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同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九大古都之一,</span>古称云中、平城、云州,<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为代国南都、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作为都城的历史跨越北朝至元明时期,总计约395年,见证了多个政权在此兴衰更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span>别称中国煤都。全市下辖4个区、6个县。</p> <p class="ql-block">大同之旅首站——大同市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家一级博物馆,</span>最早为大同市文物陈列馆,成立于1959年;1963年正式更名为大同市博物馆,新馆于2014年12月31日开馆迎客。</p> <p class="ql-block">一进大厅,巨幅壁画呈现眼前。</p> <p class="ql-block">北魏贵胄出行图</p><p class="ql-block">这幅大型壁画高15.5米,宽约50米。内容以大同沙岭村北魏壁画墓“出行图”为蓝本,人物服饰以鲜卑服饰为主,与中原的截然不同。但队列秩序、仪仗器物等又依据中原礼制,所以整幅画面是北魏平城时期胡汉融合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牛拉鳖甲车</p><p class="ql-block">这组铁铸雕塑取材自北魏宋绍祖墓出土的牛拉鳖甲车。牛的后边所套的牛车,方形圆顶,车顶似鳖甲,乘坐牛车是北魏官僚和贵族的时尚追求,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馆内以大同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为主线,设有“沧桑代地”“北魏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等四个历史陈列。</p> <p class="ql-block">洪荒年代,大同盆地是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的内陆湖——大同湖,到大约3万年前,大同湖萎缩殆尽,桑干河形成。大同历史的文明序曲,即发生和演绎于“大同湖”和“桑干河”的沧桑岁月。</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沧桑代地</p> <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北方及大同被泛称为“狄”。春秋晚期见于文献典籍的代国,据有今大同盆地和在今河北蔚县。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赵襄子带兵越过夏屋山,击杀代王,占据代地。从此,大同地区归属中原政治文化版图之中。</p> <p class="ql-block">蟠虺纹青铜鼎(春秋时期)春秋已展现出高超的铸造技术。</p> <p class="ql-block">青铜牺尊(仿制品)春秋晚期</p> <p class="ql-block">战国早期,公元前 411年,赵襄子立其兄之孙赵浣为太子,继位后为献侯,赵献侯在今大同县境兴建“平邑”,此为大同建城之始。</p> <p class="ql-block">铜博山炉(汉代)</p> <p class="ql-block">战国兴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破楼烦、林胡,开疆扩土,在原代地东部设置代郡,今大同地区古属代郡和雁门郡,始终是赵国的北疆重地,也是中原农耕和北方游牧两大文明交流融合缓冲地带的桥头堡。</p><p class="ql-block">秦汉烽火:秦皇一统中国,代和雁门沿为天下名郡,筑长城以备胡。汉初,韩王信与匈奴勾结反叛,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史称白登之为,最终刘邦通过贿赂匈奴阏氏得以脱险,并促成汉匈和亲,此时大同已称平城。</p> <p class="ql-block">陶联枝灯(汉代)</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魏都平城</p> <p class="ql-block">魏都平城</p><p class="ql-block">拓跋鲜卑通过与西晋修好,南下入山西境。公元386年,拓跋硅复建被苻秦所灭的代国,改号为“魏”,拓跋鲜卑由此出发问鼎中原。自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大同),开启北魏平城时代,至迁洛前于平城建都 97年。 期间修建了云岗石窟,标志着西来佛教本土化的开端;宋绍祖和司马金龙墓(东晋皇族)的文物,见证着南北朝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仍作为陪都存在41年,保留政治与军事功能。</p> <p class="ql-block">漆画屏风(复制品,真品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同市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共计五块木质漆画板,这些漆画板的前后两面皆有图画</span>,涉及帝王将相、烈女孝子等题材。