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领导的第三次著名的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张光逵

一瞬曙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广州起义概述</b></p><p class="ql-block"> 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中共领导的第三次著名的武装起义。中共广东省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于1927年11月26日作出决定,以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兼任该团团长),警卫团一部和广州工人赤卫队为骨干,在广东发动武装起义。随后,广东省委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和起义军总指挥部(工农红军总指挥部),由政治局候补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叶挺任起义军总指挥,叶剑英任副总指挥。共产国际代表诺伊曼等参与了对起义的指导。</p> <p class="ql-block">1927年12月11日凌晨,在张太雷、叶挺、叶剑英、恽代英、黄平(后自首,脱党)、周文雍、聂荣臻、杨殷、陈郁等领导下,乘国民党军主力外调的机会举行起义。起义武装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歼敌一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攻占了广州市内绝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反动堡垒公安局。是日上午,广州市苏维埃政府(又称广州公社)正式宣告成立,并颁布了维护工农权益的法令。起义军同敌人进行了顽强战斗,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在起义第三天即告失败。张太雷和许多革命者在起义中英勇牺牲。起义军余部被迫于12月13日撤离广州,在花县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共约1200人,在师长叶镛、党代表袁裕(袁国平)的率领下进到海丰、陆丰地区,和第二师会合,坚持革命斗争,少数起义者后来在广西参加了百色起义,还有少数人员后来上了井冈山。</p><p class="ql-block"> 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一次英勇反击。它的失败再次证明:在国民党新军阀在中心城市拥有强大武装的情况下,要通过城市武装起义或攻占大城市来夺取政权,是不可能的,是一条行不通的绝路。</p> <p class="ql-block">二、广州起义的历史背景及前期筹备工作</p><p class="ql-block">广州起义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p><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和7月,国民党内右派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相继叛变革命后,广东省国民党当局亦在广州等地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实行白色恐怖。9月中旬,国民党武汉政府所属张发奎第2方面军第4军,乘国民党南京政府所属第8路军在广东省东江地区进攻南昌起义军之际,从南昌进至广州,同国民党新军阀中的桂系军阀李济深争夺广东地盘,张发奎初到广州时,为稳定其统治,曾一度以国民党“左”派面目出现,采取一些欺骗政策,企图获得广州工人阶级和市民的支持,中共广东省委适时地识破和揭露了张发奎的欺骗政策,并利用张、李之间的矛盾,积极恢复和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工会、农会并进行各种斗争,全省工农运动日趋活跃。在广州市,有组织的工人纷纷驱逐国民党派到工会的改组委员,选举自己的工会委员,并为争取真正的民主权利和改善工人生活条件进行斗争。10月14日海员举行的罢工,得到各业工人的援助,2万多工人举着镰刀斧头红旗,向反动政府示威,显示了广州工人阶级的觉悟和力量。在广东省其他地区的农民运动,也有所恢复和发展。为配合南昌起义军的行动,广东东江等地区农民,在9月发动了秋收抗租暴动。7-17日,中共海陆丰县委领导海丰、陆丰两县农民赤卫军和农民群众举行起义,一度占领该两县城。10月30日,工农革命第2师(由南昌起义军第24师余部编成)和海丰、陆丰农民赤卫军及农民群众,再次举行起义,占领了两县全境,并建立了两县的苏维埃政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南昌、秋收、广州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示意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属于粵系的军阀张发奎,在广州站稳脚跟后,于11月17日用武力驱逐了桂系军阀李济深驻广州的机关、部队,接着向西江、北江扩展,夺取了广东政权。李济深为了夺回在广东失去的地盘,迅速调动兵力,进行反扑。李济深所属之黄绍竑部集结在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地区,准备从西南进攻广州;陈铭枢部则由东江地区向广州挺进。张发奎亦急忙将其第四军主力调往广州以西的肇庆地区,一部调往广州以东的石龙地区。李福林军第五军则分别驻守在韶关、江门等地。此时,粵桂军阀之间战争,一触即发。这样,张发奎在广州市内的部队,仅有第四军军部、教导团、警卫团、新编成的第二师第三团,担负训练任务的炮兵团和一些警察武装。另外,第五军军部和少数部队驻守在珠江南岸。这些部队中战斗力量最强的教导团和警卫团一部,则为共产党所掌握。仅就广州市区的力量对比来看,我方的武装力量占优势,且广州人民具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斗争情绪十分高涨。