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国度~埃及

晓婷

<p class="ql-block">埃及地处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约公元前3100年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其文明以金字塔、象形文字和宗教信仰为标志,对古希腊、罗马等文明影响深远。‌‌‌‌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织,神秘与开放并存。尼罗河的波光,金字塔的雄伟,卢克索神庙的庄严,木乃伊的神秘,图坦卡蒙面具的精美,红海的清澈与撒哈拉沙漠的荒芜,还有情迷凯撒的艳后无不让人心驰神往。埃及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瑰宝,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在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里,每一步都是一次探索,每一次探索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些古老的建筑,宛如时光的灯塔,穿越无尽的岁月,依旧屹立在世界的舞台上,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神秘,埃及金字塔便是其中最为璀璨夺目的存在。</p><p class="ql-block">当第一缕晨光穿透沙漠的薄雾,洒在金字塔那雄伟的轮廓上时,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唤醒了。金字塔,这人类智慧与力量的结晶,静静地矗立在尼罗河西岸的黄沙之中,历经数千年的风雨侵蚀,却依旧保持着它那庄严而神秘的姿态。它们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人类对永恒的追求与探索的见证。</p><p class="ql-block">金字塔的建造,是古埃及人对生死观念的独特诠释。在古埃及人的信仰中,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法老们为了在死后能够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便建造了金字塔作为自己的陵墓。金字塔内部结构复杂,有众多的通道和房间,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法老的墓室。墓室内放置着法老的木乃伊,以及大量的陪葬品,包括金银财宝、生活用品、武器等,这些陪葬品都是为了满足法老在来世的生活所需。</p><p class="ql-block">金字塔的外形简洁而宏伟,四面呈三角形,底部为正方形,这种独特的几何形状赋予了它一种庄重而神秘的美感。金字塔的表面原本覆盖着一层光滑的白色石灰石,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大多已经剥落,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散发着一种古老而强大的气场。</p><p class="ql-block">站在塔下,抚摸着冰冷粗糙的巨石,想象着近4600年前,古埃及人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情况下,如何将这些巨石从遥远的采石场开采、运输至此,又是怎样凭借着简陋的工具和超凡的智慧,一层又一层地堆砌,完成这一浩大工程,心中满是震撼与敬畏。普通石灰石取自吉萨高地,白色石灰石来自10余公里外的图拉采石场,而花岗石竟来自900余公里外的阿斯旺采石场。在当时,把这些重达几十吨的花岗石从阿斯旺运到吉萨高地,再将它们精准地安置在金字塔内及底下三个墓室,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壮举,至今仍是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踏入埃及吉萨高地,炽热的阳光毫无遮拦地洒下,眼前,胡夫金字塔如一位跨越数千年时空的巨人,静静矗立。</p><p class="ql-block">这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为自己打造的安息之所,建于约公元前2670年。它高约146.6米 ,虽历经岁月侵蚀,顶端有所剥落,如今高度降至约138.8米,但依旧相当于40多层现代高楼,其底座是边长约230.3米的正方形,占地面积之广,令人惊叹。整个个金字塔由230万块大小不等的花岗岩石块构成,每块石头约2.5吨,总重量约达600万吨,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胡夫金字塔是吉萨金字塔群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金字塔之一。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金字塔的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狮身人面像后面的金字塔是哈夫拉金字塔‌,属于埃及吉萨金字塔群中第二大的金字塔,由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建造。哈夫拉金字塔位于狮身人面像(斯芬克司)旁侧,两者共同构成吉萨金字塔群的核心部分。狮身人面像的面部雕刻据信以哈夫拉法老为原型,象征其守护金字塔的权威。‌‌金字塔高约136米,规模仅次于胡夫金字塔,建造于公元前约2570年,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的典型陵墓建筑。‌‌</p> <p class="ql-block">狮身人面像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巨人,默默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无数神秘的传说与历史的厚重。