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帽子走四方】 滇南画卷:从红砖艺术到喀斯特仙境-云南深度行记

珍妮

<p class="ql-block">拍摄:先生明一</p><p class="ql-block">出镜/制作:珍妮</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9126044</p><p class="ql-block">时间/地点:2025年6月滇南</p> <p class="ql-block">云南,这片被誉为"彩云之南"的神奇土地,以其多元的民族文化、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底蕴吸引着无数游人。这次旅程我们选择了一条小众却充满艺术气息与自然奇观的滇南环线:从弥勒的东方韵艺术小镇起,途经建水的千年陶都,穿越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品味蒙自的百年铁路记忆,最终抵达丘北普者黑的喀斯特山水画卷。这条线路串联起云南南部最精华的艺术、文化与自然景观,每一站都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滇南画卷,等待着我用脚步丈量,用心感受。戴上我这顶白色平顶帽,喜欢印花帽带的那份浪漫,别忘了再带上那顶浅紫色草帽,我们一起快乐出发吧!</p> <p class="ql-block">我们自驾来到弥勒,一片造型奇特的建筑群逐渐映入眼帘——这就是被誉为"滇中普罗旺斯"的东风韵艺术小镇。</p> <p class="ql-block">踏入景区,首先迎接我的是一片绚烂的薰衣草花田,紫色的波浪在微风中摇曳,与荷兰风格的风车相映成趣,确实有几分法国普罗旺斯的浪漫情调</p> <p class="ql-block">但真正让我震撼的是远处那些如同从童话中走出的红砖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万花筒艺术馆无疑是这里的灵魂所在。这座外形酷似酒瓶又似火焰的建筑群,完美融合了弥勒的红酒文化与彝族火文化。</p> <p class="ql-block">走进内部,穹顶透下的阳光在红砖墙面上投下变幻的光影。</p> <p class="ql-block">数千个手工陶俑组成的《千人合唱团》静默地"歌唱"着,每个表情都诉说着不同的情感故事。站在艺术馆中央,仿佛能听到无声的合唱在红砖穹顶间回荡,这种体验超乎想象。</p> <p class="ql-block">告别弥勒的艺术奇境,我们驾车南下前往建水。这座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不仅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更以悠久的制陶传统闻名于世。而近年来,艺术家罗旭在这里打造的蚁工坊和贝山陶庄,则为这座古城注入了全新的艺术活力。</p> <p class="ql-block">蚁工坊位于建水城郊,原本是一处废弃的砖窑垃圾场,经罗旭改造后,成为了一个以陶文化为主题的奇幻艺术空间。走进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五孔空心砖垒砌而成的彩色建筑群,地中海风格的蓝、粉、白色调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梦幻。这些建筑没有使用任何钢筋水泥,完全依靠砖块的巧妙堆叠构成各种奇异形态。阳光透过空心砖孔投射出变幻的光影,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万花筒中。</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蚁工坊代表着建水陶艺的现代诠释,那么贝山陶庄则是对传统建水紫陶的致敬。这座依山而建的陶艺庄园,完整保留了传统龙窑和制陶工艺。</p> <p class="ql-block">我登上了建水小火车,这条始建于民国时期的米轨铁路,如今已成为一条穿越时光的旅游专线。火车缓缓驶过双龙桥…窗外的田园风光与古朴站台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p><p class="ql-block">建水用她千年的陶艺传承与现代的艺术创新,为我们的旅程谱写了第二乐章。</p> <p class="ql-block">双龙桥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游人驻足观赏。</p> <p class="ql-block">离开建水,我们前往西双版纳的景洪,这里是傣族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与滇东的艺术人文不同,西双版纳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为我的旅程带来了全新的热带气息。</p> <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我的第一站。这座中国面积最大、物种最丰富的植物园,坐落于澜沧江支流罗梭江环绕的葫芦岛上。漫步园中,高大的望天树、奇特的绞杀榕、巨大的王莲...各种热带植物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植物园不仅展示了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更是一处绝佳的自然课堂。