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三日游 张晓霞 昝 凌

昝 凌

<p class="ql-block">  “毕竟大同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我们临猗、运城一行26人,在刘丽老师的组织下,开启“大同三日游”。</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9日,动车直达大同。十二点多,我们的大巴来到大同古城小吃街。呵!比我们运城盬街大多了。青砖黛瓦的古建筑,静静的矗立街两旁,蜿蜒曲折的石板路,似乎诉说着古街的悠久历史。传统的古建筑和舌尖上的风味在此交织出独特的韵味。浑源凉粉、大同羊杂 、莜麦圪坨、油炸黄糕、玻璃饺子、大同刀削面……这家饭店的招牌太有吸引力,全是大同名吃。我和掌柜进店就餐,很快我们点的浑源凉粉,大同羊杂端上了桌。一口凉粉下了肚,一切疲惫全消除,太美味了。口感爽滑,入口即化,淡淡的香辣和微妙的酸味,让人一尝难忘。不嫌人笑话,大同三天游,浑源凉粉我吃了三顿,一天不过凉粉瘾,心里就会泛痒痒。</p> <p class="ql-block">  用完餐,我们先后观赏了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辽金寺庙建筑群“华严寺”、现存年代最早的五彩琉璃“九龙壁”、雄伟恢弘坚如磐石的“古城墙”。这些大同城区内标志性建筑,我最感兴趣的还数古朴厚重,气势磅礴的“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  登览 古长城</p><p class="ql-block"> 登上了古城墙,为观其全貌,我们每人30元,坐上电瓶车,来个环城之旅。司机轻按喇叭,车轮碾过斑驳的砖道,习习凉风扑面而来,AI播放器开始讲解城墙的历史——这座明代洪武年间扩建的军事防御要塞,如今砖缝里已长出了倔强的野草……</p><p class="ql-block"> 古城墙全长7公里,东西、南北各1.8公里,呈正方形布局,设有东、西、南、北四个主城门……</p><p class="ql-block"> 古城墙由城墙、城门、角楼、敌楼等建筑组成,是明代中国城堡建筑的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 电车匀速前行,箭楼、角楼、望楼次第掠过。雁塔到了,车停稳了,我们拿出手机,开启快门,塔下留影。</p><p class="ql-block"> 我和司机同坐一排,搭讪方便。他不厌其烦的回答着我的提问。在他这里我得知:</p><p class="ql-block"> 暮色降临,城墙东门千盏景观灯五彩斑斓,璀璨闪烁,整段城墙宛若一条金色巨龙,盘踞于城市之中,远处的护城河波光粼粼,繁星点点,两者交相辉映,彼此守望,点亮夜空,宛如仙境。可惜我们这些白天的游客只能饱饱耳福。</p> <p class="ql-block">  司机师傅告诉我:城墙将大同市区分割为内城和外城,城墙以内叫内城。内城有数以万计的古建筑,为确保北魏时的古色古韵,没有一座高楼。我极目远眺,真的,内城一座高楼看不见。青砖黛瓦的老街弄堂,方正古朴的四合院,古韵苍然,意境悠远。再将目光投向城墙外,摩天大楼,高耸林立,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尽显现代化都市的魅力风采。</p><p class="ql-block"> 出了城墙,再次古城内漫步,这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构成了一座活着的博物馆,永恒的烙印,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大同人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游览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中国四大窟之一。位于山西大同西郊武周山南麓,距市区16公里,开凿于北魏年间,大大小小45个洞窟中有5万余尊造像多数完成与迁都洛阳之前。由昙曜(yao)法师主持建造,历时60年,距今1500多年。中国第一个皇家石窟, 5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 跟上导游的脚步,我们来到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昙曜(yao)法师的雕像,他就是云冈石窟的创始人。当年是他向北魏文成帝拓跋睿进言在云冈石窟开凿佛像石龛,并主持开凿了五尊大佛。</p> <p class="ql-block">  从昙曜法师雕像后进入山门,便是由13对六牙白象立柱组成的礼佛大道,我们步入雕有莲花图案的“莲花道”,沾着莲花的喜气,好运莲莲,福气满满。很快西方佛图世界——“洞窟群”呈现眼前。</p> <p class="ql-block">  一个半小时,导游美女以饱满的热情,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讲完了洞窟群里的所有。