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跟着韩鹏杰老师学习《道德经》第四十六章。</p><p class="ql-block">"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p><p class="ql-block">这段话也是《道德经》里边非常精彩的一章。因为它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对待和平的热爱。前面我们讲的第三十章的内容,不知道大家是否还有印象,“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队打过仗的地方,一片衰草枯杨,断壁残垣,“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打过仗以后,灾荒瘟疫都来了。第三十一章,老子讲得更为沉痛,说中国人把战争当作丧礼一样来对待,“以悲哀泣之,以丧礼处之,胜而不美,胜而美者是乐于杀人。”</p><p class="ql-block">我以前讲过,通过“四大名著”让国外了解我们的文化,效果恐怕不尽如人意,应该让他们看什么呢?让他们看《道德经》,这部能真正代表中国人思想理念、境界和智慧的经典,像我们讲过的三十章、三十一章和现在要讲的第四十六章,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天下有道”,普天下清明有道,这个“天下”包括各个诸侯国了。</p><p class="ql-block">“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却”就是推却,“走马”就是跑马,也就是好马。这好马不用来打仗,离开战场,推却战争,干吗呢?回来耕田。当然,古人耕田是要上肥的,撒上粪肥,马耕着田,把地耕好,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卸甲归田,“卸马归田”,把马从战场上拉回来,干它的本务工作。</p><p class="ql-block">“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普天下无道的时候,混乱不堪不清明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战马把小马驹生到了战场之上,“郊”就是郊野,此处指疆场,战马把小马驹生到了疆场之上。打仗公马不够用了,母马也上去了,最后出现这种情况--“戎马生于郊”,说得非常形象。</p><p class="ql-block">我要重点强调一下,这四句是以马喻道,马之却为有道,戎马生于郊为无道,也就是以马的“却”与“生”,比拟天下之有道与无道:以“粪马”与“戎马”,象征国家之治与不治。比喻巧妙,寓意深远。</p><p class="ql-block">纵观《道德经》的治国之道,当以无为自然以养民,以无欲之事而安民。好像马匹一样,虽是有用之物,用之于疆场可以卫国,用之于战阵可以御敌,用之于农事可以耕田。道行天下之时,国泰民安,上下祥和,无兵甲之患,天下太平安然,百姓安居乐业,故用走马耕田种地,积粪肥田。所以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太精</p><p class="ql-block">辟了。</p><p class="ql-block">“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个大家清楚,老子生活在春秋,春秋无义战—没有什么正义的战争。大家都为了争夺财富、城池、人口,相互混战,战火频仍,烽火四起。面对这种情况,老子在当时总结出这两句话:“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惹祸最大的原因在哪呢?在于内心的贪念,贪心不足,得到了还想更多,只会做加法,不会做减法。“人心不足蛇吞象”,其实这句话,不单只对当时的现实概括,对我们现在也有这种启发的意义。生活中这种情况也比比皆是:有了还想更有,多了还想更多,衣架里边永远缺一件衣服,房子永远少一间,总是处在不知足的这种状态。</p><p class="ql-block">“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咎”罪过,过错,动辄得咎,过往不咎。这个“欲得”,就是别人的东西,自己也想要,把别人东西尽量弄到自己手上--这就成了一种罪过了。前面讲“不知足”是一种“祸”,祸患,而“欲得”就是一种罪过了,甚至可以是一种罪恶。别人的城,想要;别人的人民,想要,什么都想占有,用占有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天下是我的。他说古代封建时代皇帝是什么样子呢?“离散天下人之儿女,屠毒天下人之肝脑,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是说皇帝他觉得天下都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想拿就拿,想要就要,想占有就占有。这不就是“欲得”吗,这不就是一种大的过错、罪过吗?“咎莫大于欲得。”</p><p class="ql-block">这个事情该怎么样来处理呢?该我们得的,我们应该得,不该我们“虽一毫而莫取也”。这段话大家也知道,东坡先生的《前赤壁“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划清边界,该得的得、不该得的不要老去强占,不要老是欲得。我们有了边界、底线、标准,那么就知道知足,知足的满足才是长久的满足。知足者富,所以如果永远处在不知足的状态,人也就永远不会有心灵的安宁。</p><p class="ql-block">我们把这段话和第四十四章联系起来理解就更加明确了。第四十四章最后的三句话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一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