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梦

王建强

一九六六年,我正在小学四年级读书,那场不期而遇的“文革”在全国席卷开来,坐在教室里,窗外不时传来造反派宣传车的大喇叭声和红卫兵游行队伍的喧嚣声。学校失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这种动荡的氛围中,我小学毕业了。上初中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工厂的车间和农村劳动,学工学农则成了我们学习的主要课程。大学已经停止招生,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上大学成为了遥不可及的梦想。<br>  一九七一年十二月,我从学校参军来到了部队,在部队宣传队我结识了团宣传股的王干事。王干事,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是部队中的秀才,白净的面皮,文质彬彬,鼻梁上的近视镜在军营中显得十分稀罕。王干事的家就在军营附近的家属区,他简陋的家就成了我经常去的地方。一次,王干事送给我几本大学时的教材《中国文学史讲义》,并嘱咐我有时间可以读一读。我感到非常新鲜和好奇,也就是这几本书,使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巨大魅力,如同在一片文化沙漠中,还存在着象唐诗、宋词一般美妙的传统文化的绿洲。我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象决堤的洪水一泄而不可收拾。当然,王干事保存下来的书也不多,并且也不便送更多的书给我看。在军营的环境下和文革的氛围中,我的愿望难以得到满足,但对知识的憧憬和追求就象一粒种子在我的心田深深地扎下了根。<br> <h5>这是作者在部队时和战友们的合影,后排右二为作者。</h5> 我曾在师教导大队受训,驻地就在东北师范大学院内,那幽静的校园和空荡荡的教室曾引起我多少奇思和遐想,我经常情不自禁地伫立在校园中,望着学校的的教学大楼发呆。我多么期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大学生,在大学里读书。现在身在军营,把部队的时间充份利用起来,多读点书充实自己还是能够做到的。一位战友的母亲在长春市图书馆工作,她为我办理了一个借书证,我一有时间便急急跑去,在那允许上架的并不丰富的图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师教导队的集训结束后,我又被抽调到师文艺宣传队,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比连队要多一些。在那段时间里,我将《鲁迅全集》囫囵吞枣般的通读了一遍,鲁迅的杂文和翻译的外国小说是我的最爱,鲁迅的文章虽然难以消化理解,但也获益匪浅。 我已是入伍五年的老兵了,大学已经恢复了招生,我归心似箭,立即递交了复员申请。在全连军人大会上宣布复员名单时竟然没有我的名字,找到连长时才知道团里有通知要我继续留队,团里则表示这是师里的决定。在师宣传科我才了解到,做为部队的文艺骨干,师里希望我留下来,为部队的文化工作继续作出贡献,并暗示我已列入提干计划。虽然我很留恋部队的生活,对部队首长的信任非常感激,但是想上大学的理想丝毫也没有动摇。我去意已定,部队也不便强留,一九七六年三月,我退伍回到了家乡。 <h5>恢复高考后的社会考生。(网络图片)</h5> 参加工作后,我勤奋学习积极工作,为实现理想创造条件。一九七七年,也就是复员的第二年,机会终于来了。单位有了一个黑龙江大学工农兵学员的升学指标,申请报名的只有我和另外一个人。然而结果却非常另人失望,那个人得到了升学指标,我却失去了这次机会。据说,她那当教授的父亲起了很大的做用,而这些则是我没有的。沮丧并没有动摇我的追求,我把希望寄托在未来。<br>  一九七八年,国家招生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恢复了停止多年的高考,被十年文革耽误的整整一代人重又燃起了希望。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通过公平竞争,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高考意味着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清楚。在文革那个动荡的年代,学校是重灾区,我们并没有接受多少系统的文化教育,又走上社会这么多年,现在接受严格的基础考试,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我零零散散地看了一些杂书,并不能达到高考对基础文化知识的要求,只能将遥远的课堂上的记忆唤起,拿起久违了的陌生课本。现在想起来真有些不可思议,准备高考,不得不从小学课程开始复习。为了学习日语,下班后我就匆匆赶到老师那昏暗拥挤的小屋,我还请了数学和语文的老师,初中的课程我也感觉很吃力。学习真是困难重重,信心也曾发生动摇,是心中的理想使我执着地坚持下来。<br> <h5>大学恢复招生后的大学生。(网络图片)</h5> 终于坐在了考场上,心情即兴奋又紧张,环顾四周,即有应届高中毕业生,又有我的同令人和老三届的考生。不同年令不同阅历的人,在同一个考场,只为了那同一个理想,同一个追求。那样的高考景观在我国的高考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第一年高考,初试我就被淘汰了,但我并没有打退堂鼓,第二年顺利地通过了初试,然而,复试还是落榜了。第三年,虽然还允许社会考生参加高考,但报名的人已经很少了,应届高中生真正成了考场上的主力军。<br> 我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我无怨无悔,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我奋斗过,追求过,这就够了。<br> 进入八十年代,我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一九八三年,我参加了黑龙江省成人高等教育统一考试,这次被顺利录取,成为广播电视大学工业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三年的学习很快结束了,当我手捧红地儿金字的毕业证书时,心情竟异常平静,有如释重负之感。电大的文凭含金量不高,但国家承认电大的学历,这为今后的工作和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也为我们这一代人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文化素质提供了机会。<br> 解放军是一所大学校,在这里我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是一所更广阔的舞台,是更深邃的知识的海洋,遨游在社会知识的海洋中,才能展现精彩的人生,才是梦想实现的舞台。<br>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