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写在作栏目管理之前

聽雨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4月,当退休的跫音渐近,我竟在飘渺的暮色里触碰到了一处微光。就在4月3号那天,我有些犹豫地点开美篇的页面,尤如推开了一扇陌生的门。指尖轻点,将一幅命名为《为霞满天》的AI油画作为了初次献礼——那画面里舒展的霞光,似乎也悄然拂过了我心头那份微茫的彷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也正是我大病初愈后的第三个年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此,我的文字便在这方天地里安了家。两年多光阴流过,我自己的一百三十多篇原创散文在《重庆散文天地》栏目里次第生根、舒展枝叶。日子沉淀在字句之间,我亦从中收获了一种清浅如溪的快乐,这方寸屏幕竟成了我灵魂的栖息地,恍如迷途的飞鸟终于望见了归巢,于此处安顿下全部的惶惑与心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篇的园圃一旦踏入,便觉处处是知音。起初,我不过怯怯地播撒下文字种子,只想说说心里话,理理过往情,想想当年事,听听雨、品品茶、赏赏花⋯⋯然而,令我未曾想到的是,这无心插柳,竟引来众多美友在评论区驻足流连,那些真诚的评点,或如春风拂面,或似细雨润物,字字句句都温暖吾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之所以把自己百分之九十的原创作品都投在了《重庆散文天地》,是因为这里有和谐的氛围,主持与管理,作者分读者,名家与凡夫,深情互动,足见人心的坦诚。更令我感动的是,每每读罢我的拙作,主持或管理,读者或评友,总会留下长长短短的一些文字,有时是共鸣,有时是商榷,皆如故人夜话般贴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亦循着他们的足迹去品读佳作,在别人笔下领略不同的人生景致。李木生先生的《泥泞中的翱翔》,万龙生老师的系列诗作,以及蒋明才先生的《蝉的世界》⋯⋯一次次读罢这些精巧的文章,我便依样调整了自己行文的起承转合;又听见高歌先生、李萍女士的语言如清泉流淌,便暗地里琢磨自己如何也能洗去字句的尘浊;还有黄家利先生、薛国华先生等资深评友的指正,交流如溪涧汇流,彼此相激,竟在无形中让我的文字也悄然灵动了起来——那些无声的切磋琢磨,也将我的笔触磨砺得温润而从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庆散文天地》则俨然是一座精神盛宴的殿堂。每每点开栏目,仿佛迎面会扑来的油墨香与智慧气息,仿佛连键盘也沾染了文心。这里佳作如林,既有对巴渝故土饱含深情的回望,亦不乏对城市脉搏冷静的探触;有忆旧时光的淡淡怅惘,也有俯仰天地间的壮阔哲思。我在这里受益非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些文字如良师益友,引我翻山越岭,窥见人心深处幽微的光影。阅读之时,总觉自己如入宝山,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意与妙笔,常让我凝神屏息,又忍不住反复咀嚼。这品读,本身亦如甘泉入心,点滴滋润着我的灵魂,使枯竭的思路重又汩汩流淌。我在这里得到了启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为霞满天》第一个作品落下,到如今百余篇文字蜿蜒成路,岁月在指间留下痕迹,美篇却始终是我灵魂的绿洲。这方园地里,有美友的知音相伴,有好文的琼浆滋养,更有书写本身给予我无以言表的慰藉。我在这里丰富了人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今天,栏目主持又推荐我作栏目管理,我确实感到德不配位,力不从心。在这么多前辈面前,我岂敢班门弄斧?在这么多专业作家和诗人面前,我岂敢品头论足?所以,整整一天,我的心情都不平静,是婉拒或是接受,我左右为难。后来,我终于想通了,《重庆散文无地》是一个和谐的园地,创评活跃,包容互动,这是我离之不去的原因。还有就是,这里有平台的支持,有云飞会长、明才主持和任琪老师的引领,这便是我勇于接受的底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创之途亦是一条无尽头的长路。如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路漫漫,让我潜心修炼,为您服务;让我们同道并肩,结伴而行,以文字为灯烛,在彼此的光晕中前行,相互温暖也相互照亮;愿我们执意前行,将生活里的万千滋味,酿成一篇篇值得流传的人间佳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作的幽径或许蜿蜒无尽,但每一步落笔的笃定,都像是在苍茫岁月里刻下微小却坚实的印记。作为一个栏目的管理,我还深知责任之重大,我会秉着“传递正能量,说说心里话,原创真善美”的原则,愿作一粒石子,为您服好务,铺好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