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封面摄影:赵来清</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刊头设计:沈月敏 题头摄影:张忠林</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海上艺影》是充满生机的摄影微信群创办的微刊。它不仅是我们宣传报道那些老摄影家的摄路影程及优秀作品的展台;也是广大摄影爱好者展示自己丰硕成果的平台;更是广大摄友以摄交友、互相学习、交流切磋、分享快乐的舞台。我们期盼《海上艺影》在老摄影家和广大摄友们的鼎力支持、热情呵护下,像雨后春笋,茁壮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编者的话</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left;"> </h1> ▲潘连生老师近照<div><br><div> 潘连生,1946年生人,即将迈入耄耋之年。一个纯粹的摄影业余爱好者,退休后开始涉足摄影,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更没有加过任何摄影协会。他喜欢旅游,钟情于大好河山、风土人情;喜欢行行摄摄,看到舒服的画面就情不自禁地按下快门;喜欢观摩高手的作品,从中汲取营料。目标很简单:让摄影充实生活,愉悦身心。<br><br> 以上我们精选潘老师的五幅《南美行》摄影作品,与摄友们分享</div></div> ▲姜有瑾《画中画》【西部摄影】 ▲吴凡《晨忙》【西部摄影】 ▲陈定良《上海地标》【海上艺影】 ▲姚坚《羚羊峡谷》【海上艺影】 <div>▲王征《二张照片背后的轶事》</div><div><br><div> </div> 由于我母亲是吴茵老师的影迷,又一同在文联组织的迎春联欢会上相识,故她俩成了忘年之交。“文革”后期,母亲带着我去探望她老人家,她摸着我头连连称赞我长得帅,且热情推荐我去考当年上影厂演员培训班。因我长相有点奶油气,不符合工、农、兵形象,没被录取,吴茵阿婆得知后苦笑道:上海的小生,就是需要这样的奶油味,不能一味的工、农、兵形象。此后,我虽然未能被上影厂录取,但对表演艺术却兴趣盎然,为我后来进入影视界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br> 79年,正遇她老人家七十大寿,受母亲之托我们上门为她祝寿,并采访了她。当时,她年事已高,但对我们年轻人的拜访,却热情招待,且有问必答,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了三、四十年代她的演艺经历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拍摄轶事……,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br> 转眼巳过去了几十年,吾辈年轻人也已近古稀之年了。但那天的合影照,我始终珍藏着,不时拿出来看看,心中永远铭记着吴茵阿婆的教诲:忘记昨天、面对明天。这是她的人生格言,也是我们一代人的座右铭。<br></div> ▲崔继源老师近照<br><br> 崔继源,原就职于中电神头发电公司党群工作部。1997年3月加入山西省摄影家协会,1999年3月加入中国电力新闻摄影协会,2015年7月至今兼任山西朔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br> 近几年来,先后有六百余幅新闻和艺术类摄影稿件在国家和省部级报刊杂志网络和影展上发表和展出,并多幅获各类奖项。