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夜入住奥奇瓦龙戈的酒店己经是晚上七点半过后,酒店的模样也没看清楚。今天六点半起床推门一看,天还没亮,弯月与星星还掛在天边。</p> <p class="ql-block">利用早歺后出发前的时间,匆匆把酒店浏览了一遍。这里是赛斯特伯恩酒店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背后是酒店大堂</p> <p class="ql-block">具有非洲特色的客房</p> <p class="ql-block">酒店室外游泳池</p> <p class="ql-block">上午7点45分出发,前往三个小时车程之外的辛巴族红泥人部落。辛巴部落是纳米比亚最具特色的传统部落,至今仍维持着五百多年前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和习俗都一如往昔,其独特的原始人文景观为世人所惊艳。</p> <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的红泥人主要指辛巴族,他们是非洲西南部极具特色的古老游牧民族,其历史与现状交织着传统坚守与现代冲击。</p> <p class="ql-block">辛巴族的祖先被认为是从非洲中部班图地区南迁的游牧部落,17世纪前后,因放牧需求逐渐向纳米比亚西北部的库内内地区迁徙,在干旱的卡奥科兰沙漠与草原地带定居,形成独立的族群认同。他们以牛群为生存核心,牛不仅是食物来源,更在部落仪式中象征财富与地位。</p> <p class="ql-block">为长期适应热带强光与蚊虫环境,辛巴族发明了以红赭石粉末混合牛油、香草制成的“红泥”,涂抹全身防晒防虫,逐渐演变为文化符号,象征对土地的依附与女性美。</p> <p class="ql-block">辛巴族保留母系社会特征,女性负责管理家庭与牲畜繁殖,男性承担放牧与部落防御,婚姻以牲畜作为聘礼,允许一夫多妻制;</p> <p class="ql-block">辛巴族现存人口约2万-5万(2024年估算),主要集中在纳米比亚北部库内内地区的奥普沃周边,少数分布于安哥拉边境。居住地多为无电力、无自来水的干旱区域,与现代社会相对隔离。</p> <p class="ql-block">他们仍居住在圆锥形泥屋(用树枝、牛粪、红泥搭建),女性裸露上身,红泥涂抹形成独特纹路,头发用红泥编成辫,搭配铜环、贝壳饰品;男性穿兽皮短裙,手持长矛或弓箭。</p> <p class="ql-block">辛巴人的经济模式以放牧牛、羊、山羊为主,辅以采集野生果实与草药,基本自给自足。部分部落通过接待游客(展示红泥制作、传统舞蹈)获取少量现金,手工艺品(如皮革制品、金属首饰)成为重要收入来源。</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沙漠化加剧,牧场退化导致牲畜死亡,传统游牧路线因边境管控受限,生存资源日益紧张;</p><p class="ql-block">年轻一代受城市教育吸引,离开部落后逐渐放弃红泥习俗,通晓传统歌谣与占卜术的长者逐年减少;</p> <p class="ql-block">辛巴族被视为非洲游牧文明的“活化石”,其对自然的适应性智慧(如红泥防晒、耐旱畜牧)为生态研究提供参考,社会结构中的性别分工与资源共享模式也引发人类学关注。尽管生存挑战严峻,他们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不仅是对自身身份的确认,更成为全球多元文化保护的重要案例——在纳米比亚,辛巴族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传统与发展”命题的深刻回应,见证着人类文明另一种可能的生存形态。</p> <p class="ql-block">我们穿过冬季的草原,路经中转驿站乌臼时在一个服务区稍作休息。</p> <p class="ql-block">近距离的观看了造型独特白蚁窝。我们看到田野上白蚁窝有大有小,有高有低,颜色有红有白还有水泥色的,这与白蚁窝所在的土壤成份有关。</p> <p class="ql-block">服务区工作人员笑容可鞠</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环璄还真是不错</p> <p class="ql-block">继续出发,在上午11点终于到达了一个辛巴族人的部落</p> <p class="ql-block">这里需要收费入内</p> <p class="ql-block">帅气的新一代辛巴族年青人是我们今天的向导,他会说英语和辛巴族人的语言,态度十分友好。</p> <p class="ql-block">我们团的领队也亮个相。项导服务十分周到。</p> <p class="ql-block">这是出生在台湾,生活在南非的地导陈先生。</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部落的学校,现在放假没有学生上课。</p> <p class="ql-block">向导告诉我们,这个部落自从迁徏到此,无论是部落里的牛羊和人口,都出现很多双胞胎,因此这个辛巴族部落的名称就称双胞胎部落。</p> <p class="ql-block">这个部落目前共有68个成员,其中有35个儿童,20个女人和13个成年男性。</p> <p class="ql-block">走进部落,看见的第一个部落成员就是个孩子</p> <p class="ql-block">踏入辛巴红泥人部落,仿佛一脚迈进了人类历史的深处。简陋却充满生活气息的窝棚,在风沙中屹立,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女人们赤裸上身,裹着红泥,那是她们与自然共生的独特印记。</p> <p class="ql-block">这位正在往身上涂红泥的人是酋长的大老婆。酋长今天和部落中成年男子都外出不在家里。</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纯真的眼神中,满是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懵懂。他们奔跑嬉闹,丝毫不觉生活的艰苦。见到我们的到来,部落里的孩子们欢呼跳跃象过节一样高兴,伸出手接过大家伙带给他们的糖果饼干等零食。</p> <p class="ql-block">大家纷纷与部落里的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向导介绍辛巴族女性不同时期的装扮,最右边是女童,中间是少女,左边是己婚女性。</p> <p class="ql-block">己婚女性有一个腿环,表示她有一个孩子,如果有二个腿环,表示她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女孩在9岁的时候,需要用木板撬掉下门齿,以表明是辛巴这个分支的身份,真是不可思</p> <p class="ql-block">辛巴人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己婚女性,她们头上戴有不同的发冠。</p> <p class="ql-block">用手把油脂涂抹在兽皮上</p> <p class="ql-block">这家的孩子好多!</p> <p class="ql-block">部落里的女人围坐成圈,售卖自己做的各种手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节目为我们表演辛巴舞蹈</p> <p class="ql-block">大弟给她们小费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部落的女人们围站在一起,载歌载舞,热烈的节奏直击心灵,让人感受到生命最本真的活力。离开后,那片土地上的质朴与纯粹,始终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愿辛巴人世代守护的古老文明,如纳米比亚的红土地般永不褪色;愿风吹不散你们的传统,时光带不走你们的信仰。在天地间自由驰骋,在歌舞中永葆赤诚,让部落的星火永远明亮,在岁月长河里安然栖息,生生不息,幸福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