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文字来源】江苏省苏州市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壹•脸谱介绍</p><p class="ql-block">脸谱是我国戏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着重于戏曲人物形貌的夸张和气质的刻画,写实和浪漫、象征和寓意相结合,有强烈的装饰性和“寓褒贬、别善恶”的意思。它民族特色鲜明,在世界戏剧化装史和民间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脸谱艺术既受中国传统图案的影响,也有自己的法则,戏曲脸谱图案与色彩由粉墨化装变化而来,渐进渐繁。它保持了基本的原始胎型,以简单的谱式为基础,用多种色彩花纹加以点缀,形成现在繁复的戏曲脸谱图案。</p> <p class="ql-block">兰陵王面具作为最早的戏曲面具之一,起源于北齐时期。《乐府杂录》、《旧唐书•音乐志》等曾记载,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勇武过人,但容貌清秀,自以为不足以威慑敌人,遂带木雕面具出战,时常取胜,齐人慕其勇冠三军,便模仿他的初作,编成舞蹈,配以歌曲,称为《兰陵王入阵曲》,唐代发展成歌舞戏,称之为“大面”戏。</p> <p class="ql-block">贰•戏曲脸谱的颜色</p><p class="ql-block">戏曲脸谱具有色彩和图案的双重组合,又各自有它的不同功能。脸谱的色彩五颜六色,大致为朱、白、黑、粉(粉红色)、黄、绿、紫、蓝、灰、金、银、银灰、淡蓝、赭色、油白等色。吡外还混用各色,用揉色和抹色的方法来勾画脸谱,夸张肤色,以突出脸部上的前额、鼻、眼、口、下巴等各个器官,进而突出面部的骨骼、筋络和肌肉纹理。戏曲脸谱用某种颜色表现人物的性格、气度和品质,在脸谱构思的术语中,叫作“主色”,它是某个脸谱最主要的表现部分。</p> <p class="ql-block">红 色•表现正义、忠勇、刚毅,如关羽、赵匡胤等人物。</p> <p class="ql-block">黑色•表现鲁莽、勇猛、憨直、森严、肃穆,如张飞、牛皋、项羽、尉迟恭、包拯等人物。</p> <p class="ql-block">粉红色•表现正直、年迈而尚武,多为老年人物使用。如黄三泰和花振芳等。</p> <p class="ql-block">白色•粉白色象征奸诈、虚伪。如严嵩和赵高等。</p><p class="ql-block">油白色•象征蛮横、暴虐。如高登和曹操等。</p> <p class="ql-block">黄色•表现剽悍、凶暴、工于心机。如典韦、王僚和宇文成都等人物。</p> <p class="ql-block">银色•表现至尊、威严、怪诞,用于神佛妖魔,次于金色。如财神、老君和木吒等人物。</p> <p class="ql-block">绿色•表现暴躁、勇武曾栖身于绿林。如青面虎、程咬金和柳仙等人物。</p> <p class="ql-block">金色•表现至尊、威严、怪诞,用于神佛等。如如来佛、金吒、杨戬等人物。</p> <p class="ql-block">紫色•表现忠贞、稳重、年迈、静穆。如徐延昭、廉颇、常遇春、专诸、庞德等人物。</p> <p class="ql-block">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桀骜不驯、凶猛、有心计,多用于武将与盗魁。如马武、单雄信和窦尔墩等人物。</p> <p class="ql-block">叁•戏曲脸谱的谱式</p><p class="ql-block">就京剧来说,脸谱中净角比较复杂,它是由原“整脸”演变、发展而逐渐丰富,由平面而趋于立体,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图案谱式。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18种净角谱式和5种丑角谱式。</p> <p class="ql-block">【整脸】是在整个面部涂上一种颜色作为主色,在主色上再画出眉、眼、鼻、口等各个器官的部位以及纹理、筋络,以表现人物的形态,如关羽满脸涂红、曹操满脸涂白。</p> <p class="ql-block">【三块瓦脸】多是英雄武将(正反面人物都有)。脸部呈现出三块明显的主色,平整得像三块“瓦”。明显地突出了眉、鼻、口的部位。比“整脸”趋于立体化,如《铁笼山》的姜维、《鱼肠剑》的专诸。</p> <p class="ql-block">【花三块瓦脸】在“三块瓦”的基本构图上,用各种颜色画出复杂琐细的装饰性的花样和纹理,以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如《荆轲传》中的荆轲、《连环套》中的窦尔墩。</p> <p class="ql-block">【老三块瓦脸】有的也可统归“三块瓦”。它的特点是多塑造粗眉大眼、雄壮英武的老英雄。此类人物的眉眼外眼角下垂,如《龙潭鲍骆》中的鲍自安、《普球山》中的蔡庆。</p> <p class="ql-block">【揉脸】形式基本是“整脸”。勾洁用“抹”夸张皮肤色泽,没有象征意味,如《刺巴杰》中的余千、《挑滑车》中的黑风力等。</p> <p class="ql-block">【六分脸】它是由“整脸”形式发展而来的,保留了左右两颊的主色,在构图上特别强调两条白眉,使它几乎占据了整个前额的部位,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车轮战》的杨凌。