这些漆画色彩艳丽,线条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动地展现了北魏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石雕棺床</p><p class="ql-block">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棺床由六块浅灰色细砂岩石板组合而成。前立面石板呈图“山”主形,上部以波状缠枝四叶忍冬纹作长方形边框,中间雕波状缠枝忍冬枝叶及形态各异的伎乐童子和珍禽瑞兽。其下部三足间雕有水波纹壸门,三床足高浮雕四力士,两侧足的力士呈半蹲状,反举双手作承托状;中间二力士反身相对,呈胡跪状,一手反托上部的兽牙,一手抓着兽面两边的獠牙,布局严谨,雕刻精美,造型生动,是北魏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北魏陶俑阵</p><p class="ql-block">也是大同博物馆的一大亮点。出土于司马金龙墓。这个陶俑阵总数超过360件,<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支威武雄壮的军团就是北魏军阵的缩影,</span>按当时贵族出行的仪仗排列,有238件。陶俑们的着装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产物。它们形态各异,有的手持兵器,威风凛凛;有的骑着骏马,英姿飒爽;还有的表情丰富,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石雕武士像(北魏)</p> <p class="ql-block">玻璃残器(北魏)</p> <p class="ql-block">北魏玻璃瓶,距今约1600年,穿越千年的蓝色依旧令人惊艳,称为北魏蓝。</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辽金西京</p> <p class="ql-block">唐代,时有云州和云中郡之称。会昌五年(845),置大同军节度使,是“大同”作为行(军)政区划名称之始。</p><p class="ql-block">辽代,升云州为大同,大同被称为西京大同府,是辽五京之一,作为陪都存在约78年。</p><p class="ql-block">金灭辽后延续西京建制,仍设为西京大同府,作为五京之一持续约103年。</p><p class="ql-block">蒙古灭金后,大同短暂作为元朝西京14年,直至1288年行政改制。</p> <p class="ql-block">石雕护法神力士像(唐代)为佛教护法神,一般立于佛的两侧或殿堂四角。</p> <p class="ql-block">玻璃鸱吻(辽代)</p><p class="ql-block">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正脊构件</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辽代琉璃鸱吻,它出自大同市华严寺薄伽教藏殿顶,体形庞大,雕刻精致,釉色艳丽,是大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辽代建筑饰件。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上的一种装饰构件,具有辟邪的作用。这件琉璃鸱吻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体现了辽代高超的琉璃制作工艺。在辽代,佛教文化十分盛行,华严寺就是当时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这件琉璃鸱吻不仅是建筑装饰的精品,更是辽代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鸱吻chī wěn(又称螭吻)是中国古代神话中龙生九子之一,龙头鱼身,常见于传统建筑屋脊两端,具有辟火、防水、避雷等象征功能。作为龙第九子,其形象融合了龙的威严与鱼的灵动,特点是东张西望、好吞火,故被置于建筑高处以镇火防灾。</p> <p class="ql-block">辽金时期西京地区佛教香火再盛,原北魏著名寺院废而复建。</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明清重镇</p> <p class="ql-block">明清重镇</p><p class="ql-block">洪武元年(1368),明军逼近元大都(北京),次年攻占大同,国家一统。为抗击蒙古鞑靼、瓦剌、兀良哈等各部的威胁,明朝在东起鸭绿江西迄嘉峪关的长城沿线,设置九个边防重镇。大同镇因“屏全晋而拱神京”,位居“九边之首”而名重天下,肇启“晋商”发迹初端。满清入关建国,边境移向西北,大同仍是军事后勤保障基地。</p> <p class="ql-block">明代吴元泰《东游记》确立的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p> <p class="ql-block">南极仙翁铜立像(明代)</p><p class="ql-block">其原型是道教著名的神仙“寿星老人”。</p> <p class="ql-block">大同博物馆参观结束。</p><p class="ql-block">三件镇馆之宝为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复制品)、北魏陶俑阵和华严寺辽代琉璃鸱吻,分别代表北魏书法绘画艺术、军事仪仗文化及辽代建筑装饰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