  亲王府,为阿拉善历代旗王的官署和居住地,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王府建筑群依据《大清全典》典章制度建设,由若干个明清建筑风格的四合院组成,分为中路衙署区、东路新官邸区和老官邸区等,内有迎恩堂、后罩书房等建筑。王府东花园依山势而建,有绣楼、马王庙、观景台、娘娘庙、长亭、怡心亭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定远营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其政治属性上。清廷将整座城池赐予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二代首领阿宝,开启了这座军事堡垒的王府化进程。王府建筑分左中右三路,中轴对称的布局中,面阔五间的迎恩堂虽为郡王级建筑,却因第三代旗主罗卜藏多尔济平定准噶尔后晋封世袭罔替亲王,暗含着边疆与中央政治互动的微妙密码。这种“军事要塞-王府驻地”的双重身份,使定远营既承担着“西接平羌,遥通哈密、巴里坤等处;东接威镇,远连三受降城”的战略功能,又成为漠南蒙古与清廷政治联姻的物质载体。</p> <p class="ql-block">  清朝时期,阿拉善王爷仿照北京的颐和园和定远营兴建了王府和寺庙,又仿照北京的四合院修建了住宅,被誉为“塞外小北京”。每一砖一瓦,都透露出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交融。定远营,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1952年11月经中央批准改为“巴彦浩特镇”。 意为“富饶之城”。</p> <p class="ql-block">  定远营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王府、延福奇(王爷庙)、传统四合院民居、古城墙、城门遗存及城内历史街区,历史文化遗存、遗迹等。定远营古城历经九代十王的营造,由延福寺、王爷府等一系列建筑构成,古城不仅因其建筑风格和布局与北京相似而被称为“塞外小北京”,更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而闻名。城内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官式建筑,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严格等级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和硕特民族的民情、民俗、礼仪、伦理等不同文化。</p> <p class="ql-block">  王府占地广阔,四合院式布局展现了蒙古和汉族的建筑艺术。西院保存着府门、大殿及东西配殿,而东院则是王爷眷属的住所。令人瞩目的是,东北部还保留着一栋民国时期的中西合璧式房屋。</p> <p class="ql-block">  往右驶去,一对麒麟映入眼帘,再前行便是延福寺的门。寺内彩旗飘扬,喇嘛们如红云般流动,小狮大狮造型的装饰随处可见,生机勃勃。天王壁画、兽脚鼎、游人绕殿转筒,烟雾缭绕,僧人诵经,一切都显得那么神秘而迷人。</p> <p class="ql-block">  延福寺则是阿拉善地区最古老的寺院,阿宝之子罗布桑多尔吉袭位后,在王府西侧建家庙,清乾隆八年( 1743年 )建成,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 ),清帝赐名为“延福寺”,并赐用满、藏、蒙、汉四种文字书写的俗称王爷庙。藏汉融合的琉璃建筑在阳光下金碧辉煌,转经筒旁拍背影超有氛围感。</p> <p class="ql-block">  延福寺整个建筑布局整齐结构玲珑工艺精巧,形式多样,建有大经堂、菩萨殿、四大天王殿、转经楼、 钟鼓楼、如来殿、阿拉善神殿、药师殿、密宗殿等大小殿堂十多座,内有大经堂、菩萨殿等多座殿楼,共计282间,占地面积达6700多平方米。这些建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以藏汉结合式的大经堂为典范,可谓是多民族建筑文化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延绵的城墙如巨龙盘踞,垛口与敌楼勾勒出雄浑的剪影。墙体采用"三合土"夯筑工艺,外层包砌特制城砖,每块砖面仍清晰可见"定远卫造"的铭文。西北角的瓮城保存最为完整,双层城门设计彰显古代军事智慧。</p> <p class="ql-block">  斑驳的城墙与残存的石阶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定远营将军府建于乾隆年间,作为清王朝控制漠南蒙古的战略据点,兼具军事防御与行政管理功能。其建筑融合了中原城防结构与蒙古地域特色,方形城墙四角曾设有角楼,中央将军府衙署采用抬梁式木构架,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p> <p class="ql-block">  登上最高处的烽火台,整座古城尽收眼底。城墙内外形成鲜明对比:一侧是飞檐斗拱的仿古街区,另一侧则是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夕阳为城墙镀上金边时,归巢的燕群掠过垛口,让人顿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  遗址现存南门瓮城残垣与部分府衙地基,青砖砌筑的城墙厚达2米,可见当年的防御强度。残存的石雕柱础与琉璃瓦片暗示着昔日建筑的精致程度。站在遗址高处,仍能清晰辨认出护城河轮廓与城内功能分区布局。</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定远营古城展现出别样的魅力。街道两旁的传统建筑被灯光点亮,飞檐翘角在光影中更显精致。红色灯笼和彩旗高挂,为这条古街增添了节日般的喜庆氛围。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仿佛将时光拉回到数百年前的繁华盛景。远处的大型牌坊或城门成为焦点,其上的灯笼装饰让整体更加庄重而典雅。</p> <p class="ql-block">  古城在灯光映衬下更显庄重。“格格驾到”实景演出以城门为背景,演员身着华美旗装,伴随宫廷乐声缓步登场,通过仪仗、歌舞等环节再现格格出巡的盛大场面。观众可近距离观察服饰细节,如刺绣云肩、鎏金头饰等,感受清代宫廷美学。观众可能被邀请参与“献礼”“对诗”等环节,或跟随队伍巡游古城街道。这种设计巧妙结合定远营的建筑布局,让历史场景与现实空间自然衔接。侧面展现满蒙文化交融的边疆治理智慧。演出尾声的集体舞蹈,则以现代编舞手法重新诠释传统萨满元素,形成古今对话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便能看到一片灯火辉煌的古建筑群。高耸的塔状结构是这里的标志性景观,金黄色的光芒在夜空中熠熠生辉。相连的建筑群布局巧妙,屋顶覆盖传统瓦片,飞檐翘角细节考究。柔和的灯光勾勒出建筑轮廓,营造出宁静而神秘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走进古街深处,这里不仅有灯火辉煌的美景,还充满了生活气息。漫步定远营古商业街,青石板路两侧的晋商风格建筑保留着传统市井风貌。老茶庄飘出茯茶香,与炭火烤馕的焦香交织。票号旧址内陈列的驼队商货复原场景,再现当年"驼铃响,商贾忙"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  银匠铺里老师傅錾刻蒙古族头饰的叮当声,与现代支付提示音奇妙交融。非遗集市上皮画艺人用骆驼膝骨作画,地毯匠人演示"盘金绣"技艺,吸引游客驻足。暮色中登上瓮城远眺,夕阳为商铺勾出金边,酒肆飘出的手抓羊肉香与马奶酒醇香缠绕。</p> <p class="ql-block">  华灯初上时,红灯笼渐次亮起,现代酒吧吉他声与传统茶馆说书声隔街对唱,六百米的古街将三百年商贸记忆娓娓道来。店铺林立,招牌透出的暖光吸引着游客驻足,人们或闲逛购物,或拍照留念,整个场景和谐而温馨。</p> <p class="ql-block">  这座古城像一本摊开的史书,每一页都写着边塞的苍凉与坚韧。当现代生活的喧嚣被过滤在城墙之外,这里留存着最原始的宁静,让人重新听见风声掠过烽火台时的呜咽,看见时间如何在砖瓦间缓慢沉积。<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动人的是夜幕降临时,星子缀满戈壁的夜空,城墙轮廓与远处贺兰山影融为一体,让人顿生"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慨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