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哈 醒(婉拒洋人)爬墈者的家风,外婆的人生处世哲学

苏 哈 醒(婉拒洋人)

<p class="ql-block">爬墈者的家风:外婆的人生处世哲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做人,要做勤于爬墈的人……”这句镌刻在我生命里的话语,是外婆留给我最珍贵的家风箴言。她用饱经沧桑的一生,将勤勉、坚韧与正直的精神,化作春风化雨般的教诲,滋养着我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外婆出身名门,本是养在深闺的富家千金,熟读诗书,写得一手漂亮的欧体字。20岁那年,她嫁入同样殷实的书香门第,外公能写会画,才华出众,每年腊月去岳阳汴河街写春联,换回的大米便够一家人吃用一整年。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24岁时,外公卖掉全部家产,追随彭德怀投身革命,自此音信全无。外婆独自带着年幼的母亲,从富家少奶奶沦为孤苦无依的寡妇。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家中祖宅被拆得只剩一间睡房和茅坑房,可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中,外婆依然挺直脊梁,用她独有的方式守护着尊严,传承着家风。</p> <p class="ql-block">1977年,12岁的我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当时,小学教学条件简陋,老师水平有限,24名毕业生中仅有4人考上中学,幸运的我便是其中之一。原本我考入了郭镇中学,外婆考虑到双塘中学离家更近,便四处奔走求情,最终让我得以就近入学。初一整整一年,外婆都把我留在身边,她虽言语粗俗,动辄出口成“脏”,但我知道,那些看似粗粝的话语背后,藏着最深的关爱与期待。</p> <p class="ql-block">初二下学期,父亲在修建铁山水库时遭遇爆破事故,失去了左脚,家里8个孩子的生活顿时没了着落。外婆无奈地劝我辍学,“往年人家十五岁就当了爹,你也十四岁了,还怕饿死不成。”这句话虽无情,却也满含着生活的无奈。辍学后的我,个头太小干不了重活,外婆便安排我放牛、砍柴,用这样的方式为家里挣工分。</p> <p class="ql-block">在外婆身边的日子里,她不仅关心我的生活,更注重对我精神的培养。晚上,她特意找来木匠做了小黑板,亲自给我补习功课。要是我走神,筷子便会轻轻敲在额头上,那是专属于外婆的“提醒”。小学三年级时,我跟外婆说起在学校劳动,用破碗片拼标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她教我认字,告诉我“木对木,叉对叉,大字胯里拿手抓” ,还反复强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那时的我不理解,觉得老师教的才是对的,可外婆却用“筷子教育”让我牢牢记住了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做事要有恒心,要用心。</p> <p class="ql-block">临近年底,我想回家,外婆却在这时展现出了少有的温柔。她去供销社给我买练习本和自来水笔,还煎了荷包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再不能衣来伸手,食来张口了,男子汉就要活出个男人样,人要勤奋,习一技之长,无冻饿之苦……”那晚,她坐在火塘边,用最朴实的比喻教会我做人的道理:“人别老站在田墈下不动,要拼死往上爬,老站着不动,过路人以为你要在那儿撒泡尿,你往上拼命爬,过路人就会拉你一把……”这便是“爬墈精神”最生动的诠释——主动奋进,永不言弃,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他人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1980年腊月,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外婆便展现出了过人的远见。她让我买红纸、墨汁,亲自写下春联。上联“学富自然宽眼界”,下联“家贫总不卖心田”,横批“春回大地”。工整的欧体字,蕴含着对知识的尊崇和对品德的坚守,也体现着外婆对生活的乐观与对未来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1981年冬月初四,外婆的生日,却成了她生命的终点。那天,她像往常一样,笑着迎接我和母亲,可吃过午饭后,便说头痛去休息。谁能想到,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来。草草下葬时,我长跪在坟前,泪水打湿了衣襟,那一刻,我仿佛触摸到了外婆坚韧而又温柔的一生。1992年,我遵照她的遗愿,将她迁葬到阳光充足的山坡上,让她能永远俯瞰着这片她热爱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外婆虽已离去多年,但她留下的“爬墈”家风,却深深融入我的血脉。每当我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那句“做人,要做勤于爬墈的人”就会在耳畔响起,激励我勇敢前行。这种积极向上、永不言弃的精神,不仅是我个人的人生信条,更将成为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让家族的精神长河永远奔腾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