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渡直布罗陀海峡

梵星满天

<h1><p>“坐船横越直布罗陀海峡”,当初正是它吸引我参加“摩西葡”旅游团。</p><p><br></p><p>摩洛哥行程一结束,为节省第二天时间,回住处前Q导带我们去码头取票。旅行社已预订第二天早8:00的船票,我们将坐船横渡直布罗陀海峡,从摩洛哥丹吉尔到西班牙塔里法。这条航线的运营渡船为快速双体船,每天十几班往返于两个码头,航程大约40分钟。</p></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直布罗陀海峡地图</p> <h1><p>码头风很大,昏天暗地,气温也就10来度,但是白天丹吉尔城区气温大概25℃。</p><p><br></p><p>我担心风沙吹进镜头,迅速将微单放入包里,又因为穿着短袖T恤,走出几步立即返回车里。几分钟后,Q导衣领竖起,两手空空,抱着肩膀上车-----预售票没拿成。另外,西班牙全国大停电的消息铺天盖地而来。突然间发生的停电,导致一些人被困于电梯、地铁,停车场;餐馆停业;交通无序;人们抢购商店、菜市场囤积生活必需品……一片陷入混乱。我们只能顺其自然,静观其变。</p><p><br></p><p>第二天早7点,我们来到丹吉尔码头。举目远望海峡,灰蒙蒙的,分不清哪里是天际线。风刮得比前一晚更猛烈,风暴似乎马上就到。从售票处回来的Q导略有抱怨地说:“今天所有航班取消,只能去另一个码头坐船。昨晚取票时他们也不说。”难道有名的“黎凡特风”(Levant Wind)要来?</p><p><br></p><p>不过听到的好消息是“西班牙已经全面恢复供电”,停电原因正在调查。据专家分析可能原因之一为“西班牙约70%依赖风能供电”。团友们挺庆幸后续的西班牙行程不受影响,个个觉得自己人品爆发,脸上洋溢着笑容。</p><p><br></p><p>直布罗陀海峡风向多为东风或西风,能叫上名字的风大概有六种。丹吉尔港的快速船停运,说明这次来的风威力不小,好在“另一个码头”的大船能应付。</p><p><br></p><p>“另一个码头”指的是Tanger Med(丹吉尔地中海港),摩洛哥后建的现代化深水港,正逐步取代丹吉尔老港口,目前已是非洲及地中海地区最繁忙的港口之一。Tanger Med离丹吉尔码头48km,但靠海山路曲折崎岖,旅游大巴行驶1个多小时才到。</p></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Tanger Med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Tanger Med港</p> <h1><p>Tanger Med开往西班牙Algeciras(阿尔赫西拉斯),航程约90分钟。Q导送我们登上最近一班10:30出航的船,结束了摩洛哥境内的导游服务。</p><p><br>Q导书生气浓厚,性格平和,讲解涵盖人文地理历史,还涉及小道消息和八卦。他不推销商品,更不像某些导游一上车就给团队“洗脑”,连唬带骗或者套近乎或者卖惨强迫游客购物。旅游大巴司机车技娴熟,全程默默地帮我们拿放行李。摩洛哥人看亚洲人脸盲,但他努力地记住全车人的特征,以防不明身份的人上车顺走物品。虽然团费已包含司机小费在内,可是我们自愿另付小费,每人20迪拉姆(摩洛哥纸币最小单位,1迪拉姆≈0.8元人民币),一点点心意或许令他更愿意为中国人服务。</p><p><br>我们经过出境(摩洛哥盖章)入境(西班牙盖章)检查后登船。船票实名制,登船即收回。<br></p></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登船的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欢迎登船</p> <h1><p>这艘客货轮渡,吃水量深,因而抗风浪能力强。底层大型空间用于停放车辆以及货物。二层船舱分软硬座两个区域,随意坐。此外有穆斯林小型礼拜室、供应咖啡和简餐的快餐厅、免税小卖店和卫生间。我和木头人夫妇去了软座区,团友们去了有小桌的硬座区掼蛋。三层的舱室禁止乘客进入,甲板面积比二层的大。<br><br></p><p>船头悬挂的摩洛哥国旗在风中彭彭直响。我扶着栏杆这走走那看看,头发乱飞。船尾处风小些。12点整,船终于在湍急的海水潮流中启航。这么大的风,不见一只海鸟追船盘旋。岸边的建筑物渐渐变小,摩洛哥离我远去,不知能否再来。<br></p></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启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有经验的人穿羽绒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摩洛哥开往西班牙</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救生艇</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船尾风小</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船向东北方向逆风前行,航行时间比计划拖慢了。蒙古牛和木头人夫妇去快餐厅找吃的,我留下看座位,写游记。不久后,他俩踉跄着,酩酊大醉似的出现在我面前。蒙古牛一手拿着三明治,木头人一手举着纸杯咖啡------给我带的,另外一只手必须攀住离身边最近的固定物。此刻轮渡像个不倒翁,随翻腾的海浪摆动摇晃。蒙古牛刚刚就势晃倒在座位上,咖啡晃洒一半到他裤子上,开始埋怨老婆。