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跟着韩鹏杰老师学习《道德经》第四十五章。</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有几个词我们要注意先区分一下。比如说大辩若讷,这个讷呢,我们知道一个词叫做木讷,也就是说,说话不是那么样的流利,不是那么样的辩才无碍。但实际上在这章里,它所要表达的是谨慎,说话严谨、谨慎。为什么要给大家说“讷”这个字呢?大家知道,毛泽东两个女儿,一个叫李敏,一个叫李讷。可是包括中央电视台的广播员都把这个念成nà,其实这个讷,只有一个读音,应该读作nè(讷)。毛泽东两个女儿的名字出自《论语》,“讷于言而敏于行”。先把这个事情给大家说一下,然后我们从头一句一句来解释。</p><p class="ql-block">“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这个是在讲,完满的东西都仿佛有缺陷。我们平常讲一句话叫完美诚不易。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完美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有缺点的。了解到这一点,引申到道家的思想,那么这句话想要表达的真正的含义就是,一个越是有大成就的人,他越了解自己的缺点,越觉得自己有缺点,有缺憾。所以,他就不断学习,不断努力,这样的一种动力,它发挥的作用,那么是无穷无尽的。认识到自己有缺点,这样他才能够很好地避免自己的弊端,很好地使自己的缺点得以改正和进步。这个道理在《道德经》里边多处谈到,比如说第七十一章就在讲,“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你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个才是水平高的。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就出问题了,出弊端了。所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一个越是有大成就的人,越懂得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努力,不断充电。反而是一些有一点小小成就的人,喜欢到处吹嘘,不把旁边人吹得感觉到活不下去,他都不松口。其实遇到这种人,我们根本不用去揭穿他,淡然一笑就可以了。一个越是喜欢自我吹嘘的人,其实越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反之,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其实这个道理不止局限于此,我们还可以把这个道理向更深处延展一下。</p><p class="ql-block">比如说中国人从月圆月缺,领悟出一个道理,其实任何事物发展到到它的极点的时候,它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人生的最美的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花全开了,就往凋零的方向走了,月圆了就往缺的方向走了。所以在临近全圆和全开那时候,才是最美的境界。其实大家注意,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喜欢用一个词,来对人表示一种赞赏,叫如日中天。其实这个不是一个好的事情。你说人如日中天,不是马上就说他要走下坡路了吗?用道家的这种思想我们来理解。明白在我们生活中讲的很多事情,和这个道理的吻合。大成若缺,其用不弊。</p><p class="ql-block">“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盈”就是满,“大盈”就是大满。“大盈若冲”,“冲”就是冲虚。我们经常讲,用这个冲虚来代表着谦逊谦虚,就像大家看《笑傲江湖》里边的武当的掌门,冲虚道长,大盈若冲。一个越是智慧高的人,智慧聪明的人,他越谦虚,越谦逊。在前面我们曾经说过,“满招损,谦受益”,这话出自《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总集。在《尚书》里边有一篇讲到了君臣之间探讨治国的谋略,大禹手下的第二号人物叫伯益。就给他的领导讲了这样的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并且伯益还制作了一件警戒器,叫欹qī器。这个东西非常奥妙,水装满了就颠倒了,倾覆了。装得不满的时候,它稳稳当当。提醒告诫我们这个道理,“满招损,谦受益。”孔子的后半生这个警戒器也一直放在身旁,这么大的一个学问家,还经常提醒自己,“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何况我们。所以“大盈若冲”!一个越是知识充盈的人,知识多的人,越表现得外在的谦逊谦虚,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不断努力。