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XX想你”,创意贫瘠的跟风狂欢

宝莲灯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看到这种路牌是几年前到宝鸡,漫游陈仓老街时,乍地看到“我在宝鸡很想你”,感觉颇有创意,顿时增加几分温馨浪漫情调。</p> <p class="ql-block">  殊不知,“我在XX很想你”的路牌已成全国各地文旅宣传的“标配”。仅以本人近年旅游为例,东南西北,所到之处,都能看到这种路牌。如果看到一、两次,或许觉得新奇,如果到处如此,则味同嚼蜡,甚至倒胃口。</p> <p class="ql-block">  这类标语的流行,最初可能源于社交媒体上的“网红路牌”风潮,据说大约在2022-2023年间兴起,随后被各地景区模仿。</p><p class="ql-block"> 网红路牌“我在XX很想你”的现象,应该说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文化和社会现象。从文化角度看,这种路牌体现了一种浪漫和怀旧的情怀,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一丝温暖和感动。这种表达方式富有创意,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在旅行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但是一旦形成风潮,全国各地,群起效法,反映的则是文旅行业在流量驱动下的同质化竞争,以及部分景区在创意匮乏、文化挖掘不足时的“捷径心态”。</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景区都跟风?一是流量焦虑,在哈尔滨、淄博等城市因特色营销“出圈”后,各地文旅部门急于复制成功模式,希望通过“短平快”的方式吸引游客,而缺乏对本地文化特色的深入挖掘。二是创意匮乏,部分景区缺乏专业的文旅策划团队,只能照搬现成的“爆款”文案,导致同质化严重。 </p><p class="ql-block"> 这种路牌的批量生产和过度使用、泛滥,导致了网友的审美疲劳,也失去了最初的创意感,反而给人一种“土味”和“尴尬”的感觉。这种路牌的商业目的明显,主要是为了引流和吸引年轻人拍照打卡,商家希望借助社交平台上的分享增加店铺的曝光度和客流量。商业行为虽然有一定效果,却让路牌失去了原本的温馨和浪漫,变得功利性十足。</p> <p class="ql-block">  跟风之势已向国外蔓延,海外华人也熟稔这种套路,迪拜沙漠竖立了“我在迪拜想你”,一些旅游博主在莫斯科、在埃及锡瓦也发现了这种路牌。</p> <p class="ql-block">  说这种跟风是缺乏文化的表现并不为过,它暴露了部分景区在文旅宣传上的浅层思维。</p><p class="ql-block"> 跟风标语看似“无害”,实则暴露了文旅行业的浮躁心态。真正的文旅竞争力应来自文化深度、服务质量和独特体验,而非千篇一律的“网红套路”。未来,景区若想真正“出圈”,还需回归文化本源,打造不可替代的旅游价值。如西安的唐诗文化、福建的“福味”推广、最近绵阳仙海依托沉香故里挖掘宝莲灯题材,打造出山水实景剧仙海奇缘,都是基于本地文化基因,而非简单复制网络热梗。 </p><p class="ql-block"> 风景区真正的吸引力应来自文化底蕴和服务质量。真诚的服务比跟风营销更能赢得口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