其中拍摄于公司新项目建设工地的组照作品《工地圆舞曲》获得了由《人民摄影报》等单位举办的“跨越杯”全国摄影大赛(纪实类)一等奖的成绩。<br><br> 以下精选崔继源老师三幅摄影作品,与摄友们交流分享。<br><br> ▲《工地随拍》 ▲《山村随拍》 ▲《朔州老城看大戏》 <div>▲《望浦江》摄于上海黄浦滨江<br><br>臧志成 摄影/ 配诗<br><br>风掠晨雾见沧溟,<br>浪拍浦江两岸新<br>客倚栏杆旧韵寻,<br>游艇高楼入眼帘</div> ▲《夕照下的生命之舞》<div><br>吴小杭 摄影/何丽华 配诗<br><br>夕阳,如一枚炽热的印章<br>盖在黄昏的额头<br>把天空,染成一封<br>写给大地的情诗<br>我用脚尖弹响岁月的琴弦<br>在时光的碎影里<br>每一朵涟漪<br>都藏着一个梦<br> <br>光的漩涡将身影拉长<br>似生命之火,跳跃<br>此时,我是天地间的舞者<br>在光与影的舞台<br>演绎一场盛大的圆融<br>当最后一抹红隐入波心<br>我听见,寂静中<br>灵魂在呢喃<br>那是眷恋,对生命<br>最深沉的礼赞</div> 上海昆剧团" 五子登科"系列演出季6月5日晚,兰心大戏院第三场《莉莉莺声》一一张莉个人专场。共表演了《牡丹亭-寻梦》,《商河》,《雷峰塔-断桥》,《长生殿-小宴》,等折子戏。<br> 昆曲真好,年轻真好!(昆曲表演艺术家张静娴最后的祝辞)<br><br> 摄影:张静,祖忠人 ▲顾巍《傩舞》 ▲郎惠芝《欲与明珠试比高》 ▲段明强《旁观者清》 ▲侯福樑《街头》 ▲毛之涛《夕照街景》 ▲波林飛《雨中行》 ▲蔡解民《有点意思》 ▲杨自炜《主持人:常菲桐》 ▲胡传良《观展》 ▲黃国强《芭蕾艺术》 ▲卢惠桦《靓女》 ▲子小 《无题》 ▲翁世荣《双喜》 ▲章祖炜《街头巷尾》 ▲刘同兰《父爱》 ▲黄伟助《活力街头》 ▲陈冲《光影下行人》 ▲贾益敏《广告效应》 ▲丁正民《寻觅》 ▲毛之侠《龙舟赛》 ▲方伟《留影》 ▲阿芳《亲子沙趣》 ▲周平《男人》 ▲老顽童 《戏水》 ▲吕瑛《人流堆砌的移动舞台》 ▲冉华《川西印象》 ▲童宝兴《船厂·劳作》 ▲王建平《做功课》 ▲王之成《古典之美》 ▲杨长春《排队求婚》 ▲阿昌《大凉山儿童》 ▲翰墨《嬷嬷》 ▲张凤林《转经祈福》 ▲翟亚平《扮戏》 ▲楼徐锋《唇》 ▲雅 量《美丽》 ▲玲玲 - 视角《尼泊尔青年》 ▲高荣华《灿烂的笑》 ▲卢雯《青衣》 ▲雅仕《演员王丽君 》 ▲任永祥《金光穿洞》 ▲沈明华《点线面》 ▲阿牛《现代》 ▲适雨《老宅》 ▲谭学文《夕阳正红》 ▲徐敖齐《梯》 ▲周国群《夕阳》 ▲陆连发《夕照滩闲》 ▲龚冠华《去礼拜》 ▲张英《港湾》 ▲陈金鑫《展翅》 ▲励福华《秋色》 ▲赵四九《秋语呢喃》 ▲蜻蜓《海滩夕照》 ▲杜莉萍《山寨》 ▲丁熙萍《盐官霞彩》 ▲黄佩佩《日照金山》 ▲王雪华《行走在云端》 ▲楼万林《冲浪》 ▲祥海《.北方小江南冰峪沟》 ▲徐龙德 《滨江掠影》 ▲于光明《月亮船》 ▲云中河《雨中外滩》 ▲郑建新《赣江大桥》 ▲郑钟方《艾西拉小镇随影》 ▲朱峰《影》 ▲朱琪琳《威武》 ▲张永年《太阳鸟》 ▲拓荒者《歇》 ▲CJA湖北《灰脸狂鹰》 ▲王仲华《水凤凰》 ▲罗西干《黑丽飞荷叶》 ▲吴克金《紫蜻蜓》 ▲彭长春《天蛾》 ▲钟泓 《哥俩》 ▲冰凌水《水墨荷花》 ▲汤更生《碧波仙子》 ▲雪琼《荷》 ▲云中河《荷花泪》 <h1><font color="#ff8a00">本期执行编辑:张忠民</font></h1> <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本刊为旬刊,每月5号、15号、25号发布新刊</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