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十二大辨证法

中医养生

<p class="ql-block">  一、八纲辨证:</p><p class="ql-block"> 是中医辨证里的基本纲领,也是总纲,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概括疾病的基本性质、病位深浅和正邪关系 。虽然疾病表现比较复杂,但基本上都可用八纲加以概括。因为任何一种疾病,从病位来说,离不开表证或里证;从基本性质来说,可区分为寒证与热证;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证或虚证;从而可以分辨出病证类别,属于阳证或阴证。这样就可以结合中医的基本治疗原则:解表攻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p> <p class="ql-block">二、脏腑辨证</p><p class="ql-block"> 是在认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基础上,将四诊收集的症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的症状所属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等的一种辨证方法。这种辨证也是中医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是各科辨证的基础。适用于内伤杂病。</p> <p class="ql-block">三、气血津液辨证</p><p class="ql-block">是运用脏腑学说中关于气血津液的理论,来分析气、血、津液的病变。因为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相互影响。分析气、血、津液失调导致的病证。气病包括气虚、气滞等;血病涵盖血虚、血瘀等;津液病则分为津液不足与水液停聚(如水肿、痰饮) 。</p> <p class="ql-block">四、六经辨证</p><p class="ql-block">是由东汉张仲景创立,用于外感伤寒病。也就是将外感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综合归纳为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阳证,病势亢盛)和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三阴证,病势虚弱)六个阶段的证候,从而运用相应的经方去解决。反映了邪正消长与传变规律 。</p> <p class="ql-block">五、卫气营血辨证</p><p class="ql-block">是清代叶天士创立的一种适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它也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弥补了六经的不足,丰富了外感病的内容。卫气营血辨证,就是把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所反映的证候,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用以说明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和传变规律。</p> <p class="ql-block">六、三焦辨证</p><p class="ql-block">是由清代吴鞠通提出,适用于湿热类温病。以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划分病变阶段,体现湿热自上而下的传变特点 。</p> <p class="ql-block">七、经络辨证</p><p class="ql-block">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通过症状判断病变所属经络及关联脏腑的辨证方法。尤为针灸推拿按摩首选。</p> <p class="ql-block">八、病因辨证</p><p class="ql-block">是运用病因学的基本理论,对病人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从而确定引起疾病的病因的辨证方法。疾病发生的原因很多。大致有六淫、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等,然后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方案。</p> <p class="ql-block">九、五行辨证</p><p class="ql-block">是通过五行对应相应脏腑的生克乘侮之道,调理五脏六腑之间的平衡。除了脏腑辨证开方时运用到,还有象数疗法的运用。</p> <p class="ql-block">  十、八卦辨证</p><p class="ql-block"> 是通过八卦方位对应人体脏腑的辨证方法。一般用于针灸推拿较多。如头针、手针、脐针等。</p> <p class="ql-block">十一、全息辨证</p> <p class="ql-block">人体处处有全息。全息辨证就是在人体某一局部,如手臂,或腿部,寻找与疾病患处相对应的点,进行治疗的一种辩证方法。大多用于针灸推拿按摩。</p> <p class="ql-block">十二、升降辨证</p><p class="ql-block">人生于自然,符合自然之道,左升右降、一气周流。升降辨证就是把人体产生的疾病症状,综合归纳分析,哪些属于不升,哪些属于不降,从而采取恢复升降功能的辨证方法。大多数用于疑难杂症或寒热错杂之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