</p><p class="ql-block">狮身人面像的外形极具震撼力。它拥有着威严的人面和雄壮的狮身,人面部分神情庄重,目光深邃,仿佛在凝视着远方的时空,洞察着世间的一切变迁。那双大眼睛深邃而神秘,似乎隐藏着无尽的故事与智慧。而狮身则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感,肌肉线条流畅有力,彰显着古埃及人对力量与威严的崇拜。它整体高约20米,长57米,如此庞大的身躯在沙漠的映衬下更显雄伟壮观,让人不禁对古埃及人的创造力和建筑技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在文化层面,狮身人面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之一,反映了古埃及人对神灵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权力的追求。在古埃及神话中,狮身人面像被认为是太阳神拉的化身,它守护着吉萨金字塔群,保护着法老的陵墓和灵魂。</p> <p class="ql-block">触摸法老充满智慧的额头</p> <p class="ql-block">登上金字塔</p> <p class="ql-block">一框三塔</p> <p class="ql-block">埃及法老博物馆是古埃及文明这颗明珠最耀眼的折射点之一,它静静地伫立着,守护着古埃及法老们的辉煌与传奇,等待着每一位怀揣着对古老文明敬畏之心的旅人,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聆听那些跨越千年岁月的故事。博物馆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它们是古埃及文明的见证者,是法老们辉煌统治的缩影。</p><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尊精美的法老雕像。这些雕像或威严庄重,或神秘莫测,他们身着华丽的服饰,面容庄重而肃穆,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他们曾经的辉煌与威严。除了雕像,博物馆内还陈列着大量的文物,如石棺、木乃伊、壁画、珠宝等。石棺是古埃及人用于安葬法老和贵族的重要器具,它们通常由坚硬的石材制成,表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象形文字,这些图案和文字记录着法老们生前的功绩和死后对来世的祈愿。木乃伊则是古埃及文明中最具神秘色彩的元素之一,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会继续存在,因此他们通过复杂的防腐处理和包裹工艺,将法老和贵族们的遗体制作成木乃伊,以期在来世中继续享受荣耀与尊贵。在博物馆中看到那些保存完好的木乃伊,不禁让人对古埃及人的智慧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感到惊叹。壁画则是古埃及文明的艺术瑰宝,它们生动地描绘了古埃及人的生活场景、宗教仪式和神话传说。这些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古埃及人丰富多彩的生活。而那些精美的珠宝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它们由黄金、宝石、琉璃等珍贵材料制成,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展现了古埃及人在珠宝制作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对美的独特追求。这些珠宝不仅是法老和贵族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古埃及文明在工艺和艺术领域辉煌成就的体现。埃及法老博物馆是来埃及必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埃及法老博物馆内部</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品</p> <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坐落于埃及开罗穆盖塔姆山上的萨拉丁城堡内,是19世纪上半叶开罗建造的最大规模的清真寺。</p><p class="ql-block">1830年,埃及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为纪念1816年因瘟疫去世的长子图森·帕夏,下令在此建造清真寺,历时18年,于1848年竣工。1857年,穆罕默德·阿里的遗体也被移至清真寺内的大理石陵墓安葬。建筑风格模仿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设计,具有典型的奥斯曼帝国建筑风格,同时也融合了拜占庭艺术元素。</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内部装饰精美,富丽堂皇。圆顶有几何图案和阿拉伯式花纹,墙壁和地板铺有埃及雪花石膏。中央圆顶周围的六枚奖章刻有真主、先知穆罕默德和前四位哈里发的阿拉伯名字。寺内有两个宣讲台,一个是镀金木材制成的原始宣讲台,据传是埃及最大的宣讲台之一,另一个是法鲁克国王于1939年赠送的大理石宣讲台。</p><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重要象征,也是埃及宗教宽容的体现。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宗教和文化中心,它不仅承载着每日5次礼拜、每周1次聚礼、每年2次会礼等常规宗教活动,此外,它还具有传教、宗教教育等功能,促进了不同信仰间的和谐与文化交流。1979年,该清真寺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内部装饰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了埃及乃至世界建筑艺术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萨拉丁城堡是12世纪时期萨拉丁为抗击十字军东侵而建造。