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小楼——《一片秋叶》连載之二

程端和

<p class="ql-block"> 外婆的小楼</p><p class="ql-block"> 我外公民国年间在麻城的宋埠镇和铁门乡设館教书,同时兼做中医,亦是虔诚的佛教信者,在本邑的宋埠,铁门和新洲潘塘一带是有一定名望的乡贤,解放后不能设館即在家务农。</p><p class="ql-block"> 外婆家的小楼上,堆满了各类线装书,涉及儒家诸学,中西医,佛经,戏曲诸多领域,是我所见过的私人藏书之大成者。</p><p class="ql-block"> 读小学的寒暑假期凡有机会,我就蹭到外婆家,一者外婆十分疼爱我这长孙,好吃的东西都留给我;二者外婆小楼的各类书藉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  每天早餐后,我即搬梯上楼,坐在明瓦(一种用玻璃做成具有透光功能的瓦)下,选印刷质量好且可能是原外公读过做过断句的线装书静心阅读,这些文言文其实我并看不懂,那些《左傅》《论语》文中很多字不认识,但久读不觉乏味。</p><p class="ql-block"> 后我读高小时,有意识地读些半懂的带半文半白的书,如《三字经》《教儿经》《今古贤文》,我还能熟练地背《百家姓》。读初中后偶尔去外婆家必上小楼,在书堆中挑些实用性强的书回家阅读,唐诗宋词和古文观止都是在外婆家首次见到带回家阅读的,当时虽是囫囵吞枣地在眼中过了几遍,但为尔后我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打下了初步基础。</p><p class="ql-block"> 所读之书当时并不解其义,但幼时攝入记憶深处的东西,成年后逐渐自然理解消化,其中《论语》中很多哲理性经典句成为自已后来工作和生活的指南。我所经历的农民,工人,大学工科人生历程,皆工科背景,入职后从未有文笔类的培训机会,后来我在市政府机关工作中,所起草公文的文笔章法和文韵节律,领导和同事普遍以为我是文科科班出身。</p> <p class="ql-block">  外公外婆信佛,小楼的上方位是经堂,供奉的佛像用布遮住,经书藏在一个带几分古雅的木盒中,出于神密感和尊重,我从未翻看过。外婆能读经识字,这在清未农村民女中是极少的。</p><p class="ql-block"> 董必武在麻城高级小学任教期间与外公交往甚善,可能当时封闭的大别山县域有点名气的读书人很少,加之外婆的堂弟李培文是董必武在麻城任教时的共产党门生(国共第一次合作李加入国民党,曾任县长)。我孩童时常听外公外婆谈与″必武"交往旧事,到我懂事时方知他们谈的″必武"是当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国家领考人。</p><p class="ql-block"> 常到外公家小住,外公一副乡间文人的言行举止,常用慈善的眼神传递对外孙的期待,但从不教我释文识字,我不明其故。</p> <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恶风狂掠,二舅伯怕受牵连,暗里把半楼线装旧书付之一炬。</p><p class="ql-block"> 甚憾!</p> <p class="ql-block">  上篇:洪灾之殇; </p><p class="ql-block"> 下篇:″授人以渔"的良师;</p><p class="ql-block"> 本文插图均为笔者国画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