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刻的老面粑

依依

<p class="ql-block">每每吃到面食,尤其是在品尝一口软糯的馒头时,总会勾起我内心深处的回忆,仿佛时光倒流,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几十年前的旧时光。那时的日子虽苦,却也简单纯粹。能吃上一口白面馒头,是家中难得的奢侈享受。端午节临近,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新收的麦子淘洗干净、晒干,再用自家的石磨细细磨成面粉。妈妈推着磨,我们几个孩子负责往磨眼里添麦子。随着磨盘缓缓转动,雪白的面粉如细雪般簌簌落下,空气中弥漫着麦香与期待。</p> <p class="ql-block">磨好的面粉需要用细密的筛子筛过,妈妈那双灵巧的手,轻轻一转,一筛一扬,细腻的麦面便如云絮般落下,而筛上留下的麦麸也被妥善利用。那时粮食金贵,从不浪费半点。麦面用来做各种美味的面食,麦麸则用来制曲、酿酱,味道别具一格,令人难忘。</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的面食,重中之重便是蒸一笼香软的老面粑。妈妈将晒好的面粉倒入笸篮中,再将早已浸润的老面娘倒入其中,接着舀一瓢清水,一手倒水一手搅拌,面粉渐渐变成絮状,再揉成光滑的大面团。那时的妈妈年轻有力,不一会儿,一个白白胖胖的面团便安静地躺在笸篮里,妈妈笑着说:“让它好好睡一觉,发起来我们再动手做粑。”</p> <p class="ql-block">等待是最难熬的时光。面团发酵时散发出的麦香,早已在屋子里弥漫开来,那是发酵完成的信号。可我们这些嘴馋的孩子,总是忍不住掀开盖子偷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妈妈总会轻声劝道:“发好的面做出来的粑才好吃。”我们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开,乖乖地等待那令人垂涎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终于,麦香四溢,妈妈一声“面发好了!”唤来了我们一群孩子。厨房里顿时热闹起来,搬蒸笼的、铺粑叶的、烧水的,大家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妈妈已经开始揉面,我们也洗净手加入其中。一个个圆润的小面团被整齐地码在蒸笼中,再静置片刻,进行二次醒发。此时锅中的水也已沸腾,只待面团上锅。</p> <p class="ql-block">柴火灶里火光熊熊,蒸笼上热气升腾,仿佛整个厨房都被幸福的气息填满。我们围着灶台打转,焦急地等待着。妈妈说再等五分钟,可越是催促,时间仿佛越慢。终于忍不住掀开锅盖,只见绿绿的桐树叶衬托着白白胖胖的馒头,香气扑鼻,咬一口,叶香与麦香交织,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面食,用的是自家种的麦子,做法虽简单,却样样美味。炸的苋菜饺、油条、麻花香脆可口;水煮的手擀面、疙瘩筋道滑嫩;煎的韭菜鸡蛋饼、萝卜丝饼,虽朴素却胜似今日的披萨。每一种味道都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无法替代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如今,妈妈已离世多年,父母也都离开了人世,再也尝不到那熟悉的味道。儿时父母忙碌的身影,却始终镌刻在我脑海,清晰如昨。而那种老式发面、手工制作的方式,也随着时代变迁,永远留在了过去。</p> <p class="ql-block">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美食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甚至有些连名字都叫不上来。我们偶尔也自己动手做面食,但再难寻回当年的原料与工具。想吃一口儿时的味道,竟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p> <p class="ql-block">老式发面,成了我们这代人独有的记忆。如今写下这些文字,脑海中仍不断浮现当年的情景,那种质朴的欢愉,是如今快节奏生活中难以体会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时代在变,生活也在变。如今家中揉面机、烤箱、电蒸锅一应俱全,发面也改用了酵母,再难见到那熟悉的老面娘。适合文中情景的图片也早已不复存在,只能用几张旧照与朋友们分享,聊表心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