</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来到了曼听御花园。这里曾是傣王"召片领"的御花园,已有1300多年历史。园内既有保存完好的傣族传统建筑,也有精心修剪的热带植物景观。最吸引我的是总佛寺的金碧辉煌与放生湖的宁静祥和形成的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一场精心复原的巡游表演,将传说中"灵魂之园"的浪漫与现代旅游体验完美融合,让游人得以窥见傣王宫庭生活的华美片段‌。</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晨,我们前往位于景洪郊外的般若寺。这座银白色佛塔矗立在山顶,在朝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与蓝天绿树构成了一幅纯净的画面。不同于其他金碧辉煌的傣族佛寺,般若寺简约素雅的风格反而更能让人静心冥想。站在佛塔前俯瞰景洪全景,城市与雨林、现代与传统在这里和谐共存。</p> <p class="ql-block">西双版纳的最后一晚,我们选择了告庄西双景的星光夜市。这个东南亚最大的夜市灯火辉煌,各种傣味烧烤、热带水果、手工艺品令人眼花缭乱。坐在澜沧江边,品尝着香茅草烤鱼和菠萝饭,耳边是轻柔的傣语歌曲,眼前是穿梭往来的各族人群,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体验,正是西双版纳最迷人的地方。热带雨林的生机勃勃与佛教文化的宁静深远,共同构成了我旅程中的第三乐章。</p> <p class="ql-block">从热带雨林回到红土高原,我们来到了滇南重镇蒙自。这座边陲小城不仅以过桥米线闻名天下,更因滇越铁路上的碧色寨而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碧色寨火车站宁静而沧桑。这座建于1909年的法式火车站,曾是滇越铁路上的特等站,见证了云南最早的铁路运输历史。漫步在站台上,黄色的法式建筑、锈迹斑斑的铁轨、古老的时钟...一切都定格在了那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畅游古老神奇的碧色寨,品读滇越铁路历史文化,欣赏中、西方建筑。在物是人非的情感碰撞中, 感悟沧桑巨变…</p> <p class="ql-block">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标志性的三面钟,虽然已经停摆,却依然诉说着"东方小巴黎"昔日的繁华。</p><p class="ql-block">碧色寨是电影《芳华》的重要取景地,在电影结尾部分,刘峰和何小平在火车站长椅温暖告别的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2017年冯小刚执导的《芳华》上映后,碧色寨获得了广泛关注,成为新的网红点。</p> <p class="ql-block">中午,回到蒙自市区,我们专程品尝正宗的蒙自过桥米线。这家百年老店的米线仪式感十足:滚烫的高汤盛在特制的大碗中,各种生鲜食材分碟摆放,按照特定顺序依次放入汤中烫熟。当鲜嫩的肉片、脆爽的蔬菜与滑溜的米线在口中相遇,那种鲜美滋味确实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蒙自以其独特的铁路历史和美食文化,为我的旅程增添了一段充满怀旧气息的插曲。</p> <p class="ql-block">旅程的最后阶段,我们来到了文山州丘北县的普者黑。“普者黑”,彝语的含义是:鱼虾多的池塘。这一名称如同这片土地一样,质朴而深邃,吸引无数人探访这座“滇南高原水乡”…</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普者黑村笼罩在薄雾中,青瓦土墙的彝族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脚下,炊烟袅袅升起,勾勒出一幅恬淡的田园画卷。我们租了一条小船,船夫撑着竹篙,缓缓驶入普者黑的核心景区。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形态各异的石灰岩山峰,船行水面,如同游走在山水画中。</p> <p class="ql-block">情人桥是普者黑最浪漫的景点之一。这座古老的石拱桥横跨在两座小山之间,桥下碧波荡漾,桥上常有当地情侣漫步。相传过去彝族青年男女会在此对歌传情,桥名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四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至此我的滇南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这趟滇南环线之旅,从弥勒的先锋艺术到建水的千年陶艺,从景洪的热带雨林到蒙自的铁路记忆,再到普者黑的喀斯特山水,每一站都呈现出云南不同的面貌,却又和谐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滇南画卷…</p><p class="ql-block">正如艺术家罗旭所说:"真正的创作需要与土地肌肤接触,感应她的灵魂"。旅行亦是如此,只有放慢脚步,用心感受,才能真正读懂云南这本厚重的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