看着一座座静默的石窟,一尊尊庄严的佛像,我们被古人伟大的智慧和精湛的雕刻技艺深深的震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游览已结束,我要提笔弄笺,将石窟群中的的“四个之最”,记录下来,分享于我身边的朋友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最具代表性——第6窟</p><p class="ql-block"> 它被誉为“云冈第一伟窟”。雕像多达2900余尊。18罗汉、四大天王的壁画,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菩萨率领天宫天将丰富的生活场景,赫赫醒目,引人入胜;高14.4米,边长8米的塔柱,上下两层,直达窟顶,以独特的连环画的形式,33幅壁画,连贯的故事情节,生动讲述了释迦摩尼佛由诞生、成长、婚姻到修行、出道、成佛的辉煌一生。惟妙惟肖,楚楚动人,展现了一个繁花似锦、热闹非凡的佛教世界。</p><p class="ql-block"> 的确,这座石窟不仅规模宏大,更在设计完整性、内容丰富性、雕刻精细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了世界各地学着、专家、研究生前来探访的圣地。游人称“六窟归来不看窟”。就像民间流传的“九寨归来不看水,黄山归来不看山”的俗语,意指它们的美无与伦比,游览过后其他景观相形见绌。</p> <p class="ql-block">  最美音乐窟——第12窟</p><p class="ql-block"> 音乐窟,分为前殿后宫。前殿北壁最为精彩,依次雕刻着四尊一佛,一佛两菩萨,还有门楣两侧“四大天王奉钵” “鹿野苑讲法”的故事造像。最上层有14位天宫乐伎,分别以琵琶、腰鼓、长笛、短笛、义嘴笛以及法螺、排箫等乐器,微闭双眼,神情自若的演奏着。窟的顶部,飞天舞伎他们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翩翩起舞。门楣上还有一组舞伎群,他们是北方少数民族,肩宽腰圆,魁梧健壮,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最令人瞩目的是站在C位的那个,他身着红裤,两腿交叉,神气十足,双手食指拨击,指挥着这场声势浩大的音乐会。</p><p class="ql-block"> 音乐窟,以精美舞伎雕刻和多元乐器组合,集中展现了北魏宫廷乐队风貌和古代音乐文化交融,被誉为“古代音乐厅”。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最多石像窟 —— 第15窟</p><p class="ql-block"> 它呈正方形单间窟室,以表现千佛题材为主,旧称“千佛洞”。窟内现存造像超万尊,故又称“万佛洞”。</p><p class="ql-block">它的之最在于:</p><p class="ql-block"> 一个单间窟室,四壁竟密集排列了8厘米大小的万余造像。规模虽小但布局精巧。这尊尊造像彼此相似,但又没一个完全相同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其次,它的造像还有奇花异草,鱼鸟水藻,呈现出沙鸥翔集、鱼跃于渊的自然景致。与飞天乐伎的动态韵律和谐融合,开创了北朝石窟艺术的新格局,新模式,新突破。</p><p class="ql-block"> 第三,造像风格融合中西文化元素,展示皇家风范,体现异域风情 ‌‌。</p> <p class="ql-block">最早开凿窟——16至20窟(即昙曜五窟)</p><p class="ql-block"> 16——20窟,是由昙曜(yao)主持开凿的,后来称其“昙曜五窟”。也是云冈最早的石窟。它的建造与北魏复兴佛教的文化密切相关。太武帝灭佛后,文成帝即位又恢复佛教,任命高僧昙曜(yao)为沙门统。昙曜提议在武州山开凿五窟,以巨型佛像象征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和文成帝五位统治者,将皇权与佛法结合,巩固佛教地位。‌‌</p><p class="ql-block"> 它的造像风格‌:主佛像高约18 米,具有国外希腊化特征,高鼻深目、八字须,同时袈裟纹饰融入汉地风格。‌‌‌‌</p><p class="ql-block"> 洞窟布局: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模仿印度草庐式结构。‌‌主像占据中心位置,以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为主题。‌‌</p><p class="ql-block"> ‌代表性洞窟‌:第20窟露天大佛,曾因地震,前壁崩塌显露,成为云冈标志性景观,佛像肉髻高耸,衣纹厚重。‌‌‌第18窟,主佛袈裟上刻满众多小佛,象征太武帝灭佛后的忏悔。‌‌这两窟是游客聚集打卡最佳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游览 悬空寺</p><p class="ql-block"> 恒山悬空寺,位于中国山西大同浑源县,始建于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中国最早的高空木构建筑,离地面90多米高,寺门向南,以西为正。陡峭险峻,奇巧绝伦,建在岩崖之上,悬在半壁之中,历经1500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光彩夺目,吸引八方来客!