</p> <p class="ql-block">【十字门脸】两眼部位的黑色联成一条横的色带交叉好像在脸上写了一个“十”字,多表现年老的英雄武将,如《草桥关》中的姚期、《定中原》中的司马师。</p> <p class="ql-block">【喜鹊脸】由“十字门脸”演变而来,由于眼窝勾出的整个形象像飞着的一只喜鹊,故称“喜鹊脸”,如《战长沙》中的魏延、《断密洞》中的李密。</p> <p class="ql-block">【花碎皱脸】在“花三块瓦”和“蝴蝶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以花、碎、皱为主要特征,色条细窄,便于表演皱眉、皱眠等动作。如《锁五龙》中的单雄信、《八大锤》中的兀术。</p> <p class="ql-block">【蝴蝶脸】从“十字门脸”发展而来,图案为蝴蝶状,如张飞,他是个豹子头环眼的喜相,以象征他刚直不阿、诙谐爽朗的性格。还有《除三害》的周处、《闹江州》的李鬼等。</p> <p class="ql-block">【元宝脸】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脑门保留本身的肤色或微微揉红,两颊涂白,形成元宝形状,表现格调不高的下层人物,性格中有勇敢,也有怯懦一面。如《侧美案》中的马汉、《骂杨广》中的杨广。</p> <p class="ql-block">【花元宝脸】由“元宝脸”发展而成的。比元宝脸肌肉纹理的安排细碎得多,所以又叫碎脸。脑门用红、蓝、白、金等,主色则在两颊,一般多用黑色。如《单刀会》中的周仓、《钟馗嫁妹》中的钟馗。</p> <p class="ql-block">【太监脸】是由“整脸”变化而来的,是眉、眼、鼻、口各个部位与粉白脸的形式有显著不同。如《法门寺》中的刘瑾、《黄金台》里的伊立。</p> <p class="ql-block">【无双脸】在郝寿臣脸谱里其表现了特殊形象和特定人物与性格,单列了“无双脸”项目。像《霸王别姬》中的项羽就是寿字眉、无双脸脸谱。《黄一刀》《上天台》中的姚刚就是螳螂眉、元双脸脸谱。</p> <p class="ql-block">【僧道脸】又称“和尚脸”,属“花三块瓦脸”的范畴,但是眉、眼、鼻、口各个中位的形式,与一般的“三块瓦”有明显的区别,如《蜈蚣岭”中的王飞天和《杨家将》中的杨五郎。</p> <p class="ql-block">【象形脸】这种形式非常灵活,借鉴“花三块瓦脸”、“花脸”和“粉白脸”的基本布局,变化使用,组织成象形图案以表现鸟兽鳞爪各种精灵的面部形象,以代替面具,如《百草山》中的孔雀、鹦鹉、金翅鸟。</p> <p class="ql-block">【神妖脸】可以分为“神仙脸”“小妖脸”。是由“三块瓦脸”“花三块脸”和“歪斜脸”演变而成的。“神”主要表现神佛的面貌,多用金银两色,格局取法于塑像。如《劈山救母》中的二郎神、《收大鹏》中的如来佛。</p> <p class="ql-block">【歪斜脸】由“三块瓦脸”、“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成,绘式暗斜不整,表现的是歪斜不对称的面孔,多形容面目凶恶或容貌丑陋的武角色。画这种脸谱的角色不一定是坏人。如【斩黄袍】中的郑子明就是一例。</p> <p class="ql-block">戏曲丑角脸谱,若细分大致可以分为五种谱式:</p> <p class="ql-block">【小丑脸】勾小丑脸的角色范围比较广,多表现贪玩好耍、活泼伶俐的儿童。如《小放牛》的牧童、-《御碑亭》的德禄、《狮子楼》的郓哥、《双狮图》的书童,人物脸上的白粉要涂得圆一些,两颊揉红色,眉眼的描画须显露出滑稽嬉笑的神气。</p> <p class="ql-block">【小花脸】可归属丑脸。如《野猪林》中的薛霸。是由丑角扮演的官府恶差役,又称恶丑脸谱,面部化装勾白腰子脸,画斜八字眉,大三棱眼,歪脸岔,两颊揉黒烟子,太阳穴画两帖膏药,五官的描画狡猬凶恶。</p> <p class="ql-block">【武丑脸】滑稽诙谐,有武打功夫的江湖人物,行侠仗义、机智精悍的英雄好汉等(正反面人物都有),如《艳阳楼》中的秦仁。《曾头市》中的阮小二、《时迁偷鸡》中的时迁、《九龙杯》中的杨香武和《连环套》中的朱光祖等。</p> <p class="ql-block">【老忍脸】多演性格善良、诙谐风趣的老人。如《女起解》中的崇公道是一个有正义感诙谐风趣的老解差。面部化装勾白腰子脸,画白八字胡,小眼睛,红嘴唇,额间、眉角和两颊要用白笔勾画皱纹。掛白五搞髯。</p> <p class="ql-block">【文丑脸】大部扮演一些王候将相、公卿大夫,以及性情蛮横、行为不正或损人利己的文人谋士、纨绔子弟、浪子淫掍等。如《乌龙院》中张文远,是品质卑劣的青年书吏。</p> <p class="ql-block">陕西梆子•断桥</p> <p class="ql-block">戏曲</p> <p class="ql-block">面罩</p> <p class="ql-block">皮影戏《五花马•邂逅》</p> <p class="ql-block">摄影:和风</p><p class="ql-block">文字:摘自戏曲脸谱科普手册</p><p class="ql-block">音乐:远古的梦</p><p class="ql-block">场景:苏州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日期:2025年6月23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