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天”

曾氏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隰县鼓楼</h3><div> </div> 隰县是梨果之乡,全县80%的土地种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80%的收入来自果业。这里的梨叫“玉露香”,有“中华第一梨”的美称,大的近2斤,酥脆香甜,盛果时本地十块钱四斤,苹果也是知名品牌,而且也不贵。 <p class="ql-block">  小西天,又名干佛庵,位于隰县城西一里处的凤凰山巅。明崇祯二年(1629年)东明禅师创建。</p><p class="ql-block"> 主建筑包括干佛庵寺院、观音寺、如意湖、莲花广场、飞凤阁等,其中山巅的千佛庵寺院峰峦叠翠,错落有致,与山势浑然一体,“小、巧、精、奇”,颇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山下的莲花广场整体看凤凰造型,远观如凤鸟托起山巅的寺院一般,广场的这些”美女佛”还是很养眼的。</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飞凤阁</h3><div>碑刻 王哲士凤凰咏:<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窈喜飞来凤,于兹堪摄魂。</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山危偏负寺,地隘岂容神?</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悬塑独一处,琳官失二形。</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天迷梦地,恍似借神工。</b></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 寺院所藏罕见的官版《明永乐北藏》,成为研究中国佛教史、藏经史、伦理道德乃至民俗的稀世珍宝。 这殿与其他佛庙中均有大雄宝殿不同,它可是中国“悬塑”艺术的天花板。宝殿虽只有169平方米。却供奉了1978尊塑像,最大的3米多高,小的只有拇指大小。布局以五个世界佛依次展开,除佛坛上的五尊主像外,墙壁,梁柱屋檐之上层层皆有塑绘,其形、彩、妆、銮,繁而不杂,井然有序,立体地构造出一个精美绝伦的佛国世界。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故而赵朴初先生为宝殿题联:<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土西方微尘不隔</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间天上万象庄严</b></div></b></div> 满堂的木骨泥质悬塑作品,精巧玲珑,令人目不睱接。白乐天有一句叫做“乱花渐欲迷人眼”,真真的这种感觉。 这些塑绘大多成于明末清初,已历经300多年。群塑略前倾,灰尘自然掉落,人称是不用打扫的清净世界。 <p class="ql-block"> “悬塑”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雕塑工艺,多把以泥土、草筋、木架为基底的骨架,附着或悬挂于建筑结构上,再逐层敷泥塑形,细节处通过雕刻、彩绘增强表现力,最终形成悬空或半悬空的立体造型,如佛像、飞天、神兽、山水、楼阁等。精细作品会辅以金箔、琉璃等装饰。</p><p class="ql-block"> 悬塑作品突破了传统浮雕的平面限制,利用空间层次感营造出繁复、灵动的视觉效果,用于寺庙、石窟的壁龛、穹顶等位置,以增强宗教场景的氛围。 </p> 隰县当地的红胶泥土是上好的原料,精雕细琢后,再用矿物颜料上色。看这些3百多年的雕塑,历经岁月而不开裂,色彩鲜艳如初,实属难得。 <div>  眼花缭乱,何能一一明白?每处均有来由,这学问大了去了。</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凤凰山左翼之下,还有一座观音寺,与小西天遥相呼应,该寺始建于北宋初年,明、清均有重修。<br>  这寺院香火(游客)不多,转了一圈,感觉是一座现代的“庙”,秀雅洁净。不求大而古,但愿天下人佛心,重修者不啻于跪拜求神保佑吧。<br> <div><br></div>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槐树寻根祭祖园</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象征的水泥槐树</div><div> 元末明初,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自然灾害肆虐,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而山西凭借“表里河山”的地形优势,风调雨顺,经济繁荣,社会相对安定,再加上邻省兵祸成灾,大量难民涌入,使得这里人口相对稠密。为恢复农业生产、增加战乱地区人口、稳定边疆,明朝政府实施移民政策,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成为了移民的集合点和出发地。<br>  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近50年的时间里,在大槐树下发生大规模的官方移民18次。移民主要来自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他们在这里领取川资和凭照后,被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累计迁出民众数百万户。</div> 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移民当属半自愿半强迫性质。当年的具体办法不得而详,也许这组雕像反映着移民百姓的状况吧。<div>  传说移民因不愿背井离乡,被官兵强制迁徙,途中想上厕所就说“解手”,此说法流传至今。</div> 当年在迁移的时候很多的同姓不能迁到一个地方,为了日后好相认,官兵就把很多老百姓的小指甲盖划了一刀,所以移民后裔的小脚指甲盖多是两半的。<div>  真的吗?我的朋友圈里可没有。</div> “根”字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饱含着山西移民浓浓的桑梓思乡之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大槐树处</h3><div> 古大槐树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修建的遗址,其修建始未都记载于石碑之后。<br></div> 由古大槐树滋生的二代槐树,已有400多年的树龄。二代槐树同根滋生的三代槐树距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br>  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挂件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br>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要说长治,他的历史有据可查的,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候它就已经是诸侯争霸必得的大地方了。2000多年来,这个地方一直作为郡、府、州一级的存在,这里发生过无数的历史事件和有趣故事,当然也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说它是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一点也不过分。<br>  上党,潞州,璐安府,隆德,长治都是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门</h3><div> 城隍庙是市内最大的古建群,始建于元,其规格形制有着浓厚的官方色彩。中心对称,南北向中轴线长达400多米,自南向北依次为六龙璧、宏门、木牌楼、石牌楼、山门、鉴楼、献亭、中大殿、寝宫等。</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来城隍爷长这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木化石和中大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庙内壁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府(新)塔。</h3><div> 新塔我国仿古第二高塔,约近百米,也在市内。原塔始建于隋朝宝雨寺内,故又称宝雨寺塔。<br> “六府塔”是同“上党门”共同闻名的长治地标性建筑,作为整个潞安府城内外唯一留存下来的隋唐建筑遗址,新建六府塔更加添加它的历史韵味。</div> 此为金元修复之遗物,残塔遗址仅剩塔座,仍在新塔旁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治街头宣传画</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the end</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5.6.26</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