</p> <p class="ql-block">萨拉丁城堡内埃及用一个方尖碑换来法国一座从来没有运行过的大笨钟。</p> <p class="ql-block">从埃及萨拉丁城堡观看埃及老城区</p> <p class="ql-block">帝王谷:千年时光里的金色秘藏与壁画史诗</p><p class="ql-block">帝王谷是法老灵魂的永恒居所。在埃及南部卢克索西岸的山谷中,帝王谷如一道被时光雕琢的疤痕,静卧于金色沙漠与赭红色山峦之间。这里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法老们的陵寝圣地,40多座宏伟陵墓依山而建,深入岩层,仿佛要将王权的威严与对永生的渴望一同封印进大地的褶皱里。三千多年前,工匠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在坚硬的石灰岩中凿刻出幽深的甬道,陵墓内部结构复杂,从入口到墓室往往延伸数十米,墙壁上覆盖着历经岁月仍鲜艳如初的壁画——那是法老们通往来世的“密码”,也是古埃及艺术最璀璨的结晶。是凝固在石壁上的生命诗篇。</p><p class="ql-block">踏入帝王谷的陵墓,恍若闯入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色彩王国。时光失语,唯石能言。如今的帝王谷,阳光依旧灼热,风沙掠过山谷,发出呜咽般的声响。游客们低头穿过低矮的甬道,抬头便能遇见那些凝视了千年的眼睛——壁画上的人物或威严、或温柔、或虔诚,无不显示对太阳之神的崇拜,对智慧之神的敬仰,对战争之神的敬畏。<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些绘制于公元前15世纪至前11世纪的壁画,以矿物颜料调和蛋清、树胶为介质,在石壁上绽放出超越时间的生命力,</span>他们的色彩或许因岁月而略显微褪,却依然以惊人的力量叩击着观者的心灵。这不是冰冷的石壁,而是古埃及人用智慧与信仰编织的梦境:他们相信,当肉体腐朽,唯有艺术与文字能承载灵魂的永恒。那些用线条与色彩构筑的世界,既是法老的来世蓝图,也是留给后世的精神宝藏,让我们在触摸斑驳的石壁时,得以与三千年前的文明深情对望。</p><p class="ql-block">帝王谷的壁画,是沙砾中的珍珠,是时光长河里永不熄灭的灯塔。它们沉默地诉说着一个民族对生命的热爱、对死亡的超越,以及对美的极致追求——这或许就是艺术最伟大的力量:让瞬间成为永恒,让尘埃化为传奇。</p> <p class="ql-block">帝王谷的每一幅壁画都是一个神灵的传说,每一个符号都是一段历史的承载,这里有欲望的喷发,有邪恶的惩罚,有衣食的烟火,有来世的寄语。对我们今天的来客,一切的一切都是惊世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卡纳克神庙始建于3900多年前,是古埃及帝国遗留的一座壮观的神庙。神庙内有大小20余座神殿、134根巨型石柱、狮身公羊石像等古迹,气势宏伟,令人震撼。卡纳克神庙是埃及中王国时期及新王国时期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太阳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古埃及最大的神庙所在地,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它承载着数千年文明与信仰的神圣殿堂。</p> <p class="ql-block">当你踏入卡纳克神庙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古埃及王朝,步入了古埃及世界的中心。神庙的大门,是由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那厚重的质感,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沧桑。门口排列着的狮身羊面像,它们静静地守护着这座神庙,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p> <p class="ql-block">进入神庙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巨大的柱厅,134根巨型石柱如同一座座石林,撑起了整个天空。这些石柱高达21米,直径超过3米。抬头仰望,石柱上刻满了精美的浮雕和彩绘,描绘着古埃及的神话故事、宗教仪式和战争场景,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p> <p class="ql-block">法老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在柱厅的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它高耸入云,仿佛要与天空对话。方尖碑是古埃及法老权威和荣耀的象征,上面刻满了法老的名字和功绩,向世人展示着他们的统治地位和伟大成就。站在方尖碑前,你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让你对古埃及的法老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除了柱厅和方尖碑,卡纳克神庙还有许多其他的建筑和景点,如塔门、庭院、神殿等。每一座建筑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意义,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座宏伟的神庙建筑群。在这些建筑中,你可以看到古埃及人对宗教的虔诚和对艺术的追求,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奇迹。