这种情况,客观上造成了武装起义的有利时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1927年11月17日,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决定由张太雷、恽代英、楊殷、黄平、陈郁等人组成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在广东发动武装起义。</p><p class="ql-block">中共广东省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于1927年11月26日作出决定,以我党领导的第四军教导团(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兼任该团团长),警卫团一部和广州工人赤卫队为骨干,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并固守广州,促进全省起义,进而夺取全国政权。</p> <p class="ql-block">  随后,广东省委成立了革命军事委员会和起义总指挥部(后称工农红军总指挥部);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黄平、周文雍为委员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叶挺、叶剑英分别任起义军正、副总指挥(工农红军正、副总司令),负责领导组织起义。此时,起义的组织和准备工作正有力有序地进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广州起义的经过与结果</b></p><p class="ql-block">广州起义原定于12月12日晚举行,由于起义计划被敌人察觉,张发奎准备解散第四军教导团,同时调集其主力部队向广州开进。在此紧急情况下,广东省委决定将起义提前到11日举行。</p><p class="ql-block"> 1927年12月11日凌晨,在张太雷、叶挺、陈郁、恽代英、叶剑英、黄平、杨殷、周文雍、聂荣臻等领导下,开始起义。</p><p class="ql-block"> 1927年12月11日凌晨3时30分,由叶剑英领导的第四军教导团率先行动,随着三声炮响,三颗耀眼的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划破广州沉沉的夜空。第四军教导团全部、警卫团一部、黄埔军校特务营和广州工人赤卫队的7个联队、2个敢死队,共约6000余人(其中工人赤卫队3000余人),分数路向广州市各要点发起突然袭击。在广州的苏联、朝鲜、越南的部分革命者也参加了起义。东路,教导团主力在叶挺直接指挥下,迅速将驻在沙河的1个步兵团打垮,俘600余人,缴获武器一部,继之消灭了驻燕塘的炮兵团,尔后回师市区,协同工人赤卫队攻占了公安局。中路,教导团一部和工人赤卫队攻占了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及其以北的制高点观音山等地。南路,警卫团第3营及工人赤卫队一部向第4军部、第4军军械库等地攻击,遇到顽强抵抗,未能攻克。与此同时,广州市郊芳村、西村等地的农民约2万人举行起义,一部进入市区配合起义军的行动。起义军民经过10个多小时的战斗,除第4军军部、军械库和第4军第12师后方办事处之外,珠江以北市区的国民党军、保安队和警察武装均被消灭,缴获各种炮20余门,各种枪1000余支。当日上午,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员和工农兵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广州市苏维埃政府(又称广州公社)成立,苏兆征为主席(在苏未到广州前由张太雷代理)。会后发布了《广州苏维埃宣言》、《告民众书》以及有关的法令。当天,广州市工人、农民和市民欢欣鼓舞,热烈拥护革命政府,积极参加起义。</p> <p class="ql-block">广州起义爆发后,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陈公博及张发奎等人仓皇逃到珠江南岸第5军军部,并立即电令驻肇庆地区的第12师、第26师第78团,驻东江地区的第25师,驻顺德地区的教导第1师第1、第2团等部,急速回防广州。12日,张发奎所部3个多师和驻守广州珠江南岸李福林的第5军一部,在英、美、日、法帝国主义的军舰和陆战队支援下,从东西南三面向起义军反扑。起义军和工农群众同优势的国民党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浴血奋战,但终因众寡悬殊,遭到严重损失,起义主要领导人张太雷牺牲。这时,张发奎的后续部队陆续到达,情况非常严重,在此危急时刻,起义军总指挥部为保存革命力量,于12日夜下达了撤出广州的命令。</p><p class="ql-block"> 起义军余部1000余人于13日凌晨撤出广州,在花县(今花都区)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共约1200余人,在师长叶镛、党代表袁裕(袁国平)的率领下进到海陆丰地区,和第二师会合,加入东江地区的革命斗争;另有部分人员转移到广西右江地区,后来参加了百色起义;还有少数人员撤往粤北韶关地区,加入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后来上了井冈山。国民党军重占广州后,对未及撤离的起义军、工人赤卫队和拥护革命的群众,进行了血腥的镇压,惨遭杀害者达5700余人。同时,苏联驻广州领事馆也遭冲击,部分外交官和工作人员也惨遭杀害。