</p><p class="ql-block">“其用不穷”,这样他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它的作用无穷无尽,不会出现上边所说的那些弊端,其用不穷。这都是相反相成的道理,按照这个道理我们再解释下边的内容,就比较容易了。</p><p class="ql-block">“大直若屈,大巧若拙。”一个越是正直的人,越是有正直的、高尚的境界的人,反而外在表现得都比较随和,对很多的事情不那么喜欢争锋,对很多的事情都能够宽容。若屈并不是真的屈枉,他只是懂得外圆而内方,用这种方式和外面的人相处、相衔接,“大直若屈”。关于"大巧若拙,”这个我们得多说几句,在第二十五章里我们讲过,“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就像中国的艺术品一样,一开始没有技巧,后来学到了很多技巧。真正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的时候,反而把这些技巧忘掉了,返璞归真。中国雕塑的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呢?有机会大家到汉武帝的陵墓--茂陵看一看,就会有所体会。那儿被认为是中国雕塑的顶峰。可是大家进去一看却发现非常奇怪,汉代的雕塑几乎一件精巧的东西都没有,都是那样的笨拙、朴拙。特别是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那简直笨拙到了极点。团块、圆雕。可是那是中国象征雕塑的顶峰,正因为它这个拙,反而体现出大气势、大气象、大境界,“大巧若拙。”中国诗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而然,返璞归真。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大的书法家最后写得越来越笨拙,越来越稚拙,反而开拓出一片新的气象。我读过一本书法书,是凌云超先生的《中国五千年书法史》。凌云超先生讲到这样一件事,他说中国的书法到后来写得越来越精巧,越来越美,但是像小家碧玉。而中国早期的书法,比如说石鼓文、金文,如旷野风月,给人一种大开大合的气象,这当然是我们在欣赏过程中感觉到的。越是这种稚拙、朴拙、笨拙,反而给人带来更强烈的一种审美的气势和感觉,崇高的一种味道。所以“大巧若拙”。其实《道德经》里边主要讲的并不只是这些,主要说的是人格。一个人格发展到一种高点的时候,他就达到了一种自然而然,返璞归真,忘记了那些小的技巧,心眼、套路,回归到一种真正的高尚的人格的境界。“大巧若拙”,返璞归真,自然而然,明月清风。这是我们说“大巧若拙”。</p><p class="ql-block">“大辩若讷”。“讷”字我们前面解释过了,这个意思也就非常清楚。真正辩才高的人,他出语反而非常谨慎,让人感觉到仿佛他语言不是那么样的流畅,辩才无碍。其实他不只是为了用语言和人争锋,用语言和人争辩,出语谨慎,这也是我们讲的道家思想里边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大的这种辩才的人,“大辩若讷”。</p><p class="ql-block">下边这几句话原文上就有争论了。我们按照原文先解释一下。</p><p class="ql-block">“躁胜寒,静胜热”。这个“躁”,表面上意思是急躁,燥热,实际上在讲的是运动。运动可以战胜寒冷。“静胜热”是说冷静可以战胜昏热。因为比如说我们夏天的时候用冰镇,这个方式可以解暑,战胜暑热,但这个地方要讲的实际上是内心的这样的一种冷静,可以战胜我们头脑发热,“静胜热”。但有的人也认为,其实这句话应该是静胜躁,寒胜热。这样和原文连接起来就更顺了,我倒是同意这样的一种说法。因为比如说我们夏天的时候用冰镇,这个方式可以解暑,战胜暑热,所比喻的也是冷静下来时才能战胜头脑发热,而且句式更为对称。现在很多本子也这样做了这样的一种改动。我觉得这个说法更为成立。总之都是讲,内心冷静、宁静、安静,它可以战胜我们的急躁。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安静、冷静,这样就可以战胜我们的浮躁、急躁、暴躁、狂躁,宁静以致远,这个和原文意思比较吻合。寒胜热,也是这样一个意思的表现,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一个人冷静下来,可以战胜头脑发热,万物静观犹自得,我们冷静下来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貌,冷静下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p><p class="ql-block">所以这六个字,大家不妨把它理解为静胜躁,寒胜热。这样后边这句话就自然而然地引申出来了,“清静为天下正”。我们保持内心的清静,一个王者、统治者、领导者保持内心的清静,这样才能够引导天下走上正道。“我好静而民自正”,“清静为天下正”,让内心的清静、冷静、宁静,又具备这样的一种修养。这才能够引导天下走向正道。</p><p class="ql-block">这个是天下最正的一种领导的方式方法,也是我们修养的由内圣而外王的一种正确的修养的方式方法。</p>