</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种无言的景仰</p><p class="ql-block">面对人类的过往</p><p class="ql-block">面对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站在你的脚下</p><p class="ql-block">仰视你高耸入云</p> <p class="ql-block">在神柱下寻找神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触摸历史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卡纳克神庙,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人类历史上的瑰宝。它见证了古埃及王朝的兴衰荣辱,承载着无数人的信仰和希望。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让你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和升华。</p> <p class="ql-block">卢克索神庙坐落于埃及南部古城卢克索尼罗河东岸,是一座历经三千多年风雨的宏伟建筑群。它不仅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宗教与权力的象征,更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的建筑杰作之一。 </p><p class="ql-block">卢克索神庙主要建于阿蒙霍特普三世约公元前1390—前1352年和拉美西斯二世约公元前1279—前1213年统治时期,神庙供奉着底比斯三神——阿蒙神,其妻穆特和他们的儿子孔苏。</p><p class="ql-block">神庙在数千年间不断扩建,甚至亚历山大大帝、罗马皇帝和早期基督教徒都曾在此留下痕迹。每年尼罗河泛滥时,祭司们会抬着阿蒙神像从卡纳克神庙游行至卢克索神庙,象征神祇的婚育与万物新生。 </p><p class="ql-block">其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1.斯芬克斯大道,神庙前曾有一条长达2.7公里的狮身人面像大道,连接卢克索神庙与卡纳克神庙,如今部分已被修复,仍可见数百座斯芬克斯雕像。 </p><p class="ql-block">2. 拉美西斯二世巨像与方尖碑, 神庙入口处矗立着拉美西斯二世的坐像和一座25米高的方尖碑(其另一座现立于巴黎协和广场)。 </p><p class="ql-block">3. 宏伟的多柱厅与庭院 ,神庙内部有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太阳庭院,拉美西斯二世的柱廊,以及多柱厅,56根巨型石柱支撑着神圣空间,柱上雕刻着法老向众神献祭的场景。 </p><p class="ql-block">4. 圣殿与基督教遗迹,最深处是阿蒙神的圣所,后来被罗马人改为军营,并在神庙内修建了一座教堂,墙壁上仍可见基督教壁画与古埃及浮雕的奇妙共存。 </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壁画</p> <p class="ql-block">在卢克索神庙的巨石之间穿行,仿佛步入时间的褶皱。阳光斜照,石柱投下修长的影子,浮雕上的法老与神祇在光影中苏醒,低语着千年前的祷词。 </p><p class="ql-block">那些被风沙磨蚀的象形文字,仍倔强地讲述着帝国的荣光;拉美西斯二世的微笑,历经三十个世纪仍未褪色;而尼罗河的晚风,依旧轻抚着神庙的廊柱,如同三千年前一样温柔。 </p><p class="ql-block">这里,石头不仅是建筑,更是记忆的载体。每一道刻痕都是历史的笔画,每一块砖石都是永恒的见证。当暮色降临,灯光点亮神庙,它便不再是废墟,而是一座仍在呼吸的古老灵魂,向世人诉说着不朽的传奇。 </p><p class="ql-block">卢克索神庙,是人与神的对话,是时间与永恒的相遇。</p> <p class="ql-block">踏上埃及的土地,我便被那古老神秘的气息紧紧裹挟。而红海,这片镶嵌在沙漠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的蔚蓝瑰宝,无疑是此次旅程中最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当听闻可以乘坐玻璃船探秘海底世界,内心的期待瞬间被点燃。</p><p class="ql-block">我们在红海岸边居住了两个晚上,日出日落时红海在阳光的折射下呈现出一片红色的海洋,站在红海之畔,享受着异国的气息。</p><p class="ql-block">终于,我登上了那艘充满期待的玻璃船。船缓缓启动,劈开海面,驶向大海深处。身后海边的建筑错落有致,色彩艳丽,宛如童话的世界,为这片浩瀚的海洋增添了几分活泼与温馨。</p><p class="ql-block">我迫不及待地来到船底的玻璃区域,俯身望去,一个如梦如幻的海底世界在眼前徐徐展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形态各异的珊瑚礁。它们有的像鹿角,向着四周伸展,仿佛要触摸这神秘的海底天空;有的似盛开的花朵,随着海水的流动轻轻摇曳,每一片“花瓣”都闪烁着迷人的光泽。这些珊瑚礁犹如海底的精灵,是大海最得意的杰作,它们用自己独特的姿态,编织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海底花园。在珊瑚礁的怀抱中,无数五彩斑斓的鱼儿自在地穿梭游弋。它们的鳞片在阳光的折射下,闪耀着虹彩般的光芒,如同会发光的精灵。有的鱼儿身形小巧,动作敏捷,如闪电般在珊瑚丛中一闪而过;有的鱼儿则体态圆润,悠然自得地摆动着尾巴,仿佛在享受这悠闲的海底时光,每一条鱼都像是这个海底世界的舞者,用灵动的身姿演绎着生命的精彩。</p><p class="ql-block">突然,一位潜水员出现在视野中。他面带微笑,隔着玻璃向我们挥手示意,那灿烂的笑容如同阳光,驱散了海底的些许神秘与陌生。在他的身后,海底的景色更加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一群群小鱼围绕着潜水员游动,似乎在好奇地打量着这位来自陆地的访客。</p><p class="ql-block">随着玻璃船的前行,我沉浸在这奇妙的海底世界中无法自拔。