</p><p class="ql-block"> 6月20日下午我们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排队,三点十分踏进寺门,一探究竟。顺着一米半宽的楼梯我们小心翼翼拾级而上,每个人几乎是撅着屁股,手脚并用。别看这微型宫殿,里面竟有殿堂40余处,纯阳宫,三教堂,三官殿,五佛殿,报身佛殿,观音殿,应身佛殿,大雄宝殿。尤其北楼顶层三圣殿最是特别:释迦牟尼手捧莲花,右侧的老子手挽拂尘,左手的孔子捧书侧耳。这佛、道、儒本应相互较劲的宗教信仰,竟在一间小殿里共处了千年。这一刻我突然明白,悬空寺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险峻奇特,更在于它融合了中华文明的包容胸怀。</p><p class="ql-block"> 快到宫殿的顶层,随着脚底“吱呀吱呀”的响声,侧目俯视那几十米高的深渊,恐惧心理一袭而来,我将两手、前胸紧贴石壁,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半步半步向前挪动。</p><p class="ql-block">十多分钟后,我人出了寺门,魂还在寺里面。</p><p class="ql-block"> 寺宫下面有一块巨石,刻有“壮观”二字,且壮字右下方还有一点。据说当年李白游历恒山,看见崖壁上的悬空寺,大为震惊,于是挥笔写下了“壮观”二字,写罢意犹未尽,于是又在“壮”字上重重加了一个“点”,意为悬空寺比“壮观”还要多一点。“咔嚓咔嚓”我们一行人在此打卡留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要离开悬空寺了,回过头远望这像被神仙挂在峭壁上的微型宫殿,我的心灵再次被震撼,被触动——</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靠什么竟能千年不朽不倒?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时代,工匠们把这些材料是怎么弄上去?随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才弄了个彻底:</p><p class="ql-block"> 首先,从天然防护方面,选址于恒山翠屏峰凹槽内,上方延伸岩壁形成40米宽的天然屋檐,有效抵御风雨侵蚀。‌‌峡谷地形减少日照时间,延缓木材老化。‌‌</p><p class="ql-block"> 其次,‌材料选择与处理。铁杉木纹理密度适合北方温差,不易开裂。‌‌再经桐油浸泡,防腐防蛀。</p><p class="ql-block"> 再其次,根据‌悬空力学结构。</p><p class="ql-block">主体依靠27根铁杉木横梁插入山体岩层(深度达横向长度的2/3),形成类似现代膨胀螺丝的“半插飞梁”承重体系,使建筑重心内嵌于山体而非外部立柱。外围立柱仅起辅助稳定作用,多数可晃动,但当负载增加时会自动承重,实现“虚柱实基”的力学平衡。‌‌</p><p class="ql-block"> 最后,‌模块化建造‌。</p><p class="ql-block">所有构件在山下预制完成,通过绳索吊装至峭壁组装,误差控制在毫米级‌。</p><p class="ql-block"> 神奇的悬空寺,我要将你的故事讲给我身边的每一位👫</p> <p class="ql-block">  观览 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 离开悬空寺,我们拖着酸沉的双腿,马不停蹄又来到了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朔州应县,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到现在有967年历史。总高67.31米,相当于现在22层楼高。塔身外观为五层六檐,内部实际九层(明五暗四)。经历了40多次地震,200多次战争炮击,依然坚固如初。与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奇迹。木塔为什么能饱经风霜,屹立至今?导游美女告诉我们:</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没有一颗钉子,采用榫卯结构,通过榫和卯的结合,有效防止木件扭动,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其次木塔的地基是用黏土和夯石组成,石砌基座4.4米,地下部分2米,起到了稳固的承重作用。另外整个木塔承重柱子外圈24根,内圈8根,这种结构体系如同一个刚性很强的八边形套筒,通过榫卯间的摩擦,可以消耗外来的巨大能量。使得木塔有抗震,抗冲击的性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前木塔倾斜问题逐年加剧,因此只向游人开放一层。我们走进木塔,从正门望去,供奉着11米高的释迦牟尼坐像,面容丰满圆润,神态安详慈悲。四面壁画及莲花台下的八力士雕塑,在肃穆中透露出一丝神秘的气息。我们围绕塔身外围一圈,那粗壮的木柱、精致的斗拱、绚丽的彩画,无一不展现出古代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走出木塔,已是夕阳西下,夏日的光芒为木塔披上了一层绚丽的霞衣。