</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木头人递给我剩下的半杯咖啡,刚还击一句晕船了。她靠着椅背闭上眼睛用意念控制自己,不再说话。</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团里最年轻的女孩不顾狂风和寒冷(我们只认为摩洛哥是沙漠气候,大多带的夏装),跑到船舱外的长凳上躺着,手里攥着塑料袋。</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直布罗陀海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直布罗陀海峡</p> <h1><p><span style="font-size:20px;">直布罗陀海峡还有个现象叫“密度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20px;">地中海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海水密度大于大西洋(的海水密度),可是地中海海面低于大西洋,所以从水面至往下400米左右,大西洋流向地中海;在水下400米至更深处的海水从地中海流向大西洋,这就是密度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战期间,德国潜水艇关闭发动机,降至深于400米的水域,顺着洋流从地中海潜到大西洋;将潜水艇升到比较浅的水域就能顺着大西洋表层洋流回到地中海。德军潜水艇就这样利用密度流躲避盟军设在直布罗陀海峡的雷达监测,多次出入地中海,</span><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给英法联军造成巨大损失。 </span></p></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直布罗陀海峡周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航行途中看到的潜艇(蒙古牛拍摄)</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航行2小时后,轮渡靠近阿尔赫西拉斯港,离海峡对岸的一块巨岩-------直布罗陀越来越近。传说古希腊神话的大力神海格力斯徒手分开欧洲和非洲大陆,才有了直布罗陀海峡。海峡两岸有两根“海格力斯之柱”,一个就是这块巨岩,另一个在北非的休达(西班牙属地)。那个时候,人们不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个地方叫中国,那里有个物件叫“屏风”。在我看来,直布罗陀根本不像柱,像道屏风。</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远看直布罗陀巨岩(蒙古牛拍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近看直布罗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班牙阿尔赫西拉斯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班牙阿尔赫西拉斯港</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班牙阿尔赫西拉斯港</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次因风改变的航程,似一段即兴变奏,又似知我对直布罗陀海峡的好奇,多给我些时间体验。我多次穿梭于船舱和甲板,看天看海看人,亦了解“直布罗陀”来历。</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711年,塔里克·伊本·齐亚德受穆萨之命率兵横渡直布罗陀海峡,4月29日登陆伊比利亚半岛南端,以1.2万兵力对阵西哥特的2.5万(一说3.5万)大军,焚毁船只,背水一战。塔里克在巨岩上指挥作战,利用对方内部分裂与部分贵族倒戈,打败西哥特军,攻克其首都托莱多,国王罗德里克不知所踪。正是这场战役奠定穆斯林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统治近800年的基础。这块巨岩以塔里克的名字命名为“直布罗陀”(Gibraltar),意为“塔里克之山”(Jabal Tariq)。</span></h1><h1><br></h1><h1>公元712年,穆萨亲率1万阿拉伯军队抵达西班牙后,却不满塔里克擅作主张,当众鞭笞并囚禁塔里克。阿拉伯名将塔里克于720年在贫病中去世。</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船上往来两岸的摩洛哥人和西班牙人,早已习惯直布罗陀海峡的风浪,他们看报纸看手机打盹闲聊,不管风浪有多大,既来之则安之。况且这次刮的风不是黎凡特风,这种风6~10月盛行,现在才4月末,况且直布罗陀上空没有出现黎凡特旗云。</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直布罗陀巨岩上的黎凡特旗云(来自网络)</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船,“你有特别感受吗?”木头人问我。</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坐船没啥特别,可是脚下的海叫直布罗陀海峡。”我俩都笑了。</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