时间仿佛静止,尘世的喧嚣与烦恼都被远远地抛在了脑后。这里,只有纯净的海水、美丽的珊瑚和自在的鱼儿,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梦幻王国。</p><p class="ql-block">从海底走上甲板,红海游泳和船上狂欢开始了,大家尽情欢愉。</p><p class="ql-block">当玻璃船缓缓靠岸,我才从这场奇妙的红海之旅中回过神来。回首望向红海,心中满是眷恋与不舍。这次玻璃船之旅成为我人生旅程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 </p> <p class="ql-block">驶向红海</p> <p class="ql-block">在红海的船上</p> <p class="ql-block">在游船上跳起“埃及舞”</p> <p class="ql-block">在红海里捞起的粉色水母与船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乘坐玻璃船窥探红海的海底世界</p> <p class="ql-block">红海日出</p> <p class="ql-block">沙砾还在沉睡 </p><p class="ql-block">一叶扁舟捡拾着</p><p class="ql-block">海浪折成的古卷</p><p class="ql-block">随着东方的金色</p><p class="ql-block">向岸边袭来</p><p class="ql-block">一个个符号</p><p class="ql-block">敲响窗前的黎明</p><p class="ql-block">我看到</p><p class="ql-block">手执权杖的法老</p><p class="ql-block">叹息着今日的埃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海岸边看日出</p> <p class="ql-block">撒哈拉沙漠中的海市蜃楼</p> <p class="ql-block">在埃及的沙漠深处,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落——贝都因部落。贝都因部落曾是骁勇善战、主力统一阿拉伯半岛的古代游牧阿拉伯民族。然而,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他们遭受了无情的清除屠杀。如今,仅有十万贝都因人在沙漠中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就像被世界遗忘抛弃了一样,一直生活在这个荒芜的沙漠里,过着近乎原始人的生活。他们曾是那个盛极而衰的民族,如今却像被世界遗忘抛弃了一样,在这片荒芜的沙漠中生活。他们的存在,仿佛是对历史的一种见证,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无情和世界的残酷。</p> <p class="ql-block">最为纯真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最为原始的织布技术</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撒哈拉沙漠开的车</p> <p class="ql-block">狂野撒哈拉</p> <p class="ql-block">由贝都因牧童牵着骆驼带我出游。</p> <p class="ql-block">蒙塔扎宫又称“埃及夏宫”,它是埃及末代国王法鲁克的行宫,它位于亚历山大港东端一个广大的风景区,蒙塔扎宫有精美的建筑,大片的草坪,广袤的树林,波涛汹涌的地中海,似乎是一个与埃及的地域格格不入的领地。</p> <p class="ql-block">夏宫草坪上踢球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夏宫的私人浴场</p> <p class="ql-block">地中海的波涛</p> <p class="ql-block">地中海的浪花</p> <p class="ql-block">地中海的海风</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城是埃及的现代之城</p> <p class="ql-block">地中海边的亚历山大城</p> <p class="ql-block">埃及庞贝柱又称骑士之柱,是一根粉红色亚斯文花岗岩石柱,柱顶顶着花形柱头,石柱原是萨拉皮雍神庙的一部分,萨拉皮雍神庙是希腊-埃及神萨拉皮斯最重要的神庙,最初建于托勒密三世在位时期,神庙仅仅存在很短时间就被毁了,只有石柱保存下来,成为航海者的航标,巨大的石柱已经耸立1600年,作为亚历山大城的标志,历经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其背后承载着罗马帝国的辉煌与历史的沧桑,是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在埃及随处可见的古迹文物</p> <p class="ql-block">来到埃及亚历山大港外的法洛斯岛,你会被一座壮观的建筑所吸引——那就是曾经的亚历山大灯塔遗址。这座灯塔原本高度达到惊人的135米,但两场地震的袭击摧毁了它,如今只剩下震后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悬空教堂,又被称为圣母马利亚大教堂,不仅是埃及最古老的教堂,更承载着1800多年的深厚历史。它坐落于埃及首都开罗的老城区,在当时古开罗的巴比伦堡西南门之上,巧妙地悬吊在过道之上,因而得名悬空教堂。</p><p class="ql-block">尽管其规模并不宏大,但圣洁与光辉却丝毫不减。中世纪的古朴装饰与精美壁画相映成趣,而湛蓝天空下的雪白塔楼与十字架更是散发着基督教堂独有的神圣气息。</p><p class="ql-block">因为是基督教堂所以有士兵把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埃及开罗老城区的圣母玛利亚教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p> <p class="ql-block">踏入班耶·埃兹拉犹太教堂的神秘空间。