轻巧飘逸的麻燕围绕木塔,时而空中轻盈飞翔,时而塔中从容穿梭。听导游说,每年清明前后麻燕如约而至,与木塔一年一会,这千年古建筑,是他们钟爱的家园,木塔独特的建筑,为他们提供了绝佳栖息之所,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塔上的蛀虫为食,成为木塔千年的守护神。这些木塔的精灵,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建。与古塔相依相伴,续写这跨越时空的美妙故事。</p><p class="ql-block"> 不用说我们每个人站在“榫卯标志”前,以木塔为背景,同框拍照,永久留影。</p><p class="ql-block"> 木塔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建筑艺术,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是一座不朽的丰碑,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辉煌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游览 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是我们这次行程的最后一站。</p><p class="ql-block"> 它位于忻州市代县西北20公里的雁门山上。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著名的军事防御关隘,与偏关、宁武关合称三关,誉为“中华第一关”。国家5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 来到了雁门关口。我家大掌柜,双腿不给力,为零距离感受雁门关,不惜消费150,骑着宝马上边塞。</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沿途,不是凹凸不平光不留就的坡路,就是陡立笔直砖石砌成的台级,这样的路,对我来说也是个极大的挑战。还好!同行的大妹子张晓霞,和我手拉手小心翼翼,慎之又慎,只怕磕绊摔倒。</p><p class="ql-block"> 半个小时,我们穿过了小北门、地利门、天险门,最后登上了关楼的观景平台。</p><p class="ql-block"> 站在观景平台,远眺山崖陡峭,峰峦叠嶂,蜿蜒崎岖,峡谷幽长的关外景;近观烽火台、击鼓台、古雁塔以及斑驳褪色的古城墙,此时,《雁门太守行》《送韩将军之雁门》等边塞古诗在我耳边袅袅作响;荒凉的边塞烽烟四起,百道战马急驰而过,身穿铁甲的骑兵突破重围,长驱直入,身经百战的将军血战沙场,战鼓声声的画面,在我眼前一一掠过。深深慨叹:边塞古诗无论是我当学生课堂学的,还是我作老师在讲台给学生教的,统统缺少现场感、立体感、沉浸感。看来只要来到边塞关,才能读懂边关诗。</p><p class="ql-block"> 再看看关楼壁上讲述着精忠报国战死疆场的传奇故事,真是撼天动地,可歌可泣。</p> <p class="ql-block">  走出雁门关,再次路过关口。这里矗立了13尊杨家将石雕。怀着虔敬至诚的心,驻足仰目石雕上的杨家故事——</p><p class="ql-block"> 杨继业身陷包围,紧握长枪,仰天长啸,声震云霄的霸气;穆桂英破天门阵,出征挂帅的英姿;佘太君灯下抚着孙儿战袍的伤感;杨延昭、杨文广等七郎八虎刀光剑影,浴血沙场,打破辽军,戍守北疆的传奇故事,感天地,泣鬼神。</p><p class="ql-block"> 这尊尊雕像就像流动的画卷,徐徐展开,杨家的香火代代缭绕,永不熄灭。</p> <p class="ql-block">  杨家三代人为镇守北疆,赤胆忠心,满门忠烈的魂魄如同雁门关的烽火台,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p><p class="ql-block"> 缓缓离开了雕像,我由不得转过身,向“北宋战神” “杨无敌”们深情的鞠躬!挥手!</p> <p class="ql-block">  大同,中国煤都。街边是一堆挨一堆的大块烟煤,一辆接一辆运煤车在公路上吃力地爬行,整个城市沉浸在灰蒙之中,高楼大厦、行人身影都在薄薄的灰沙中显得格外模糊。这就是我之前对大同这座城市固有的思维定势。作为热爱旅游的我绝不会踏进大同半步。而这次,为了陪同我家大掌柜不得“大同三日游”,这一游啊,简直颠复了我的认知。夏日的大同,环境清新明亮,气候凉爽宜人。新旧城区别具洞天。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地理战略位置,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黄河从这里入晋,长城从这里交汇,晋陕豫大峡谷从这里开始……这个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胜地,值得每个人前来感受。</p> <p class="ql-block">附说明:</p><p class="ql-block"> 该游记的初稿是由同行的张晓霞完成的。在此基础上,我适当的给与增删,再加上了我个人的感情色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