</p> 苏兆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广州起义的历史意义和特点</b></p><p class="ql-block">(一)广州起义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三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积极而英勇的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广州起义的实践又一次证明,面对国民党新军阀在中心城市拥有强大武装情况下,想通过城市武装起义或攻占大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和工农群众无比英勇的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给了中国人民极大的鼓舞,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光辉壮丽的一页。起义的许多领导人和保留下来的武装力量,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顽强不懈的战斗,成为中国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广州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的武装斗争,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道,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广州起义永垂青史,彪炳千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b></p>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p class="ql-block">(二)广州起义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广州起义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比较,具有下述三个特点:</p><p class="ql-block">1、广州起义汲取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新的实践与新的创造。其表现在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其一,广州起义,第一次公开以共产党的旗帜进行号召发动。南昌起义使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名义进行起义的发动,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在起义发动之初,按照中央的指示第一次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关于起义军的旗号:南昌起义是继续沿用“国民革命军”,秋收起义使用“工农革命军”,广州起义则使用了“工农红军”的旗号。</p><p class="ql-block"> 其二,广州起义第一次将土地革命付诸实践。其实,广州起义在酝酿的过程中,土地革命就已经付诸实施。1927年11月初海陆丰农民再度暴动后,立即开展了分配土地给农民的斗争,而且“不仅仅是大中地主加以没收,即小地主甚至自耕农的土地也加以没收。没收之后完全分配给原佃农自耕农。”这就赢得了海陆丰地区农民群众对广州起义的积极支持,这也是广州起义被镇压之后,东江和海陆丰革命根据地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的政纲规定没收200亩以上地主的土地,其结果未能起到动员广大农民参加革命的实际作用。</p><p class="ql-block"> 秋收起义前,虽然毛泽东制定了“没收一切土地,包括小地主、自耕农在内”分配给农民政策,可惜因辗转征战,这一政策一直到井冈山扎下根之后才逐步付诸实施。</p><p class="ql-block">其三,南昌起义时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共产党员占多数的与国民党左派的联合政权”,利用国民党的地位和影响,反对蒋介石和汪精卫为代表的宁汉政府,但一直未付诸实施。</p><p class="ql-block"> 秋收起义时,毛泽东曾提过建立工农兵苏维埃的设想,但他的建议被中央否决,未能在秋收起义过程中推行。直到井冈山时期第二次打下茶陵后,才于</p><p class="ql-block">11月27日建立茶陵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p><p class="ql-block"> 广州起义在酝酿发动期间,就于1927年11月13日和18日分别成立陆丰、海丰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为中国最早的县级工农兵苏维埃政府。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后建立的广州苏维埃,是中共建立的第一个城市工农兵苏维埃政权。这是中国城乡第一次创建起全新的工农民主政权。</p><p class="ql-block"> 2、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三大起义中,广州起义是唯一由共产国际直接参与决策,并寄予厚望的。共产国际驻华代表诺伊曼等参与筹划广州起义的始终,并在起义时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苏联驻广州领事馆的人员参与了起义的具体指挥和战斗(一部分在广州的朝鲜、越南的革命者也参加了)。而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则没有共产国际代表参与。</p><p class="ql-block">3、中共广东省委、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围绕广州起义失败的原因和责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反思与总结,围绕起义经验与教训进行了大讨论,一直持续到1928年6月中共六大召开,才告一段落。而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则没有做到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