班耶·埃兹拉犹太教堂的古老韵味扑面而来。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自9世纪在开罗建立以来,便承载着无数犹太人的信仰与故事。到了12世纪,耶路撒冷的拉比亚伯拉罕·本·埃兹拉更是对其进行了精心重修,使其更加庄重而神圣。19世纪时,人们在班耶·埃兹拉犹太教堂内发现了一个原封未动的宝库。这个宝库自11世纪起便被开罗的犹太居民用作存放重要文件的场所,其中包括写有上帝名字的各类文书。这些珍贵的书信、期票、证书、账本、合同和请愿书等,共同构成了一部生动真实的犹太人中世纪生活实录。然而,这些无价之宝后来被外国学术机构(尤其是英国剑桥大学)窃取,而开罗本地却因此失去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圣母玛利亚的藏身洞</p> <p class="ql-block">埃及最早的古兰经</p> <p class="ql-block">穿过历史的走廊</p><p class="ql-block">我在寻找</p><p class="ql-block">左手是基督的吟唱</p><p class="ql-block">右手是耸立的宣礼</p><p class="ql-block">我的神</p><p class="ql-block">你在哪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亚历山大图书馆矗立在托勒密王朝时期图书馆的旧址上,俯瞰地中海的海斯尔赛湾。</p><p class="ql-block">原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图书馆,它建于公元前259年。当时的中国大约正是竹简流行;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思想开始流传的年代。在对托勒密二世国王乌基曼迪亚斯坟墓的发堀中他留下一句话:“我看到这个工程这么庞大时都要绝望了。”似表达了他接手此事时的心情,以及对图书馆工程浩大的惊讶。据说当时尽管有战乱,亚历山大图书馆藏书约54000卷。应当说亚历山大大帝本人的军事征服举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他死后,亚历山大成为古埃及托勒密王国的首都。据说当初建亚历山大图书馆唯一的目的就是“收集全世界的书”,实现“世界知识总汇”的梦想,所以历代国王甚至为此都采取过一切手段:下令搜查每一艘进入亚历山大港口的船只,只要发现图书,不论国籍,马上归入亚历山大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迅速成为人类早期历史上最伟大的图书馆:拥有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的全部诗稿,并首次在图书馆复制和译成拉丁文字;藏有包括《几何原本》在内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许多真迹原件;早在公元前270年就提出了哥白尼太阳和地球理论的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的关于日心说的理论著作;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手稿真迹;古希腊医师、有西方医学奠基人之称的希波克拉底的许多著述手稿;第一本希腊文《圣经》旧约摩西五经的译稿;对医学也有贡献的古希腊哲学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学者阿基米德等均有著作手迹留此。使图书馆享有“世界上最好的学校”的美名,并在整个地中海世界传播文明长达200至800年。现今人们只知道传说它先后毁于两场大火。</p><p class="ql-block">在原址上新建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非常友好的埃及小学生</p> <p class="ql-block">埃及商贩</p> <p class="ql-block">尼罗河余晖。初到埃及我们就住宿在尼罗河岸边,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河流,自南向北蜿蜒流淌,滋养着广袤的大地。清晨站在尼罗河畔,望着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一艘小船驶来,船上应是父子俩,孩子也就十来岁,他们披着月光起航,迎着朝霞下网,只为生计,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流淌不息的尼罗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子民,从帝王谷壁画上的木舟到今日眼前小船,几千年啊,依然是古老故事的翻版。今日的埃及法老不再威严,金字塔也不再神秘,埃及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不改,在这片土地的伤痕上,印刻了更多的民族情结,更深的宗教隔阂。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可面对曾经的璀璨夺目和如今的败井颓垣‌,尼罗河正在发出一声叹息。</p> <p class="ql-block">在尼罗河的游船上结束埃及之旅</p> <p class="ql-block">最后两张照片是在从埃及返回中国的飞机上拍的。</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疑似太阳能光伏板,位置在中国内蒙包头区域。</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疑似温室大棚,位置中国河北或北京区域。</p><p class="ql-block">在埃及遇到的当地人,他们都很仰慕我们今天的中国,羡慕我是中国人。</p><p class="ql-block">~2025.5.16-5.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